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沙土鼠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时RBC-C3bRR下降不明显(P〉0.05),再灌注时明显下降(P〈0.001);(2)缺血和再灌注时RBC-ICR均升高(P〈0.001);3.提前用NM可提高再灌注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发现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率(RBC-ICR)高于正常对照组。RBC-C3bRR与RBC-ICR变化成负相关。说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下降,从而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使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内皮,造成损害。这一结果为临床治疗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塞死急性期细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与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测定3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血清NO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BC-C3bRR显著降低,RBC-ICR显著增高,血清NO含量显著高(P〈0.01),RBC-C3bRR与血清NO含量呈负相关(P〈0.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50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RBC-C3bR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脑梗塞组RBC-ICR显著增高,急性期变化尤著(P<0.01)。结论RCIA功能的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34例脑梗塞患者紫外线辐射自血回输疗法(UIB)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的变化,同时与对照组(27例)比较。结果为:UIB治疗后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升高(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花环率下降(P<0.01),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提示UIB对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变形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69列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红细胞滤过指数(EFI)的变化,并与45例健康老年人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EF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E-C3bRR明显低于对照组,CI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塞患者E-C3bRR与EFI呈显著  相似文献   

7.
运用酵母花环法和PEG沉淀法检测65例癫痫患者血液红细胞C3b受体活性(RBC-C3b)、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含量(RBC-IC)、红细胞免疫促进率(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含量,并与48例健康人对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IC平均含量在脑电图有痫性发放或检测距末次发作≤3d者高于脑电图无痫性发放或检测距末次发作>3d者(P<0.05);癫痫患者RFIR升高,RBC-C3b及RBC-IC降低,且RFIR升高与RBC-C3b降低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检测50名正常人和42例癫痫患者红细胞C3b(RBC-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结果:癫痫患者RBC-C3b受体花环率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RBC-Ic花环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且根据脑电图结果“病因、发作类型和性别进行了分组研究。表明癫痫的发作与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关。提示在癫痫治疗中可应用先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9.
脑损伤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检测66例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百分率(RFER)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百分率(RFIR)。观察各型脑外伤后免疫变化的规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结果证明,各组脑外伤患者RC3bRR和RFER均明显降低(P〈0.01),而RICR和RFIR均明显升高(P〈0.01);上述指标伤情越重,变化越明显,恢复越慢。讨论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RBC-IF)。红细胞C3b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观察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对红细胞变形性(RCI)的影响,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RBC-IF增高,RBC-C3bRR下降,RBC-ICR上升,表明脑梗塞患者RCD和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且RBC随着RCIA功能下降其变形能力也有所降低。提示脑梗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的神经降压素(NT)和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PY、N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轻型脑出血组相比,中重型组NPY和NT含量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血浆NPY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T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轻型脑梗死组相比,中重度型脑梗死患者的NPY和N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PY和NT水平均升高,且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可作为反映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二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揭示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的预警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62例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脑梗死早期(CI)组3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32例,并选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法测定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用有机溶剂抽提法测定溶血磷脂酸(LPA)。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早期组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短暂脑缺血发作组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组相比,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水平较高(P〈0.05)。急性脑梗死早期组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和ox—LDL之间比较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浆中LPA和ox—LDL活性增高,且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水平较急性脑梗死早期组增高,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ox—LD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测定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RCLA),并对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和不同病型对RCI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RCIA功能明显降低(P<0.01),重型患者尤为明显,而不同年龄、不同病型间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脑血管病的免疫功能紊乱随病情加重而明显,临床上可将RCLA功能的测定做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和对照组30例的脑脊液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病例组MnSOD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uZnSOD含量轻型患者高于中、重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高于对照组和梗塞组,而且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脑脊液SOD的增高反映了脑组织对缺血的防御反应,尤其是CuZnSOD对缺血比较敏感,可以反映出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胶固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1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HCD)患者和20例健康正常人的血清IgE型循环免疫复合物(CID)水平。结果显示ICD组和HCD组IgE-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P<0.001和P<0.05)。ICD组与HCD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2)。提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IgE-CIC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43例脑梗死(CI)、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5例脑出血(CH)患者血清ACA水平,相互比较并与43例健康人比较。结果CI组ACA阳性率(46.85%),TIA组ACA阳性率(43.75%),CH组ACA阳性率(4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63%)(P〈0.01);ACVD患者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A分型中,IgA、IgG阳性率CI组分别为34.27%、20.28%,TIA组分别为31.25%、25.00%,CH组分别为22.22%、2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98%。6.98%)(P〈0.01~0.05),在CI与TIA组。IgA增高更明显(P〈0.01)。结论ACA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IgA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性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和IgM,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者(P<0.01)。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0.57±0.56mg/dl)高于IgG抗体阴性脑血管病患者(0.42±0.21mg/dl)(P>0.05)。血清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0.67±0.73mg/dl)高于IgM抗体阴性脑血管病患者(0.47±0.35mg/dl)(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急性和慢性感染均参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与其它卒中因素共同引起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EPCs数量呈降低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轻度和中度狭窄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急性缺血可能会增加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设立对照组120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将不同病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密度脂蛋白进行监测及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L)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检测2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和73例脑出血(CH)患者血清aCL。结果:ICVD患者aCL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IgG型aCL比IgM型aCL阳性率升高(P<0.01)。CH患者aCL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ICVD组aCL阳性率与C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CVD组、CH组和对照组不同性别间aCL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L可作为CVD危险性增加的指标,对CVD的预测有一定意义,包括ICVD和CH患者,aCL阳性率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