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男性动态心电图记录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特点,探讨诱发老年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可能因素。方法76例老年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心房颤动发作时心率的变化、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共记录153次阵发性心房颤动。(1)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高峰时间是上午6:00,其次为上午9:00,低谷时间在凌晨1:00。(2)14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由房性早搏诱发,5次阵发性心房颤动由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诱发。(3)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1min平均窦性心率较前1h平均窦性心率明显增快,而未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1min平均窦性心率与前1h平均窦性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联律间期为(428.61±44.96)ms,早搏指数为0.43±0.17;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联律间期为(509.52±97.11)ms,早搏指数为0.52±0.1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联律间期的房性早搏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老年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能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电图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25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早期(≤30d)采用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临床随访观察(16.5±3.8)个月发生的SCD事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存活组。结果随访期内8.1%(21/259)患者发生SCD。与存活组患者比较,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8±8.2)%比(5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QRS波明显增宽[(118.8±15.2)ms比(91.5±13.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两组患者QT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预测SCD的灵敏度依次为42.9%(9/21)、66.7%(14/21)和38.1%(8/2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前电复律/除颤史(RR=6.514,P=0.011)、LVEF降低(RR=7.325,P=0.005)和QRS波增宽(RR=4.023,P=0.024)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男性动态心电图记录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特点,探讨诱发老年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可能因素.方法 76例老年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心房颤动发作时心率的变化、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共记录153次阵发性心房颤动.(1)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高峰时间是上午6:00,其次为上午9:00,低谷时间在凌晨1:00.(2)14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由房性早搏诱发,5次阵发性心房颤动由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诱发.(3)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1 min平均窦性心率较前1 h平均窦性心率明显增快,而未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1 min平均窦性心率与前1 h平均窦性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联律间期为(428.61±44.96)ms,早搏指数为0.43±0.17;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联律间期为(509.52±97.11)ms,早搏指数为0.52±0.1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短联律间期的房性早搏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老年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能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7.
房性二联律是指两个形态可异、同的P波接连出现形成的联律,其后伴有一较长的间歇,即P-P间期呈短,长有规律地交替出现[1]。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我院5年65例房性二联律动态心电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65例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18~87岁。2结果DCG表现:⑴房性早搏二联律36例,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联律间期大多固定,多伴有不完全代偿间歇。⑵窦性早搏二联律2例,提前出现的P波与同导联的窦性P波完全相同,联律间期大多固定,早搏后的代偿间期为等周期代偿间期。⑶交界性早搏二联律7例,提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有逆行P’波,P’…  相似文献   

8.
王斐  王燕 《职业与健康》2013,(24):3371-3374
目的分析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线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WQRST)的临床价值,探索Ⅱ导联QRS波第1峰时限(R-wave peak time,RWPT)〉150ms和Ⅱ导联QRS波时限≥130ms对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就诊于黄冈市中心医院的198例WQRST(心率〉100次/min且QRS时限〉0.12s)患者。并经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记录并分析十二导联心电图对WQRST的鉴别诊断线索,记录所有十二导联心电图的Ⅱ导联QRS波第1峰时限及Ⅱ导联QRS波时限。结果区别VT和SVT的主要诊断线索有QRS波时限、QRS波心电轴、QRS波正负同向性、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胸前导联Rs是否缺失及时限、窦性心律时是否伴显性预激或同形态室性早搏、Vi/Vt≤1、V1和V6导联特殊形态学诊断标准等。除V1、V6负向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导联RWPT≥50ms时能够较好地区分VT和SVT,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85。结论十二导联心电图是WQRST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诊断线索。Ⅱ导联RWPT≥50ms能够作为区分VT和SVT一种简单实用的鉴别标准,用于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a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 hypertension,PAH)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为PAH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PAH患者20例为PAH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于心尖四腔切面利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测量左室侧壁(LVLw)和室间隔(IVS)处二尖瓣环位点频谱,测量等容舒张期(IRT)、等容收缩期(ICT)、射血期(ET),并计算左心室Tei指数。结果与对照组[(44.31+3.58)mm]比较,PAH组左室舒张末径(LV)[(36.17±5.46)mm]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P〈0.01);PAH组LVLW的ICT[(72.72±19.20)ms]延长,Tei指数(0.69±0.17)增大,IRT[(92.27±15.61)ms]延长,左室ET[(245.81±47.05)ms]缩短,与对照组[分别为(61.83±9.35)ms、0.45±0.25、(69.54±13.17)ms和(287.85±19.75)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VS处的ICT[(72,63±12.35)ms]延长,Tei指数(0.71±0.17)增大,IRT[(100.68±27.92)ms]延长,左室ET[(247.62±33.05)ms]缩短,与对照组[分别为(63.91±13.09)ms、0.48±0.08、(77.72±14.94)ms和(282.14±23.17)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PAH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用氯沙坦50mg/d,对照组用氨氯地平1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 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比较Pmax,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B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次数,降低Pmax、P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50例房性早搏的患者及155例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均采用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波最大时间占P波最小时间,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 房性早搏组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P〈0.01),P波离散度预测房性早搏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 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方法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预测房性早搏的临床指标.为临床对房性早搏的及时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袁园  唐其柱 《职业与健康》2013,(21):2882-2883
目的研究QTc间期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可能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1例DCM患者和85例健康检查者心电图,分析其QTc间期的差异。91例DCM患者按QTc间期分为QTc间期〈450ms组和QTc间期/〉450ms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患者QTc间期也明显增宽(454.88±4.67vs409.95±1.93,P〈0.05)。QTc间期I〉450ms组DCM患者相比于QTc间期〈450ms组,LVEDD明显增大(66.42±1.04vs61.95±1.10,P〈0.05),LVEF明显降低(32.79±0.79Y.S35.72±0.69,P〈0.05)。结论DCM患者QTc间期有显著改变,QTc问期与LVEDD以及心功能有一定关系,可能对临床诊断、治疗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心房纤颤(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52例AF患者P渡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Pmax),并与48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Pmax和Pd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AF的一种简单的无创性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除极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285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十二导同步心电图检测。研究对象按左室射血分数不同分为A、B、C3组(组A:40%~49%,147例;组B:30%~39%,97例;组C:〈30%,41例)。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作为研究指标,比较3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QRS时限在3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A:(114.22±23.87)ms,组B:(120.62±29.02)ms,组C:(127.44±27.12)ms])。QRS时限变化与LVEF值变化呈负相关(r=-0.41,P〈0.01),与LVEDV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QRS时限的延长可反映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36例窄QRS波心动过速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9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窄QRS波心动过速患者136例,根据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RP间期分为两组,即食管心电图RP间期≤70 ms为对照组,共71例,食管心电图RP间期70 ms为观察组,共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窦律心电图、心动过速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心室率、心动过速时血压、心电图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窦律时均无预激波,心动过速时Ⅱ、Ⅲ、aVF导联出现终末部假性s波57例,心动过速时V1导联终末部假性r波61例;观察组患者窦律时A型预激综合征21例,B型预激综合征13例。结论结合窦律心电图、心动过速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特点,可提高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2月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合并J波综合征(观察组),44例为单纯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和心电图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吸烟、左室射血分数、≥30s房速/房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率以及病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率(28.60%)、病死率(28.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0%、6.80%,P<0.05;观察组的QT间期的最小值为(355.50±47.50)ms、QT间期的最大值为(409.50±51.50)ms、离散度为50.50±19.50,对照组分别为(363.50±44.50)ms、(450.50±40.50)ms、40.50±15.50,两组的QT间期的最大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QT间期的最小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离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与单纯ST...  相似文献   

18.
余翠萍 《现代保健》2009,(10):121-12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6岁,因心悸、胸闷数天入院,临床初诊为心肌炎。心电图系Ⅱ导联同时连续记录,示两种P波形态:(1)P波形态为正常窦性P波,呈圆顶直立形,时限0.09s,电压0.1mV,P—R间期0.13s其频率为0.84~0.96s。(2)P波形态为高尖形,时限0.10s,电压0.200-0.22mV,P—R间期0.14s,其频率为0.60—0.76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150例,设为心力衰竭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LVEF低于对照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不同NYHA分级间LVEF、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异常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高于正常组(P0.05);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均呈正相关(r=0.653,0.647,P0.05);心电图QRS波时限与Tp-Te间期呈正相关(r=0.621,P0.05)。结论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对煤工尘肺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煤工尘肺患者100例为煤工尘肺组和健康煤矿工人40例为对照组,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_2).同步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12导联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并进行比较.结果 Ⅰ、Ⅱ、Ⅲ期煤工尘肺患者的Pmax分别为(112.2±7.4)、(118.6±8.2)、(122.2±8.9)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6.8±9.4)ms],Ⅰ、Ⅱ、Ⅲ期煤工尘肺患者的Pd分别为(44.4±3.5)、(51.4±7.2)、(52.4±4.7)ms,均高于对照组[(34.1±3.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煤工尘肺组PaO_2分别为≤60 mm Hg与PaO_2>60 mm Hg患者的Pmax分别为(127.2±13.7)和(112.5±8.7)ms,Pd分别为(74.3±10.1)、(47.3±3.0)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煤工尘肺组房性心律失常轻级组(K_0~K_2)与重级组(K_3-K_6)患者的Pmax分别为(109.4±8.8)和(124.2±12.7)ms Pd分别为(50.2±6.8)和(74.5±10.2)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煤工尘肺患者在慢性低氧血症状态下的心电图Pmax、Pd值越增大,房性心律失常越严重,当心电图Pmax>120 msPd>70 ms时,可考虑作为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