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术后的液体治疗与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关系,为肝移植围手术期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受者62例,根据术后早期是否有肺部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并发症包括肺水肿、急性肺损伤、肺炎、ARDS)和无并发症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前3d治疗中的参数20项,筛选出影响早期肺部并发症的一些变量,并比较这些变量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有肺部并发症29例(46.77%),其中围手术期死亡3例(4.84%)。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的各项参数,结果发现以下参数有统计意义:术前肺功能、术中入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出入量差和术后前3d至少有2d的液体平衡≤-500mL。将它们作为自变量、术后肺部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因素,结果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有:术前肺功能、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前3d至少有2d的液体平衡≤-500mL。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中,术中、术后维持液体平衡是减少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术后前3d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液体负平衡有利于受体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双阀双层无菌包装软袋用于静脉输液时不同换瓶措施对残留液量的影响。方法:把100例静脉输液烧伤患儿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在茂非氏滴管上段的输液管没有药液滴入时,常规组按传统方法直接换瓶,干预组暂不予换瓶,将软袋双阀瓶体予以倾倒,待液体全部由插有输液管针头的阀口滴入输液管,再予以换瓶,然后测量两组患者输液瓶的残余液量。结果:干预组与常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干预组更换液体的方法能够减少药液的浪费和损失,保证患儿用药量的准确性,对于患儿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液体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及液体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应明英 《华西医学》2001,16(4):506-507
虽然医学发展迅速 ,尤其是呼吸支持技术发展迅猛 ,如呼气末正压通气、反比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体外膜肺氧合、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等已出现 ,但ARDS的死亡率仍高达 40 %~ 50 %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 0 0万患者因急性肺损伤而行 2 4小时以上的机械通气。 1 976年Shatter首次将氟碳化合物(PFC)注入一早产羊肺内进行液体通气 (liq uidventilation) ,结果明显改善了羊肺的气体交换。此后 ,学者们对氟碳化合物及液体通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结果表明 ,液体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LI和ARDS的氧合及呼吸力学机械…  相似文献   

5.
用袋装液体快速配制青霉素皮试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袋装液体因其应用方便、安全,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100ml袋装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青霉素皮试液,较传统方法快速且误差小。  相似文献   

6.
赵涛 《大医生》2023,(12):59-62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选择在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SAP患者作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0)实施0.9%氯化钠溶液对SAP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n=40)实施0.9%氯化钠溶液与60%羟乙基淀粉溶液对SAP患者进行干预。比较在早期液体复苏中两种不同的液体选择方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液体总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复苏6 h时,两组患者液体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48 h时,观察组患者液体总量低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48 h,两组患者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仅GED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均升高,白细胞(WBC)、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均降低,但组间IL-10、WBC、A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l...  相似文献   

7.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比较,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院前51±19 mmHg vs 50±21 mmHg,术前74±27 mmHg vs 82±28 mmHg,P>0.05),输液量显著降低(院前232±215 mL vs 830±542 mL,术前328±309 mL vs 1905±1340 mL,P<0.01),死亡率降低(13.3%vs 27.8%,P<0.05),术前血红蛋白升高(94±21 g/L vs 85±23 g/L,P<0.05),术前凝血指标好转〔血小板计数(268±94)×109/L vs(233±91)×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12.3±1.7 s vs 14.5±1.9 s,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5±14.1 s vs 41.8±18.5 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许多三级医院大多建立了静脉液体配置中心。静脉液体配置中心是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学及护理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物的配制,它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了规范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院前急救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则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复苏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B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反应时间(R)值及血栓最大振幅(M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形成时间(K)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凝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量对休克患者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ICU住院的休克患者116例,将患者根据1周液体入量分为3组(1组:<2500 mL,17例;2组:2500~3500 mL,66例;3组:>3500 mL,33例);根据液体平衡量分为4组(A组:<-500 mL,22例;B组:-500~<0 mL,27例;C组:0~500 mL,36例;D组>500 mL,31例)。比较不同液体入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和指数、BNP、Cr、BUN、LAC、总胆红素水平、ICU死亡率、28 d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利尿剂1周内总量;比较不同液体平衡量组患者的ICU死亡率、28 d死亡率;采用韦恩图分析两种分组方法下患者的28 d死亡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后,3组与1、2组患者1周前、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BNP、BUN、总胆红素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3组患者1周前、后的氧合指数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组患者的Cr、LAC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ICU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1、2组(P<0.05);1组的28 d死亡率低于2、3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2、3组(P<0.05);3组患者的利尿剂1周内总量大于2组(P<0.05)。D组患者的ICU死亡率及28 d死亡率均高于A、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韦恩图可知,28 d死亡总人数为46例,D组与3组的死亡人数交集为14例,分别占D组死亡人数的60.87%,占3组死亡人数的73.68%,占死亡总数的30.43%。结论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成功后,当患者液体入量>3500 mL,且液体平衡量>500 mL时,患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应加强液体管理,减少液体输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 ICU),重症医师们每日都会经历类似的情节,当给予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一些患者有反应,表现为尿量增加,血压升高;而另外一些患者则反应不好,导致输入更多的液体,以致于组织水肿越来越明显,仍然处于低血压和无尿状态.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静脉液体质量标准的规范,液体包装发生了质的改变.由玻璃瓶装液体更换为软包装塑料袋,该包装的应用减少了运输污染.减轻了护理负担,使用时只要把瓶底吊环拉起,即可将液体袋吊挂在输液架上;但在临床使用中,由于软包装液体袋内有一定压力,输液器的排气管无固定位置(以往该管夹在输液网套上),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输液器排气管孔悬吊在液体袋下,液体从排气管孔中滴漏排出,浸湿病床、地面,尤其是有色液体滴出时就像小孩“画的地图”;  相似文献   

16.
郭景泉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32-1032,1034
外科大手术术中和术后液体输注治疗中存在明显的液体正平衡,以及随后的液体负平衡,且液体平衡与预后相关.作者对42例胃肠道癌根治切除术术后液体平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中,液体复苏作为重要的治疗方案,通过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完善,并在全球推广,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积极的液体复苏导致液体过负荷,加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损伤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仍高达40%〔1〕。因此,对液体复苏终点的研究,成为目前脓毒症治疗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超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发生液体超负荷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存活时间超过24h的2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对休克纠正后出现全身性水肿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存活与死亡患者在伤后第1~8天的液体出入量。结果 2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出现水肿者262例(91.6%),存活232例(88.5%),死亡30例(11.5%)。死亡组的液体入量明显多于存活组(P〈0.05),液体出量则显著少于存活组(P〈0.05或P〈0.01)。存活组在伤后第4、5天出现液体负平衡即液体出量大于液体入量600~700mL(P〈0.05),而死亡组未出现液体负平衡现象。结论 创伤性休克的抢救过程中容易造成液体超负荷,液体出量增加甚至出现液体负平衡现象,预示着病情好转,此时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即可,不宜过分强调出入量平衡而大量补充液体。  相似文献   

19.
特殊标识牌在液体配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通常有一些需现配现用、特殊保存的药物,护士在执行配液体医嘱时,使用特殊标识牌可使药物在被应用前得到妥当保存,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针对此,2004年8月,笔自行设计了特殊标识牌,经过1年临床应用,大家反映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