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2011,17(16):14-15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晓东  秦庆华 《广西医学》2008,30(5):748-749
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易出现桡侧阻滞不全,传统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则易出现前臂和尺侧阻滞不全。我院2002年开始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择期手术的病例180例,其中男143例,女37  相似文献   

4.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肌间沟、改良锁骨上和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3种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于肌间沟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B组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交界处,进针点垂直于手术台刺入,找异感时,针尖可向外向上移动,找到异感后注入上述麻药20 mL;C组同A、B组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各10 mL.根据患者主诉和主刀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A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B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B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观念的逐年更新,锁骨折的手术率正逐年上升。对于麻醉医生来说,锁骨手术的麻醉不是一个难点,但如何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术者提供一个安静的手术空间,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摆在每一个麻醉医生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锁骨上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在肌间沟的高低位置。穿刺针口斜面方向、推药速度进行阻滞。此法有适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定、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22例,其中男81例,女41例。5~10岁28例,11~59岁58例,60岁以上36例。手术类型: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臂神经,肌腱探查吻合术,手部瘢痕整形修复术,前臂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术。手术用时30~210分钟。方法:入室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  相似文献   

1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目前上肢手术甚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我院自1982年5月至1990年2月为2670例上肢手术病人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2670例中,男2058例,女612例。年龄14-72岁。断指(肢)再植术405例,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35例,拇指再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改良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使用神经刺激为德国贝郎公司产B/BRAUN TIMUPLEXOLG型,刺激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0.5mA,所用局麻药为1%的利-布合剂,其中含吗啡2mg,咪唑安定3mg,观察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 镇痛优良率100%,副作用复发率低。结论 改良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失为上肢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臂丛由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臂神经丛自颈椎到腋窝远端一直被椎前筋膜及其延续的筋膜所围绕,臂神经丛实际上处于此连续相通的筋膜间隙中,故从臂丛鞘注入局麻药,只要有足够量,便可一直阻滞到颈神经丛。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臂丛阻滞有三个径路 (腋路、锁骨上、肌间沟 ) ,以往上肢手术的麻醉多采用臂丛阻滞中的单一径路 ,其每一径路都有其局限性 ,如术野阻滞不全或麻醉并发症的增多。这一直是麻醉界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自 2 0 0 0年 8月~ 2 0 0 0 1年 9月在 90例上肢手术中采取了腋路加改良肌间沟联合阻滞方法 (下称双径路法 )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0例 ,男 5 8例 ,女 32例 ,年龄 12~ 6 2岁。其中手部手术 5 0例 ,腕关节、前臂、肘关节手术 2 8例 ,上臂及肩关节手术 6例 ,上肢多部位手术 6例。1.2 麻醉方法  (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国产麻醉呼吸机功能仪检测10例肌间沟入路和8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前后的通气功能。结果: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1秒钟时间的肺活量(FEV1)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下降幅度与文献报道中由于单侧隔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幅度相近。结论:此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阻滞膈神经而导致单侧膈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因此,并发心肺疾患、呼吸代偿能力低下或麻醉中应慎用强力镇静药,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7.
张香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925-925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国产麻醉呼吸机功能仪检测10例肌间沟入路和8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前后的通气功能.结果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1秒钟时间的肺活量(FEV1)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下降幅度与文献报道中由于单侧隔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幅度相近.结论此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阻滞膈神经而导致单侧膈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因此,并发心肺疾患、呼吸代偿能力低下或麻醉中应慎用强力镇静药,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8.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间沟臂丛阻滞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尺侧往往阻滞不全或延迟 ,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 ,提高了麻醉效果。我科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8月 ,通过对肌间沟处解剖学的反复观察、分析 ,并对 3 0 0 0余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病例不断总结 ,经过多次改进 ,形成了一套阻滞方法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前臂尺桡侧同时手术病例 12 0例。随机抽取 6 0例为A组 ,余 6 0例为B组。A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 ,即C6水平肌间沟阻滞 ;B组采用新总结后阻滞法阻滞。1.2 麻醉方法 确定肌…  相似文献   

19.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徐文  袁超 《海军医学杂志》2011,32(3):173-174
目的 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更有效的途径.方法 186例上肢手术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第1组5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组),第2组45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组),第3组91例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观察、记录各组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