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红月  靳美萍 《全科护理》2014,(24):2301-2303
正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是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2013年7月我院妇科收治1例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手术后第5天开始大量腹泻、腹痛伴腹胀、高热等,确诊为严重PMC,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2013年7月住院病例中发生临床确诊为PMC重症病人1例,女,53岁,为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使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钟  王连源 《临床荟萃》1998,13(4):185-185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由抗生素所致的结肠炎及腹泻日益增多。我们近来连续遇有2例住院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致伪膜性肠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6年来,我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colitis,AAC)的发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我们高度重视,现对我科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颅脑术后出现的38例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该院1994~2005年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PMC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发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iarrhea,AAD)是指使用抗菌药物后引起的菌群交替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是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目前研究认为AAD主要是抗生素的使用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引起。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AAD在临床已非常常见。本文对AAD的易感因素、预防、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女 ,65岁。因多饮、多尿十余年 ,左足底溃疡 1年入院。入院后查血糖 14 4mmol/L ,诊断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左足溃疡。为预防感染 ,先后静脉滴注或口服头孢唑啉、头孢三嗪、氨苄西林及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 3周后患者出现发热 ,体温 38 7℃ ,腹胀、腹痛、腹泻 ,每日大便可达数十次之多 ,呈水样 ,无脓血 ,并排出斑片状白膜 ,持续约 5天。乙状结肠镜检查示 :左半结肠粘膜溃疡形成 ,脆性增强 ,粘膜表面覆有黄白和黄绿色伪膜。X线腹部平片示 :肠麻痹 ;X线钡剂灌肠检查示 :肠壁增厚 ,显著水肿 ,结肠袋消失 ,可见溃疡病…  相似文献   

7.
周胜利 《现代护理》2006,12(11):1006-1006
目的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预防性的给予油性保护剂及电子膜保护肛周皮肤,可以减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所致腹泻带来的肛周皮肤损害。方法护士在患者每次应用抗生素时实验组给予10%鞣酸软膏外涂肛周,腹泻时给予电子消炎止痛膜外用隔离肛周皮肤,至腹泻停止。对照组不采取保护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腹泻所致皮肤破损在发展程度及发生速度上所占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减轻了发生损害的程度,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缓了发生损害的速度。实验数据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护士在自主护理行为中,预防性地阻止了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带来的肛周破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预防性的给予油性保护剂及电子膜保护肛周皮肤,可以减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所致腹泻带来的肛周皮肤损害.方法护士在患者每次应用抗生素时实验组给予10%鞣酸软膏外涂肛周,腹泻时给予电子消炎止痛膜外用隔离肛周皮肤,至腹泻停止.对照组不采取保护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腹泻所致皮肤破损在发展程度及发生速度上所占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减轻了发生损害的程度,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缓了发生损害的速度.实验数据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护士在自主护理行为中,预防性地阻止了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带来的肛周破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男,51岁.因反复腹痛、腹胀伴停止排便、排气4年余入院.既往有类似发作病史,均保守治疗好转.入院查体: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脐周偏上有轻压痛.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伪膜性肠炎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8-1998年腹部手术后发生伪膜性肠炎32例,占全腹部手术病例的1.25%(32/2548)。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伪膜性肠炎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伪膜性肠炎(PMC)临床诊疗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干县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9年6月49例P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的49例PMC经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梭状芽胞杆菌(CD),调整肠道菌群以及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46例,死亡3例,均为年老体弱、误诊时间长的重症患者。结论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是引发PMC主要原因,而慢性消耗疾病、恶性肿瘤、手术后、年老体弱等为PMC危险因素,若出现腹泻首先考虑PMC可能。早期诊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肠镜检查和粪连续涂片查杆/球菌比例,是诊断PMC简便可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时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996年3月—2006年5月,16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1±15.2(32.0~87.0)岁。13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应用抗生素,10例患者先后或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出现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5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结肠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伪膜呈连续性分布,但有2例呈间断分布。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在健康成人中应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有效,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综述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特点和治疗,并从护理的角度阐述了AAD的预防和护理。指出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护士应密切关注A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手术后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应用抗生素之后,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增生,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又称为“抗生素肠炎”,“手术后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等。现在由于手术后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临床上时有发生。作者曾收治15例,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方法 对6例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及其他青霉素衍生物治疗后发生的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特点、治疗疗效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前1周内口服阿莫西林及其他青霉素衍生物史;急性起病,血便伴腹绞痛或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67%);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出血、糜烂,病变主要在右半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黏膜慢性炎症,间质出血;停用口服抗生素,静脉短程激素治疗及支持治疗;病情恢复快,无合并症发生。结论 对于便血患者应仔细询问服药史,尤其是有无服用阿莫西林及青霉素衍生物。明确服药史,早期全结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朱代生 《新医学》2004,35(5):295-295
伪膜性肠炎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外毒素所致的结肠和小肠黏膜的急性坏死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重者可致死亡。1992年8月~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伪膜性肠炎6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AC)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80例入住ICU初次接受抗生素治疗、不伴腹泻且无胃肠道禁忌证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口服或鼻饲大黄液,91例)及对照组(常规治疗,89例).采用粪涂片镜检法判断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7~10 d内AAC的发生率及肠道菌群失调和AAC的严重程度.结果 180例患者共发生AAC 28例,总发生率为15.6%,其中治疗组为13.2%(12/91),较对照组的18.0%(16/89)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发生1例重度AAC及1例Ⅲ度肠道菌群失调者,较对照组的7例和8例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黄对AAC的预防是有益的,可减少ICU患者AAC,尤其是降低重度AAC及Ⅲ度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性腹泻(伪膜性肠炎)是小儿常见病.现将68例小儿抗生素性腹泻总结如下:临床资料:68例均是本院儿科住院患儿,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8月~7岁,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伪膜性肠炎护理经验.方法 对30例伪膜性肠患者,强调密切观察患者排便的次数及性质的变化,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进行饮食指导,给予足量补液,做好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28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好转.结论 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应提高对伪膜性肠炎的认识,有效的治疗,积极的护理措施,对减少病人的痛苦,预防严重的并发症,促进病情的尽快恢复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伪膜性肠炎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玮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87-388
伪膜性肠炎是化疗病人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化疗并发症 ,尤其多见于使用 5FU的患者。常表现为化疗后出现腹痛腹泄 ,且因大量肠液丢失 ,引起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症 ) ,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现将 1989~ 2 0 0 0年我院化疗病人中 11例伪膜性肠炎的临床护理和防治措施予以介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9~ 2 0 0 0年我院收治侵蚀性葡萄胎 30 2例 ,绒癌 2 6 2例 ,病人化疗后出现伪膜性肠炎 11例 ,发生率 2 %。病人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4 7岁。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在化疗后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开始常为腹痛和腹泻 ,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