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57例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B组45例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术后4周开始行CT随访,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及患者生存时间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83.3%、46.7%;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A组为91.2%,82.5%,63.2%,明显高于B组的60%,33.3%,6.7%(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一种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方法,是现阶段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其检测能力评价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其检测能力。方法 对10 1例研究对象行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 ,检测支气管动脉。并将研究对象按疾病的有无和种类分成 5组 ,比较支气管动脉在各组病例中的显示率及内径差异性。结果 全部病例左、右支气管动脉分别共显示 83支和 79支。一侧同时显示 2支支气管动脉者左侧 13例 ,右侧 12例 ;1例左侧同时显示 3支。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 35支 ,左侧只有 1支。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 2 3支。右侧支气管动脉行于右主支气管后方入肺 5 9支 ,内侧入肺 2 0支 ;左侧支气管动脉行于左主支气管后方入肺 2 3支 ,上方入肺 38支 ,内侧入肺 2 2支。肺癌组、支气管扩张组与对照组的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肺癌组、支气管扩张组与其他各组支气管动脉内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是一安全、无损伤、简便有效的支气管动脉影像显示方法 ;能真实显示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时支气管动脉起源、数目、形态和纵隔段走行 ,但尚不能清晰显示肺内段走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体外留置导管经支气管动脉大剂量灌注免疫及化疗药物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39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化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进行经体外留置导管支气管动脉灌注免疫及化疗药物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3次。结果 大剂量灌注免疫化疗组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90 %和 6 3% ,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7.6个月和 10 .3个月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无脊髓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体外留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大剂量灌注免疫及化疗药物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条件下是安全、可行的 ,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76例NSCLC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 ,A组先行 2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AI) ,第 2次BAI 1~ 2周后再行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 (RT) ;B组单纯行 2次BAI (对照组 )。结果 临床疗效 ,A组 (BAI RT)和B组 (BAI)分别为 89.47%和 60 .5 3% (Ρ <0 .0 1) ;1、3年生存率 ,A、B组分别为 81.5 8%、5 0 .0 0 %和 60 .5 3%、2 1.0 5 % ( 0 .0 1<Ρ <0 .0 5 )。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患者 1、3年生存率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2种材料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 2种栓塞材料聚乙烯醇(PVA)颗粒和明胶海绵颗粒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男 40例,女 22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大咯血患者,先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再做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A组 (32例 )注入PVA颗粒栓塞末梢支气管动脉,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近端支气管动脉。B组 (30例 )单纯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 A组即刻止血 28例(87. 5% ), 72h内咯血停止 4例 (12. 5% ),有效率 100%;B组即刻止血 25例 ( 83. 3% ), 72h内咯血停止 5例(16. 7% )。2组近期疗效无差别(P>0. 05)。随访 1年,A组复发 2例(6% ),B组复发 9例(30% ),复发率差异显著(P<0. 01)。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PVA及明胶颗粒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前者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性肺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肺癌的价值.方法 30例不可切除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125I粒子植入术前或后1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6例,单纯125I粒子植入治疗.两组患者125I粒子植入2个月后行胸部CT检查,按RECIST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A组植入粒子552枚,9例行了2次动脉灌注化疗;B组共植入125I粒子603枚.CT复查显示:A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4例,进展(PD)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B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 62.5%,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不可切除性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动脉化疗与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附21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介入化疗及化疗栓塞对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中晚期肺癌 2 1 4例 ,均经病理证实。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认为肿瘤供血动脉后 ,A组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 ,B组在灌注化疗后经导管注入 5 -Fu载药微囊 ,C组在灌注化疗后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微粒。结果 A组有效率为 63 .8% ,B组有效率为 88.7% ,C组有效率为 82 .1 % ,3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χ2 =1 3 .73 =2 ,P <0 .0 1 ) ,经 χ2 分割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57, =1 ,P >0 .449) ,A组与B组、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 =1 3 .1 2 , =1 ,P <0 .0 0 1 )。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比单纯介入化疗对中晚期肺癌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后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支气管动脉化疗及其与以气管腔内放疗联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抽取1996-1998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非小细胞肺部。其中单纯手术切除的20例为A组(对照组);术前2周接受过1-2次支气管动脉化疗的20例为B组;术前2-3周接受过支气管动脉化疗与支气管腔内放疗联合治疗的15例为C组。应用原位DNA断端标记法检测3组标本的癌细胞凋亡水平,以光镜下计数的每100个癌细胞的平均凋亡数(凋亡指数)表示。结果 1.A、B、C3组间凋亡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3组间鳞癌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3组间腺癌凋亡指数比较,A、C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组内鳞癌和腺癌间凋亡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化疗及其与支气管腔内放疗的联合治疗均能诱导非小细胞肺部细胞凋亡,其中以联合治疗的诱导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2 9例经病理学诊断的肺癌作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的资料。(1)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 (2 2 1例 ) :普通导管插至支气管动脉主干或肋间 支气管动脉干造影后 ,经导管注入顺铂 4 0~ 6 0mg或卡铂 2 0 0~ 30 0mg ,联合用丝裂霉素 10~ 2 0mg或鬼臼乙叉甙 10 0~ 2 0 0mg。间隔 2~ 4周再次灌注化疗 ,2 2 1例共行 5 4 9次。 (2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组(10 8例 ) :普通导管插管造影后 ,在路图成像指引下 ,将微导管超选择性插至供瘤动脉近瘤处 ,经微导管注入抗癌药 (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 )和栓塞剂。栓塞剂选用 0 5~ 1 5mm3 明胶海绵颗粒30~ 5 0颗和 (或 )超液态碘油 3~ 8ml。间隔 6~ 9周再次作栓塞化疗 ,10 8例共行 2 6 6次。结果  2组均未出现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2 2 1例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中 ,完全缓解 (CR) 2 8例 ,部分缓解 (PR) 79例 ,稳定 (S) 88例 ,进展 (P) 2 6例 ,有效率 (CR +PR)为 4 8 4 % ,1年生存率为 5 3 8% ,2年生存率为 4 4 8% ;10 8例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中 ,CR 16例 ,PR 5 3例 ,S 32例 ,P 7例 ,有效率为 6 3 9% ,1年生存率为 77 8% ,2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GS)颗粒和聚乙烯醇(PVA)颗粒用于肋间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急性大咯血患者,先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 利用同轴导管技术,用3F SP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出血支气管动脉分支,A组(24例)用GS颗粒栓塞;B组(28例) 用PVA颗粒栓塞.结果 A组24例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16例(66.67%),72 h内完全停止咯血7例(29.17%),栓塞止血有效率为95.83%;B组28例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24例(85.71%),72 h内完全停止咯血1例(14.29%),栓塞止血有效率为100%.A、B 2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A组复发6例(25%),B组复发1例(3.57%),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肋间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有效方法,应用PVA颗粒为栓塞剂,安全有效,不易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周承贵  李红   《放射学实践》2009,24(8):892-894
目的:评价放射治疗结合介入化疗或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58例晚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介入化疗加放疗组(A组):31例患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BAI)(DDP 40mg,5-FU 1000mg,MMC 8mg);静脉化疗加放疗组(B组):27例经静脉点滴MFP方案(MMC 10mg一次性静脉灌注,DDP 30mg及5-FU 1000mg静滴5周),两组均化疗3~7d后,对肺部病灶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进行放射治疗,总量60Gy、5次/周.结果:A组总有效率(CR+PR)为80.6%, B组总有效率(CR+PR)为77.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χ2=0.072,P=0.0788).A、B两组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8.1%、48.1%和29.1%、7.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是晚期肺癌主导方向;介入化疗加放疗治疗晚期NSCLC的远期有效率优于静脉化疗加放疗方案,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 (TACE)中应用小剂量和常规剂量化疗药物后肝细胞癌 (HCC)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的情况。方法  3 0例中晚期HCC患者接受超选择性TACE治疗 ,A组 (12例 )给予小剂量化疗药物 :肿瘤瘤径小于 5cm者给予丝裂霉素 (MMC) 2~ 4mg;在 5~ 8cm间者给予MMC 4~ 6mg ,表柔比星 (EPI) 10mg;大于 8cm者给予MMC 6~ 8mg ,EPI 10mg ,卡铂 (CBP)10 0mg ;B组 (18例 )给予常规剂量化疗药物 :MMC 10mg,CBP 3 0 0mg ,EPI 40mg。经导管向供血动脉内注入碘油 化疗药物乳化剂 ,随后用明胶海绵 (GS)或聚乙烯醇 (PVA)微球栓塞该动脉。TACE后切除病灶 ,分别行病理检查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评估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程度。另 2 0例切除病灶前未行TACE者 (C组 )为对照组。结果 A、B、C组肿瘤坏死程度分别为 (90 5± 9 0 ) %、(87 9± 9 5 ) %和6 0 % (0 %~ 2 5 0 % )。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3 45 ,P >0 0 5 )。A、B组分别与C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χ2 分别为 2 1 897和 2 7 891,P值均 <0 0 0 1)。A、B两组凋亡指数 (% )分别为 9 0 % (3 0 %~ 2 0 0 % )和 10 0 % (5 0 %~ 2 0 0 %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3 46,P >0 0 5 ) ,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5 0 % (1 0  相似文献   

13.
致命性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致命性大咯血的价值。方法:34例致命性大咯血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支气管动脉逐级间歇性完全栓塞20例(A组),单纯支气管动脉栓塞者14例(B组)。结果:总有效率为82.4%(28/34),总复发率为29.4%(10/34)。A组较B组疗效好、复发率低(P<0.05)。主要的并发症为自限性短暂的胸痛和发烧。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致命性大咯血的一种安全、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途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肺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BAI)组,15例患者共49个病灶;B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肺动脉灌注(PAI)组,20例患者65个病灶,分别行BAI和BAI PAI,在DSA分为有血供和无血供两种,疗效评价用WHO的评价标准。结果A组总有效率(CR PR)为65.3%(32/49);B组总有效率为61.5%(40/6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应以支气管动脉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栓塞甲状腺动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的疗效。方法  5 6例甲亢患者分为两组 ,A组 2 5例 ,采用平阳 (博莱 )霉素 2 4mg动脉灌注后以明胶海绵、不锈钢圈栓塞。B组 31例采用聚乙烯醇 (PVA)颗粒栓塞 ,2例同时加用少量明胶海绵颗粒。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及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 ,并对复发病例的动脉栓塞数与复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近期疗效均达10 0 % ,随访中A、B两组复发率分别为 2 8%和 16 .1% ,但差异无显著性。栓塞 2支动脉者复发率为4 6 .7% ,栓塞 3、4支动脉者总复发率为 12 .2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7.75 1,P <0 .0 1)。B组常见并发症明显较A组高 ,但无需特殊处理。结论 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甲亢损伤小、疗效好 ,栓塞动脉数要达 3支以上 ,否则复发率高。PVA颗粒使用方便 ,复发率可能更低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波长光纤耦合激光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6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80例。A组患儿给予常规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方案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多波长光纤耦合激光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 B组患儿住院时间及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0%(76/80),显著高于A组的85.0%(68/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波长光纤耦合激光治疗可有效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可作为小儿支气管肺炎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肺癌双重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AI)以及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 (BAI PAI)对肺癌的疗效。方法 共 6 9例肺癌患者行介入放射治疗 ,其中 38例肺癌患者行单纯支气管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 ,对 31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造影、双途径灌注化疗。结果 支气管动脉均参与肺癌病灶供血 ,77%肺癌肺动脉参与供血。双重介入治疗有效率 87% ,单纯支气管动脉动脉灌注化疗有效率 6 5.7% ,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Ρ <0 .0 5)。结论 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可提高肺癌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 (BAI)治疗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2 2例中央型支气管肺癌 ,治疗前均经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经BAI治疗后行手术切除 ,用免疫组织化学 (以下简称免疫组化 )方法分别对经支气管镜及BAI后手术切除获得的标本进行染色 ,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分别于BAI治疗前后近期行CT扫描观察肿瘤最大径及临床分期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AI治疗前、后肿瘤组织MVD分别为 16 84±7 6 8、2 1 85± 6 16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BAI治疗后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明显下降(P <0 0 1)。BAI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分别为 (4 84± 1 73)cm、(3 78± 1 5 5 )cm ,二者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BAI疗前、后肿瘤临床分期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BAI治疗前肿瘤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呈负相关 (r =- 0 340 ,P <0 0 5 ) ;BAI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与肿瘤MVD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316 ,P <0 0 5 ) ;BAI治疗后肿瘤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r=- 0 16 8,P >0 0 5 ) ;BAI治疗前、后肿瘤MVD、VEGF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r=0 0 0 9~ 0 2 6 9,P >0 0 5 )。结论 BAI治疗可以抑制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肿瘤血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动脉碘化油化疗栓塞肺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化疗栓塞33例肺癌,其中鳞癌20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1例,未定型4例;Ⅱ期5例,ⅢA期13例,ⅢB期11例,Ⅳ期4例.行支气管动脉插管,经导管灌入CDDP 80~100 mg、MMC 10 mg后,再将ADM 30 mg和2~10 ml碘化油(平均4.65 ml)混悬剂化疗栓塞.另外3例化疗栓塞后1周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化疗栓塞组CR2例,PR 21例,S 9例,P 1例,有效率(CR PR)69.7%.化疗栓塞后手术病理见肿瘤细胞大量坏死.未出现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本法治疗肺癌近期疗效较好,在良好的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基础上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安罗替尼(Anlotinib)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bronchi artery chemo-therapy embolism,BACE)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治疗的59例NSCLC资料,分为观察组(安罗替尼联合BACE治疗的29例患者)和对照组(BACE治疗的30例患者),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DCR(75.9%vs46.7%,P<0.05)、PFS(4.6个月vs 3.1个月,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13.8%(4/29),手足皮肤综合征10.3%(3/29),蛋白尿10.3%(3/29),乏力6.9%(2/29)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PS评分好转率更高,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BACE治疗NSCLC近期临床效果有一定提高、安全性高,有益于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