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说:“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 呃,象声词。指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应下而反上谓之逆,此即指胃气上逆。 别名:哕,古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变动为哕”。打咯忒,俗称。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说:“呃逆,俗名打咯忒。”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皆有论述。如《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  相似文献   

2.
马万千主任医师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遂,肝失疏泄,气滞化热犯胃,胃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浊邪内生,浊邪随气逆上泛;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胃气上逆,浊邪上泛是病机关键。马万千主任医师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无食管黏膜损害的病理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降逆"为切入点,治以"降逆疏肝、清热化浊"大法,强调"肝脾同调,脾胃同治",多采用降逆疏肝,肝脾同调、清热化浊,脾胃同治、寒热并用,升降同调等治法,自拟降逆清热化浊方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噫气郭树苗,李凤云(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噫者饱食之息即暖气也,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灵枢·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其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胃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遇外邪,饮食不节等因...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5.
生长壮老死 ,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与死亡是人类生理过程的必然归宿。本文从机体的生理角度 ,探讨中医对死亡机理的认识。1 无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这是因为“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以养五脏气” ,“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 ,无胃气即无营养供给 ,五脏六腑失其所养 ,功能活动因而停止 ,生命也就完结了。而无胃气往往是因各种疾病导致胃气受损的结果。若因衰老所致的无胃气 ,则是全身衰竭 ,其死因就不是…  相似文献   

6.
胃虽属于中土,而与肺“土金相生”;大肠虽司传导,而与肺相表里。三者部位虽异,而气息相通。凡气血之往来,经络之贯注,津液之敷布,脏气之交换,莫不休戚相关,彼此互通。是以喘虽属肺而恒与手足阳明——大肠、胃有关。《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何以致喘?缘“阳明如市”,水谷杂居,虽曰气血之本,实乃“藏污纳垢”之所,一旦痰食秽浊蓄积其中,则气化被阻,肺失降令,气逆不下而喘息之症作矣。且“阳明主阖”,其经脉以下行为顺,胃气不降而肺气得平者鲜矣。故《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当以疏肝和胃降逆为纲,而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则可生痰,痰气搏结,阻遏中焦或咽喉,本病乃生。故痰气并治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辨证施治中可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古称“哕”、“哕逆”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膈肌痉挛。在中风病中呃逆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其辨证有自身的特点 ,治疗原则方法也与一般呃逆不同。笔者试论述之 ,冀临床可参考一二。1 逆气生呃 昭示转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 ,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 ,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 ,其声哕”。同样 ,中风后出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医学认为人身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在发病的过程中脏腑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呃逆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动膈,但临床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时以单纯的和胃降逆之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实际上,呃逆的病机往往较为复杂,不单局限于中焦脾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若心神失主、心气逆乱必会影响脾胃升降;肺有"华盖"之称,主一身之气,职司肃降,故能与胃相助为用皆其通降,若肺气郁闭、华盖不宣则胃失通降,呃逆由生;肝主疏泄,若疏泄失司,横逆犯脾,浊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肾者胃之关,是先天之本,若固藏失司、肾气失于摄纳则气不归元,虚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遂在呃逆的诊疗过程中,不可局限于治疗中焦脾胃,因五脏六腑皆令人呃。  相似文献   

10.
呃逆,俗称“打嗝”,系气逆上冲,经喉间发声而出,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症。如果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则为顽固性呃逆。中医学中,呃逆始见于《内经》“哕”证,直至张景岳才改“哕”为呃逆(《景岳全书·呃》)。《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首先提出了呃逆病位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故后世医家常从胃气上逆论治,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然常有久服疏肝和胃降逆之剂而效不显者。业师曹志群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精通医理,知常达变,治疗此种顽固性呃逆,常选《温病条辨》之宣痹汤加减,临床上收效颇佳,兹将其选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共飨同…  相似文献   

11.
钱锐 《光明中医》2005,20(3):37-38
遗尿症是指夜晚睡觉后不知觉而小便自行排出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儿童较为多见 ,周嫦昆主任医师从医 30余年 ,学验俱丰 ,在辨治遗尿症方面颇有心得 ,现介绍如下 :1 责之膀胱开和失司 ,其本在肾督周师认为 ,《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不约为遗尿”之说 ,故任何类型的遗尿均为膀胱失约 ,开合失司所致。然肾主蛰 ,为封藏之本 ,与膀胱同在下焦 ,互为表里。《素问·逆调论》称 :“肾者水脏 ,主津液” ,全身津液代谢均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尿为津液代谢所生 ,贮于膀胱 ,膀胱气化受肾气所制 ,肾失封藏 ,气失固摄 ,则气化无权 ,夜间阳入阴分 ,膀胱…  相似文献   

12.
朱光  赵建红  汪铖 《国医论坛》2001,16(3):47-48
“逆”的含义与“顺”相对 ,即违背、不顺 ,在中医学中则用以表述病机、诊断、病证、治则等内容。现就此作一简要论述。1 病机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升降出入 ,这种活动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机燮和 ,升降自如为顺 ;气机违乱 ,不升反降 ,或不降反升为逆。通常把不升反降者谓之气陷 ,而把不降反升者谓之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诸逆冲上”即为此意。肺主肃降 ,胃主和降 ,肺胃不降则为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所引起的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多为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的突出表现,也可见于慢性肾脏病其它病程阶段。该病病机可概括为肺脾肾功能失司,水液运化失常;或肾元衰惫,冲气上逆;或肝失疏泄,胃失和降。中医治疗包括健脾化湿、和胃止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补益肾气、平冲降逆,疏肝解郁、和胃止呕,肃肺降逆等。临床治疗该病应辨证论治、准确选方,辅以不同中医药疗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15.
胡津丽  傅海扬 《河南中医》2014,(10):2043-2043
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胃以降为和,但胃气亦赖肾气的摄纳而沉降,若肾不下纳胃气,不但聚水而成痰饮、水肿等,而且会因胃气上逆而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证。盛灿若采用搓针法治疗,主穴均取足三里和涌泉,配穴则可辨证选取攒竹、中脘、内关、气海、三阴交、太冲或背俞穴。  相似文献   

16.
治水当审肺脾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锦海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3,18(1):F003-F004
水肿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肿胀》言之最详 ,其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故水肿皆责之于肺脾肾 ,以肺者多因感受外邪 ,失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者多因外感内伤 ,而运化失司不能制水。肾者多因劳倦内伤而失开阖。水肿的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 ,开鬼门 ,洁净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更为具体指出“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古籍也记有麻黄连…  相似文献   

17.
<正> 呃逆是由气逆上冲,致喉间呃呃有声,声频而短,难以自制的病证。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形成呃逆。其病位虽在胃,但与脾、肺、肝、肾密切相关。笔者随本院赵秀英老师学习多年,赵老师对中风继发呃逆有独到之见,对肝阳亢盛、痰浊阻窍型呃逆,以镇肝降逆、祛痰理气为治疗原则,处方:代赭石 30 g、天麻10 g、竹茹10 g、郁金 10 g、柿蒂 10 g、茯苓 10 g、姜半夏 10  相似文献   

18.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呃逆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伴随于其他病症。传统上中医对“气逆”为病的治则为“逆则平之”,对胃气上逆所引起的呃逆病证,更主张和胃降逆平呃,以顺应“胃气  相似文献   

19.
王萍 《光明中医》2014,(6):1157-1158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闫清海教授提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其重要病机,柴平汤加减拟定“平胃合剂”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阐述脾胃与失眠的关系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升降失司,中焦成痞是原因,导致上焦的心火与下焦的肾水不能既济而失眠是结果,心火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不下潜肾水,即“阳不入阴”,肾水不上济心火为“阴不敛阳”,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失眠的基本病机。文章通过解析王晨临证多年的脾胃病经验方和顺汤,提出“不顺皆为逆”的观点,“胃不和”即为“不顺”,而运用和顺汤辨治失眠就是通过和顺中焦脾胃使心阳下潜肾阴,肾阴上济心阳,失眠得愈,为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