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伏立康唑的药动学/药效学及其药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立康唑为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主要用于治疗患有进展性、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的患者。其药动学呈非线性,个体差异大。本文对伏立康唑药动学影响因素,药动学/药效学特性,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间关系以及不同类患者伏立康唑药物监测作一综述,以指导临床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伏立康唑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伏立康唑是最新上市的第2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能有效抑制真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阻断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从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在体内、外具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伏立康唑可用于念珠菌感染和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克柔念珠菌及烟曲菌感染。本文综述了伏立康唑的药效学、药动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伏立康唑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一些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其药动学复杂多变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影响伏立康唑代谢的重要因素,包括药物相互作用、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炎症状态;总结了各国指南中对伏立康唑TDM指征、有效浓度范围、剂量调整等方面的推荐;并对不同人群中伏立康唑应用的研究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推进伏立康唑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4.
伏立康唑在成人体内呈现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受基因多态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较大。因此,治疗药物监测在伏立康唑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成人,儿童患者的药动学更加复杂,目前针对儿童群体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对于儿童目标浓度范围及剂量的调整策略尚存在争议,故该群体使用伏立康唑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分别从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性、监测策略、剂量调整策略共3个方面分析了儿童患者中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以期为儿童患者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与血液病患者常用药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指导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2015-2017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伏立康唑预防或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血药浓度资料,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考察血液病患者常用药物与伏立康唑联用时的相互作用。结果伏立康唑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8.24 L·h^-1和163 L。群体药动学模型显示碱性磷酸酶对伏立康唑的清除率有显著影响(P<0.005)。联用兰索拉唑或环孢素时,伏立康唑的清除率分别降低33.4%、32.8%,而联用地塞米松使伏立康唑的清除率增加41.0%。结论临床上伏立康唑与兰索拉唑、环孢素或地塞米松联用时,需注意相互作用的产生,并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6.
抗真菌药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15):27-29
三唑类抗真菌药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康唑和泊沙康唑。前三者国内已有供应,但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价格十分昂贵,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们的抗真菌作用机制相同,抗真菌谱和和抗真菌作的比较见附表。下面仅叙述各药的药动学、应用、不良反应等。氟康唑(Fluconazole)【药动学】口服氟康唑后几乎完全从胃肠吸收。无论药物口服或静注,其血浓度基本相同,食物或胃液酸度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重复给药剂量为100mg时,其峰浓度为4~8mg/ml。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11%~12%。氟康唑易于扩散入体液,包括痰液和唾液;脑脊液浓度为同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肾移植患者服用伏立康唑的群体药动学(PopPK)特征,探究影响伏立康唑药动学参数的因素,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84例肾移植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谷浓度和生理病理资料,利用Phoenix NLME软件建模,并用VPC法和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肾移植患者的伏立康唑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级消除一室模型,最终PopPK模型为:表观分布容积V(L)=183.69×[1+(HGB-98)×0.016]×exp(ηV),清除率CL(L·h-1)=7.24×[1+(ALB-36)×0.037]×exp(ηCL)。结论:血红蛋白(HGB)对V有显著影响,白蛋白(ALB)对CL有显著影响,所建PopPK模型较稳定,可以较好地描述肾移植患者伏立康唑的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型抗真菌药伏立康唑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是第 2代三唑类抗真菌药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的特点 ,尤其对于侵袭性曲霉菌侵润所致感染疗效好。本品口服吸收好 ,病人也有很好的耐受性。本文对其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的浓度,并用于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单独给药和联合给药后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初步研究。方法 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分别以氘代伏立康唑和氘代卡泊芬净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腈提取,以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用Phenomenex SynergiHydro-RP 80A柱进行梯度分离,0.5 mL/min体积流量,柱温为常温,10 μL进样量,多级反应监测(MRM)ESI正离子模式;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伏立康唑(ig,40 mg/kg)组、卡泊芬净(iv,5 mg/kg)组、伏立康唑(ig,40 mg/kg)与卡泊芬净(iv 5 mg/kg)联合给药组,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颈静脉采血进行浓度测定,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伏立康唑在0.5~500.0 ng/mL、卡泊芬净在4~4 000 ng/mL线性关系均良好,批内精密度(RSD%)和准确度(RE%)均小于10%,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0%;SD大鼠单剂量联合给予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后,伏立康唑消除变快,卡泊芬净的消除变慢;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的Cmax、AUC均高于单独用药。结论 HPLC-MS/MS法的专属性强、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SD大鼠血浆中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的浓度及药动学研究。伏立康唑延缓了卡泊芬净在动物体内的消除速度,卡泊芬净通过促进伏立康唑的吸收,增加了其在动物体内的血药浓度,联用后二者生物利用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10.
葛晓静 《中国药师》2017,(5):820-823
摘 要 目的:制备伏立康唑长循环脂质体,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 挤压法制备伏立康唑长循环脂质体,并分别考察长循环脂质体在磷酸盐缓冲液和大鼠血浆中的释放情况,评价长循环脂质体在冻干前后的粒径分布、形态等理化性质;测定伏立康唑长循环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 所制备的伏立康唑长循环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92.1±49.3)nm,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释放缓慢,而在大鼠血浆中释放较快;大鼠体内药动学表明,伏立康唑长循环脂质体的t1/2及AUC0 t分别为伏立康唑注射剂的2.17和2.31倍。结论:伏立康唑长循环脂质体延长了药物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能达到长循环目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伏立康唑及伏立康唑氮-氧化物浓度,并探索灌胃给予伏立康唑后两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样品预处理选用甲基叔丁基醚作萃取剂,通过液-液萃取法消除基质效应。采用Welch Ultimate UHPLC XB-C18(50 mm×2.1 mm; 1.8μm)色谱柱;以乙腈-水(含2 mmol·L-1甲酸铵,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35 ml·min-1;分析时长:4 min;质谱方法应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检测。利用该方法分别测定大鼠灌胃给予66.7 mg·kg-1伏立康唑后各时间点伏立康唑及伏立康唑氮-氧化物的血药浓度,分析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结果:伏立康唑及伏立康唑氮-氧化物在0.5~5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定量下限均为0.5 ng·ml-1。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伏立康唑及伏立康唑氮-氧化物血药浓度,拟合得到其药动学参数: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54.66±20.30)μg·ml-1·h,(10.88±5.30)μg·ml-1·h;AUC0-∞分别为(54.66±20.30)μg·ml-1·h,(13.50±2.10)μg·ml-1·h;清除率(CL)分别为(4.19±0.90)L·min-1·kg-1,(18.98±3.70)L·min-1·kg-1;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9.14±11.90)μg·ml-1,(0.95±0.20)μg·ml-1;半衰期(t1/2)分别为(5.89±6.10)h,(6.11±3.20)h。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且重复性好,可用于伏立康唑及伏立康唑氮-氧化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艳 《中国药师》2017,(6):1023-1028
摘 要 目的:制备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与及组织分布。 方法: 采用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并评价了白蛋白纳米粒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外观形态以及体外释药行为;考察了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特征。 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21.9±41.6)nm,PdI为0.197,Zeta电位为(-42.1±0.9)mV,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在0.5%吐温80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24 h累积释放67.5%;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和伏立康唑注射剂的AUC0-24分别为(98.27±1.42)和(105.32±1.45)g?h?L-1,MRT0-24分别为(4.48±0.38)和(4.86±0.51)h;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能增加药物在大鼠肝、脾、脑中的靶向性。 结论:伏立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具有良好的肝、脾、脑中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肽类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新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建立可靠、灵敏和准确的肽类药物体内分析方法是肽类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难点。样品制备技术是建立符合药动学研究要求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关键。现综述液质联用技术在肽类药物药动学研究中的样品制备技术方法的目的、要求、特点和分类。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具体阐述了固相萃取法、蛋白质沉淀法、超滤离心法、亲和层析法和部分其他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方法采用氯仿进行血浆样品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0.01 mol.L-1醋酸铵(加冰醋酸、三乙胺各10μL)-乙腈(50∶50),紫外检测波长:255 nm。结果伏立康唑回收率>90%,浓度在0.03~8.80μg.mL-1,伏立康唑和酮康唑的峰面积比与伏立康唑浓度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71),日内和日间RSD均<15%。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适合于伏立康唑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自制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与注射用伏立康唑(VFEND®)大鼠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方法:以VFEND®为对照,Wistar大鼠为受试动物,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监测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对自制药与对照药的各药动参数进行独立样本双侧t检验。结果:自制药和对照药大鼠体内伏立康唑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099±0.202)h和(2.142±0.163)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分别为(23.247±1.264)μg·h·mL-1和(22.748±1.568)μg·h·mL-1。结论:自制药与对照药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相似,各药动学参数相近。  相似文献   

16.
邓江红  赵延斌 《中国药师》2012,(12):1749-1751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对家兔体内环孢素A(CsA)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测定6只家兔单用CsA及合用伏立康唑后CsA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比较结果:与合用前比较,合用伏立康唑后CsA的t1/2显著延长[(16.31±9.80)和(46.77±19.36)h,(P<0.05)],AUC0-24h显著增加[(18.25±4.67)和(25.48±2.39)mg·h·L-1,(P<0.01)],CL显著降低[(2.29±0.62)和(1.43±0.17)L·h-1·kg-1,(P<0.01)],其余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变化。结论:合用伏立康唑后CsA的半衰期延长,临床上两者合用需调整CsA的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肽类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新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建立可靠、灵敏和准确的肽类药物体内分析方法是肽类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难点.样品制备技术是建立符合药动学研究要求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关键.现综述液质联用技术在肽类药物药动学研究中的样品制备技术方法的目的、要求、特点和分类.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具体阐述了固相萃取法、蛋白质沉淀法、超滤离心法、亲和层析法和部分其他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西洛他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西洛他唑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提取后,进行色谱分离测定.结果:西洛他唑的最低定量浓度为25.0μg·L-1,线性范围为25.0~2000.0μg·L-1,精密度与准确度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检测出健康志愿者口服100 mg西洛他唑72 h后的血浆浓度,适于临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谢裕  夏晨  张程亮 《中国药房》2012,(33):3150-3152
目的:为咪达普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Medline1992-2011年来国内、外咪达普利药动学的相关文献,对咪达普利在实验动物体内和人体内药动学以及其他药物对咪达普利药动学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咪达普利在实验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药动学差异较大,与地高辛、普鲁卡因、脂多糖等联用会抑制咪达普利的代谢,影响其疗效。结论:临床应用咪达普利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药动学特征,以安全、合理地使用咪达普利。  相似文献   

20.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和念珠菌引发的感染,特别是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极好疗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掌握和了解其药动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给药方案的选择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伏立康唑药动学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特殊人群的药动学特征两个方面对其药动学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