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调查抗栓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 随访收集近年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9例NVAF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为主207例(6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001)、房颤类型(P=0.006)、高血压(P=0.04)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P<0.01).结论 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在本地区的应用率极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也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因心房纤颤于急诊就诊患者的房颤基础病因、房颤类型以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为急诊心房颤动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因心房颤动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3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础病因和房颤类型的构成比、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结果:心房纤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38例急诊就诊房颤患者中主要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2.90%)、高血压(27.81%)、糖尿病(25.15%)、心脏风湿性瓣膜病(3.25%)、心功能不全(0.89%).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81例,患病率为24.2%.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P<0.05.P<0.01).本组患者中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的治疗率低,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抗凝治疗效果有关;在急诊心房颤动治疗中应注重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评估,合理选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不同性别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的病因,临床伴随疾病以及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将随机纳入的329名海南NVAF患者按男女性别进行队列分析。结果NVAF男、女两组的首要病因均为冠心病,次要病因在女性组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17.39%);在男性组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0.75%)。两组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十分接近,但伴随疾病各有特点。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女性NVAF为高血压(P=0.003)和未抗栓治疗(P=0.028),在男性NVAF为高血压(P=0.004)、未抗栓治疗(P-=0.049)和年龄(P-0.004)。结论海南地区女性和男性NVAF患者各自具有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及发生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的临床伴随疾病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评估CHADS2评分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的8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82例为对照组.结果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均明显增高P<0.05;除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卒中等传统危险因素外,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 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不仅与CHADS2评分上各项危险因素相关,且与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37-39
目的观察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A组予以常规抗凝强度INR 2.0~3.0的华法林,研究组B组为低抗凝强度(INR为1.5~2.1),对照组予肠溶阿司匹林。比较分析各组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出血的发生率,包括皮肤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结果研究组A、研究组B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0.0%、12.5%,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A、研究组B的脑卒中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研究组B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7.5%、5.0%,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B的出血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研究组A的出血发生率17.5%(P0.05)。结论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确切,出血率低,安全性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 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现将近5年收住我院的心房纤颤患者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3月我院共收治60岁以上,经心电图证实,资料完整的心脏疾病住院患者275例,年龄60~89岁。分为两组:心房纤颤组(1组)93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5岁;无心房纤颤组(2组)182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72例。组间年龄与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因及发生率见附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在球囊二尖瓣扩张后,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心房纤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相关因素.方法 206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在球囊扩张术后,采用口服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心房纤颤,对复律成功的患者给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并随访1年.结果服用胺碘酮者58例,17例转复成功(29.3%);189例行电转复,178例转复成功(94.2%),电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胺碘酮转复(P<0.01).心房纤颤复发组与保持窦性心律组相比,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P<0.01),心房纤颤持续时间明显长(P<0.01),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人数的比率明显高(P<0.05).随访1年,有45例患者心房纤颤复发.影响心房纤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相关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扩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长及明显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对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过长及有明显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选择心房纤颤转复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09-16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心可舒联合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心可舒和乙胺碘呋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律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1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可舒与乙胺碘呋酮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T2DM对NVAF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46例NVAF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2DM将其分为T2DM组(n=110)与非T2DM组(n=536).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年脑梗死、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患者1年内脑梗死、心血管死亡发生的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以及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的应用率均明显高于非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T2DM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为14.5%,明显高于非T2DM组的5.1%(P<0.05).T2DM组、非T2DM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7%、6.4%,组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TIA或脑卒中、T2DM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心力衰竭、T2DM是心血管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合并T2DM可增加NVAF患者脑梗死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 (NVAF)脑卒中危险分层及基层医院抗凝现状分析。方法 选择NVAF住院患者 1 2 0例并分成ABC三组 ,分别统计脑卒中发生率 (五年 )。将治疗分a组 (未抗凝 ) ,b、c组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 ,d组 (华法林抗凝 )。结果  1 2 0例中A组脑卒中人数 1 3人 (59.1 % )。B组脑卒中人数 2 2人 (2 9.3 % )。C组 1人 (4.3 % )。A组与B组 ,B组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d组脑卒中发生率为 0 ,明显优于a组。阿斯匹林≥ 1 50mg d(c组 ) ,脑卒中发生人数 3人 (1 2 .5 % ) ,与a组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A、B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 ,口服华法令及阿斯匹林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基层医院对NVAF患者抗凝治疗不充分 ,脑卒中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白细胞介素-6(IL-6)-174C/G及-572C/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关系及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哈族)IL-6基因多态性的民族差异性.方法 分别选择新疆地区汉族、哈族NVAF对象79、78铡(汉族、哈族NVAF组),汉族、哈族非心房颤动对象75、79例(汉族、哈族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各组对象的IL-6基因-174G/C及-572C/G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IL-6-572G在NVAF组中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076,P<0.05);NVAF组和对照组IL-6基因-572G/C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19,95%CI:1.087~2.122,P<0.05),而在汉族及哈族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OR=6.468,95%CI:2.427~17.240)、左心房内径(OR=1.053,95%CI:1.022~1.085),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46,95%CI:0.922~0.971)是防止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各组IL-6基因-174G/C位点C、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572G/C位点G等位基因是NVAF遗传易感性的危险因子,IL-6-174G/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薛志会  李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0):1399-1402
目的探讨新型抗凝药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发生卒中及认知障碍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老年房颤病人64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人使用的抗凝治疗药物分为凝血因子Xa抑制剂组318例(A组)、凝血因子Ⅱa抑制剂组145例(B组)及华法林组183例(C组)。前瞻性观察病人卒中、认知障碍等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价病人认知功能。结果3组病人随访24个月内的卒中、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抗凝治疗6个月与12个月后3组病人轻度及以上认知障碍发生率、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24个月复测结果显示,A、B、C组轻度及以上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4.7%、15.7%与24.4%,MMSE评分分别为(27.45±3.28)(27.26±3.14)与(26.13±3.54)分,A、B组均高于C组(P < 0.05)。结论新型抗凝药物对房颤相关卒中具有较好效果与安全性,可能会对房颤病人长期认知障碍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起搏部位将其分为A组(30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B组(50例,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应用情况,探讨基层医院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初始剂量。方法: 调查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的NVAF患者256例,分析华法林使用情况;将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随机分为3.125 mg初始剂量组和5 mg初始剂量组,2组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2.0~3.0,随访2个月。结果: 256例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者47例;高危患者164例,其中有29例应用华法林,高危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的比率阵发性房颤(6.8%)低于持续性与持久性房颤(21.7%)(P < 0.05);3.125 mg组达稳定INR的时间与5mg组相似,3.125 mg组的INR增高发生率低于5 mg组(P < 0.05),2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 目前我国部分基层医院NVAF患者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的达标并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110例NVAF所致的及400例无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VAF病人有以下临床特点:年龄偏大;病人瘫痪重,意识障碍程度深,偏盲发生率高而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病死率高。结论 NVAF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重,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368例,分为研究组(合并新发房颤,82例)和对照组(无新发房颤,286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等资料,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脏彩超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的年龄、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1、再灌注时间>6h、前壁心肌梗死、二尖瓣反流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烟、高血压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收缩末径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加强新发房颤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合并冠心痛患者共224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4组,即华法林组、华法林+单联组、单联组及对照组,观察4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对照组总血栓事件特别是新发脑梗死风险(12.5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单联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2.78%)低于华法林组(4.29%)和单联组(5.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总体出血风险(3.13%)明显低于其他抗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联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低于其他抗栓组,而华法林+单联组患者总体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高龄患者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使用华法林特别是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并未引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