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肾及血管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年龄〉1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检测hsCRP、晨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ACR)、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LVH组hsCRP水平和收缩压明显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hsCRP水平和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LVMI、IMT、AC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4、0.431、0.384,均P〈0.01)。hsCRP是LVMI、ACR及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西安市细柳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方法选择在细柳中心卫生院进行健康检查的老年人3482例中血糖升高患者567例,根据OGTT结果进行分组,对各组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等进行测定。结果三组之间BMI及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IGT组患者TG较NGT组有显著增高(P〈0.05),但TC、HDL、LDL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TG、HDL、LDL较NGT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TC较NGT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Hcy及IMT较NGT组有显著升高(P〈0.05),HbAlc未见显著变化(P〉0.05)。DM组患者Hcy、HbAlc及IMT较NGT、IGT组均有显著增高(P〈0.05)。IMT与TG、HDL、HbA1c显著相关(P〈0.05),与TC及LDL无显著相关性(P〉0.05)。IMT与Hey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Hey升高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其监测对判断糖尿病发生不同阶段颈动脉等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胖伴隐性高血压(MH)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所血压正常的肥胖患者80例和体质指数正常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24h动态血压(ABP)监测,并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和血脂水平。根据ABP结果计算AASI,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MH组的AASI水平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MH组的AASI最高(0.51±0.09),对照组和肥胖组的AASI分别为0.41±0.05和0.43±0.05,与M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H组的HOMA—IR(4.70±0.96)高于肥胖组(2.46±0.65),肥胖组(2.46+0.65)高于对照组(1.98±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H组AASI与HOMA—IR呈正相关(r=0.497,P〈0.01)。结论肥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与肥胖伴MH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斑块的关系。方法对本院住院诊断脂肪肝患者111例(观察组)和选择同期临床和腹部超声排除脂肪肝者306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进行空腹血糖(FPG)、血脂(TG、TCH、HDLC、VLDL)及尿酸(uA)检测,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超声检查,分析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斑块的关系。结果(1)脂肪肝组年龄及HDLC值低于对照组(P〈0.01),BMI、DBP、左、右颈动脉IMT、FPG、HbAlc、TG及TCH值高于对照组(P〈0.01,P〈0.05),SBP、UA及LDLC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均为脂肪肝患病的影响因素(P〈0.01,P〈0.05)。结论对于腹部超声检测到脂肪肝者,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以减少患者预期的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血尿酸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按颈总动脉IMT将患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血尿酸水平及血清hsCRP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血尿酸分别为(301±56)μmol/L、(323±62)μmol/L、(374±72)μmol/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91±1.12)mg/L、(3.94±1.23)mg/L、(4.69±1.4)mg/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并且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总动脉的IMT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217,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尿酸及hs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并且降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7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血尿酸和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按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及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IMT与血压、血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颈动脉IMT与血尿酸、TG呈现正相关(P均〈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血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1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颈动脉IMT测定。分析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对血压晨峰现象及IMT的影响,并对其血压晨峰值与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151例高血压控制良好者,其中76例有血压晨峰现象,占50.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最低收缩压、最高舒张压、平均舒张压及最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组患者血压晨峰值[(42.34±7.10)mmHg]及IMT[(0.89±0.13)mm]高于NMS组[(21.16±5.23)mmHg,(0.84±0.14)mm,P〈0.01或P〈0.05],颈动脉IMT与血压晨峰值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血压晨峰值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 64例MS患者和56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测定所有人选者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PWV)、颈动脉IMT,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 MS组PWV和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颈动脉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IMT、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S患者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颈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HbA1c水平分组,6%≤HbA,C〈7%为第1组(30例),7%≤HbA1c〈8%为第2组(31例),8%≤HbA1c〈9%为第3组(29例),HbA1c≥9%为第4组(30例)。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检测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结果四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ET-1与NO最高[(89.34±19.2)ng/L、(59.5±9.3)μmol/L],其次为第3组[(85.9±16.4)ng/L、(56.44±8.9)μmol/L]和第2组[(83.44±17.3)ng/L、(52.3±8.3)μmol/L],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颈动脉IMT最大[(2.90±0.62)mm],其次为第3组[(2.40±0.73)mm]和第2组[(1.90±0.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1),两两比较,第4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最高[93.3%(28/30)],其次为第3组[79.3%(23/29)]和第2组[61.3%(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斑块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0,P〈0.01),HbA1c与颈动脉斑块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56,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bA1e水平和颈动脉内皮细胞功能与斑块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对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瘦素(LE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通过颈动脉彩超筛查获得C-IMT≥0.9mm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入阿司匹林(0.1g,1次/d)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1年。分别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和hs-CRP、IL-6、TNF-α、APN、LEP血清浓度及C—IMT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年观察发现,实验组hs—CRP、IL-6、LEP较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TNF-α、A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C—IMT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在1年以后的C—IMT有增厚(P〈0.01),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具有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反应,延缓亚临床大血管病变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态动脉硬度指数(AASI)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探讨AASI对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价值,并分析AASI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100例,进行臂-踝PwV测量,并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AASI。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判定AASI与PwV的相关性。并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判定AASI的影响因素。结果AASI与PWV和年龄显著正相关(PWV:r=0.516,P〈0.01;年龄:r=0.417,P〈0.01)。AASI与身高呈负相关(r=-0.223,P〈0.05)。多因素逐步分析结果表明,PWV是与AASI关系最密切的参数。结论AASI与PwV相关性良好,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  相似文献   

13.
钱晓玲  闫彩凤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51-155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MHz高频探头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分为颈动脉正常组92例(CIMT〈0.9mm)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84例(CIMT≥0.9mm)。记录每个病例的年龄、病程、体重、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kg/m2),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血肌酐(CR)、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空腹及餐后1h及餐后2hC肽(FCP、1h-CP、2h-CP)。结果两组除空腹血糖及血清总胆固醇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多元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RBP4、年龄、病程、BMI、TG、LDL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RBP4是CIMT的独立相关因素(r2=0.538,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颈动脉硬化呈独立正相关,RBP4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散瞳后行眼底检查。同日测定血尿素氮、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白蛋白,同时留取8h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DRD公式计算肾功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DN各组之间,DR各期的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DR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R的损害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排泄率、TC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DR与DN二者的发病有高度正相关性,其损害程度有一定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以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早期干预,预防血管并发症。方法将2008年1月至12月间至我院彩超室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组进行分析。其中颈动脉斑块组230例,对照组190例,对两组进行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尿蛋白及腹部超声检测。结果颈动脉斑块组平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PG、血尿酸及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与年龄、糖尿病史、FPG、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脂肪肝、尿酸及左、右颈动脉IMT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464,0.097,0.166,0.168,0.117,0.107,0.177,0.116,0.367,0.367,P〈0.01,P〈0.05);而与BMI、性别、血脂各指标及蛋白尿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干预该类患者的血糖、血压、血尿酸、脂肪肝可以减少其预期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相关性及T2DM合并MC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2DM合并MCI患者40例,T2DM非MCI患者80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ApoE的基因多态性,依据病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等临床资料,进行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T2DM合并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poE£。等位基因的频率在T2DMMCI组高于非MCI组(25.0%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合并MCI组与非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年龄、病程、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ApoE基因,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3.452,P〈0.05)、周围神经病变(OR=3.252,P〈0.05)、ApoE基因(OR=2.441,P〈0.01)、糖化血红蛋白(OR=1.372,P〈0.05)、餐后2h血糖(OR=1.194,P〈0.05)、年龄(OR=1.194,P〈0.01)、病程(OR=1.142,P〈0.05)。结论ApoE8。等位基因与T2DM合并MCI明显相关,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控制和微血管并发症均与认知功能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及增殖型3组,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76例2型糖尿病患者IMT。结果糖尿病组IMT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R的严重程度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5)。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组并发DR的发生率(46.94%)高于IMT正常组(24.2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IMT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关,IMT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EF值正常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脏结构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将189例EF值正常患者分为3组,A组:NT—proBNP≤100pg/ml(84例),B组:100pg/ml〈NT—proBNP〈450pg/ml(75例),C组:NT—proBNPi〉450pg/ml(30例)。测量血浆NT—proBNP水平,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每组的升主动脉内径(AOD)、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WTD)、射血分数(EF)。结果A、B、C三组中两两比较,LAD及WTD的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对比,IVS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对比,LVD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水平与患者LAD、IVS、LVD、WTD的大小呈正相关(rM口=0.368,P〈0.01;r,船=0.285,P〈0.01;r£Ⅷ=0.145,P〈0.05;rw,D=0.318,P〈0.01);与EF值、AOD、RVD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EF值正常的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与LAD、LVD、IVS、WTD等心脏结构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李金海 《健康天地》2010,4(3):120-120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病人脉压(PP)的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高血压病病人按24h动态脉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脉压与内膜一中膜厚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颈动脉IM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形成内膜增厚和斑块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病病人的脉压对颈动脉IMT有影响,脉压高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