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4年9月~2012年10月经CT证实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且量在35~62 ml的患者170例,分别采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A组)60例、CT定向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B组)72例、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C组)38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及术后生活能力恢复程度(ADL)。结果: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及术后恢复能力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再出血率13.15%(5/38)明显低于B组34.72%(25/72)、(P<0.05),和A组相近15%(9/60)(P≧0.05),C组3个月内病死率5.26%(2/38)低于A组12.0%(5/60)和B组20.83%(15/72)(P<0.05);3个月后ADL1-3级患者C组81.58%(31/38)明显多于A组58.33%(35/60)和B组68.06%(49/72),(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患,采取微创+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患者2次出血率和病死率,提高术后ADL1-3级患者比例,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颈部动脉血管形态的变化。方法:80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A组),60例同期经CT证实的非脑梗死患(B组),进行双功能超声检查,并测量颈动脉管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A组患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PLI)明显高于B组(P<0.01),差异有显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所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120例中应用立止血和洛赛克注射液治疗60例(A组);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B组)。疗程7天,观察其对呕、便血及伴随症状的改变。结果: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91.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西药合并活血化瘀中药是治疗本病的较佳治法。  相似文献   

4.
魏淑芹 《河北医学》2016,(12):1997-2000
目的::探讨血管 CT 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其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脑出血早期患者69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3例。 A组采用常规CT扫描;B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C组采用血管CT成像技术检测。检测结束后,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A、B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B组相比,C组的病灶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丘脑脑叶出血检出率及脑干小脑出血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特殊病因脑出血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B组相比, C组特殊病因脑出血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其病因判断方面,血管CT成像技术能够精确的显示出病灶,准确的发现脑出血的特殊病因。  相似文献   

5.
吴振宏 《广西医学》2002,24(12):1955-1956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超早期(7h以内)及非超早期(>7h 以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0例超早期组及50例非超早期组在头颅CT确诊后即行颅内血肿微创清创术,观察两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血肿清除时间,再出血发生情况,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结果:超早期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比非超早期组明显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及血肿清除天数较非超早期组短,再出血发生无差异,病死率明显降低, 且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清除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最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志荣 《大家健康》2016,(4):110-111
目的:探讨 EP 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60例 SCLC 患者,分成 A、B 两组,A 组开展同步放化疗治疗,B 组开展交替放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副作用与疗效。结果:A 组副作用与 B 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 >0.05);A 组 PFS 长于 B 组,差异明显(P <0.05);两组 OS 比较,无明显意义(P >0.05)。结论:开展 EP 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 SCLC 虽然不能延长生存期,但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分析头颅CT检出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9例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患者(CAAH组)与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HICH组),进行头颅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患病史、脑卒中家族史、发病前痴呆以及癫痫表现率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头颅CT检查后,两组患者在出血部位、出血量(〈30mL与〉60mL)、多发性出血以及再次出血等方面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患病史、脑卒中家族史、发病前痴呆以及癫痫表现率等指标可能是引起HICH患者与CAAH患者出现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头颅CT检查,能有效定位不同患者的具体出血部位,提供出血量等相关信息,有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周业庭 《海南医学》2000,11(6):48-49
我院1995年9月-1999年2月间应用奥曲肽(Oct)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32例患者,均经胃镜、食道X线钡餐造影证实为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伴有严重的心肺、脑肾疾病;年龄41岁-79岁,平均年龄52.4岁;男性26例,女性6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其它5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19例,均表现为呕血及黑便或血便,入院时平均出血量为760ml左右。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肝功能Child分级表示,对照组A级7例,B级6例,C级3例;治疗组A级5例,B级7例,C级4例。统计学检验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均经B超及CT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高血压病所致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12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A组68例,采用CT定位下颞部钻孔置管引流术联合药物治疗;B组54例采用药物非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122例治疗后除B组1例出院后4月再出血死亡外,其余121例患者均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其中手术治疗组术后因出血量增加行开颅手术7例;非手术治疗子治疗期间因出血量增加行开颅手术4例。再出血发生率A组10.29%;B组7.40%,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A组11.36 d;B组24.50 d,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行钻钻孔置管引流+纤溶疗法手术治疗不明显增加再出血风险,对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有明显改善,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董林红  蒋军松  杨玲 《华夏医学》2002,15(2):178-179
目的:探讨预防胎盘因素产后出血的方法,分析双合牵引胎盘娩出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有胎盘因素产后出血可能的产妇在第三产程采用脐静脉推注催产素加双合牵引胎盘娩出法61例(试验组A)与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催产素加双合牵引胎盘娩出法61例(用药对照组B),及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催产素加传统助娩胎盘法(对照组C)比较,结果:第三产程平均出血量,A组稍少于B组,两组无差异(P>0.05),但A,B两组较C组明显减少(P<0.01),第三产程组织A组短于B组,B组较C组短(P<0.05),胎盘完整性A组优于B,C两组(P<0.05),B,C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双合牵引胎盘娩出法是缩短第三产品,降低产后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也适用于可能有胎盘因素性产后出血产妇,且可及早发现胎盘粘连,残留,植入,加用脐静脉推注催产素可缩短产,降低胎盘剥离不全的残留率,方法简单,安全,易操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 A 组与 B 组,A 组应用尼莫地平治疗,B 组应用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A 组治疗总有效率100%,与 B 组的93.94%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P <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A 组不良反应率为6.06%,显著低于 B 组的21.21%(P <0.05)。结论: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石成分及CT值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个肾盂结石(直径10~30mm)且行RIRS的148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平扫检查明确结石大小并计算平均CT值。按照术后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将一水草酸钙、磷酸钙结石归为硬结石组(A组,94例),二水草酸钙、磷酸镁铵和尿酸结石归为易碎结石组(B组,54例)。其中A组结石直径≤20mm为A1组(60例),>20mm为A2组(34例);B组结石直径≤20mm为B1组(32例),>20mm为B2组(22例)。比较各组间平均CT值、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CT值明显较低(P<0.05),结石清除率较高(P<0.05)。各亚组结石清除率比较:B1组高于A1组(P<0.05),B2组高于A2组(P<0.05),B2组与A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亚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石成分是影响RIRS疗效的因素。结石直径相同而CT值低的患者行RIRS疗效佳,术前CT平扫测定CT值对手术疗效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量脑出血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对68例经CT证实的大脑半球小量脑出血(<10ml)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与脑出血(>10ml)和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结果:小量脑出血组在头痛,呕吐,颈强,意识障碍,肢体瘫换及巴氏征双侧阳性方面与脑出血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在既往无卒中史,活动时起病及发病时血压高等方面与脑梗死组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小量脑出血症状较轻,预后好,但易误诊,对于脑卒中患者在未能作CT检查之前,宜给予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A组);与同期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B组)比较。结果:A组死亡率、致残率均低于B组,P<0.05,均具有显性差异。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该法操作简单,定位准确,损伤小,疗效可靠,易在临床上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 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 A 组,另22例同时行 CT 血管造影作为 B 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A 组的检出率为85.71%,B 组为86.36%,DSA 为97.67%,A、B 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但均显著低于 DSA 检查结果(P <0.05);A 组和B 组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均与 DSA 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单纯内科治疗(A组)、内科治疗加血肿碎吸术(B组)和内科治疗加血肿碎吸及侧脑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C组)三种方法治疗56例患。结果 治疗15天后CT复查,C组和B组比较,血肿及脑室内血液清除时间有显性差异。临床有效率C组>B组>A组,病死率A组>B组>C组。结论 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血肿碎吸侧脑室引流能迅速清除血肿及脑室系统积血,有效缓解颅内压。反复应用尿激酶能加快脑室内积血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2004年8月-2007年5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0—62岁。同期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例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3—60岁。两组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无头部外伤史。近3个月无脑血栓及脑梗死病史,剔除脑干出血、脑室出血及小脑出血患者。根据CT影像判定血肿部位,应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血肿的最大长径×宽径×层厚×π/6):其中血肿位于内囊区24例,外囊区4例,丘脑2例,皮层下2例;血肿量35—85(平均52)ml。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进展性脑梗塞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自1999年2月~2001年12月我科住院病人中选取60例发病在7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且发病在6小时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两组神经功能评分>10分,两组的年龄、伴发疾病、既往史、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失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经头颅CT证实排除脑出血。未用抗凝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CT诊断不同类型亚型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亚型肾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类型的不同(经活检证实)将其分为对照A组(21例)、对照B组(12例)和研究组(37例),应用CT为其进行检查,观察对比这3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照A组患者的平扫期CT值为(37.74±5.98)HU,实质期CT值为(77.47±7.55)HU,皮髓质期CT值为(89.41±11.47)HU;对照B组患者的平扫期CT值为(37.98±5.47)HU,实质期CT值为(79.21±11.12) HU,皮髓质期CT值为(65.11±12.07)HU;研究组患者的平扫期CT值为(36.11±4.01)HU,实质期CT值为(99.51±29.10) HU,皮髓质期CT值为(106.87±13.33)HU。在平扫期,3组患者CT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质期,研究组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对照A组患者和对照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A组患者和对照B组患者的CT值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皮髓质期,研究组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对照A组患者和对照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A组患者的CT值又明显高于对照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A组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是不均匀强化,对照组B组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是均匀强化,研究组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是不均匀强化。结论:应用CT诊断不同类型亚型肾癌的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不同类型亚型肾癌的鉴别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