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可以引起耐药菌株及不良反应的增加 ,影响机体免疫系统 ,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 ,引起二重感染及毒性反应 ,使病情恶化。作者就我院2002年5月份出院病人中抗生素使用情况及不合理应用引起的院内感染情况 ,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查阅2002年5月份出院病人病历900份 ,男490份 ,女410份 ,年龄3个月~80岁。1.2结果(1)抗生素使用情况 :900例出院病人中抗生素使用814例(90.44%) ,其中预防用药422例 ,占抗生素使用总数的51.84% ;单一使用205例(25.18%) ;二联使用529例(64.99%);三联及以上 (最多达五联 )使用80例(9.83%)… 相似文献
2.
梁青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9,10(4):5-5,8
近10年来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但病毒性肝炎仍高居不下。为了了解本院住院患者肝炎肝硬化并医院感染患病率的变化.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死亡率.作者对2006年5月-2007年12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ICU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棘手的问题。除了严格无菌操作 ,合理选择抗生素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1例ICU院内感染病人的病原体、痰、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探讨ICU医院感染病原体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提高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21例来源于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月住ICU的危重病人 ,男性15例 ,女性6例 ,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56.2±14.6岁。基础疾病为:颅脑外伤8例,脑出血6例 ,脑梗塞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 ,颈椎骨折2例 ,急性广泛前… 相似文献
4.
5.
医院内感染是指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等。其定义是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也包括在住院内获得的感染而出院或转后才发病者,不包括在院外感染而在院内发病的病人。据报道各国医院内感染率为3%-17%,我国医院内感染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各院组建了院内感染监控系统,成立了院内感染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指导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治疗。各科室有兼职护士医生负责科室内的院内感染工作。形成了由院到科的一整套院内感染管理系统。医院感染的防治原则是:(1)控制传染源,包括对患者的积极有效的治疗、严格消毒隔离措施的实施、妥善处理污染的物品及器械。(2)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感染患者和易感者,执行无菌手术和操作,检查患者前后洗手。(3)增强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对此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关键在于各级卫生行政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重视,有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7.
当前,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更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下降,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而影响预后。有文献报道重症监护室院内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嘉鱼县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 相似文献
10.
横断面调查又称现状调查或现患率调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特定危险人群中实际感染的病例 ,包括以往发病至调查时尚未痊愈的旧病例 ,有关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资料 ,从而反映院内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其结果比连续性调查更接近实际情况。我院于2001年8月28日进行了现患率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人员与要求调查人员由各科室主治或副主任医师共27人与监控护士23人组成。并要求各科室在调查前7d内对住院病人完善与感染性疾病论断有关的各项检查 ,特别是病原学检查。1.2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经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组(A组)和重度组(B组),另选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脂联素、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B组BMI、ALT均显著大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LT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脂联素均显著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Ⅲ则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脂联素显著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Ⅲ则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ALT、HA、PCⅢ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52和-0.65,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纤维化进展有关,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探讨HBV前S1抗原在病毒复制中的意义及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7月住院及门诊的HBV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10例进行检测,HBV前sI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eA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谷丙转氨酶采用酶学速率法检测。结果①HBeAg阳性组前S1抗原检出率高;②HBV前S1抗原与具有病毒活动性复制意义的指标HBeAg有高度的相关性;③谷丙转氨酶水平增高时前S1抗原阳性率增高。结论HBV前S1抗原检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及慢性肝炎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及分布的变化趋势,为实现循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0年8月-2012年6月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78%,与2010年的3.6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构成比由30.0%降为0.0%。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0年的50.18%降至29.08%降低明显;2012年抗菌药物单联使用率为89.80%,较2010年71.22%明显提升,且无三联用药病例。 结论 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后,医院感染现患率明显降低,防控医院感染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对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病人、护士病毒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的病人、护士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桥联酶标法直接测定8种呼吸道病毒抗原,用Ellsa法测定血清2种病毒特异性抗体,分别对病人699人次,护士316人次和正常人群253人次对照,3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人组呼吸道病毒抗原阳性者明显高于护士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护士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柯萨奇B组病毒(CoxB)感染,护士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IgG
3组间无差异,Ig M只有少数病人阳性,其他2组均阴性。结论呼吸道病毒感染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较易控制,而病人间容易交叉感染;护士感染CoxB的危险性(RR)为正常对照组的2.62倍;CMV对护士则影响不大;故护士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病人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对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详细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的进展 ,包括干扰素、拉米夫定、疫苗、重组人白介素 12、单磷酸阿糖腺苷等治疗。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中HBcAg检测方法系RIA法。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结果】437例患者血清HBcAg阳性率为86.72%(379/437),肝细胞内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2%(410/437)和65.45%(286/437)。血清HBcAg/抗-HBc(-/+)分别与HBcAg/抗-HBc(+/+)和HBcAg/抗-HBc(-/-)组比较,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6/50)、66.5%(252/379)、100%(8/8),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cAg/抗-HBc(+/+)、HBcAg/抗-HBc(-/+)、HBcAg/抗-HBc(-/-)组肝细胞内HBs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357/379)、90%(45/50)和100%(8/8)。在G1、G2,G3和G4组中血清HBcAg阳性率分别为75.4%(52/69),83.2%(119/143)、91.3%(136/149)和94.7%(357/379),G1、G2分别与G3、G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5)。在S1、S2,S3和S4组中血清HBcAg阳性率分别为76.2%、87.3%、93.6%和90.0%,S1与S2、S3、S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5-0.005)。【结论】结果提示,HBcAg/抗-HBc(-/+)组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阳性率低。随着HBcAg阳性率的增加,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加重。血清中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期间观察血清转换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APOBEC3G mRNA水平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27例慢性乙肝患者以及16名健康人PBMC中APOBEC3G mRNA的水平,同时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HBV病毒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APOBEC3G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与外周血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73,P〈0.01),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POBEC3G在人体内对HBV复制的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HB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氧化苦参碱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以古拉定1.2g静脉滴注,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V复制指标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复制指标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是治疗CHB较为有效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体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type B,CHB)患者在选择和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的真实体验,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医疗照顾。方法对9例CHB患者进行深度访谈,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体验主要归纳为3个主题:(1)不良的生理反应;(2)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不确定感、无奈与勉强接受;(3)社会反应,表现为经济负担重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缺乏。结论CHB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存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尤其以心理反应最为突出。提示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在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 )感染与乙肝病毒(HBV )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DV阳性患者114例,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 HBV血清标志物即乙型肝炎五项指标(HBV‐M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根据HBV‐M指标的不同阳性分布而分组:HBsAg (+)HBeAg (+) HBcAb(+)设为1‐3‐5(+)组;HBsAg(+)HBeAb(+)HBcAb(+)设为1‐4‐5(+)组;HBsAg(+)HBcAb(+)设为1‐5(+)组;HBsAb(+)HBeAb(+)HBcAb(+)设为2‐4‐5(+)组,HBsAb(+)HBcAb(+)者设为2‐5(+)组;HBsAb(+)设为2(+)组;HBeAb(+)HBcAb(+)设为4‐5(+)组。 HBV‐M 全阴性者设为阴性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 T 细胞亚群和肝功能指标:AST (谷草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结果】114例 HDV病毒血清标记物阳性患者中1‐3‐5(+)组占39.5%(45/114),1‐4‐5(+)组占37.7%(43/114),1‐5(+)组占1.8%(2/114),2‐4‐5(+)组占5.3%(6/114);2‐5(+)组占3.5%(4/114);2(+)组占1.8%(2/114);4‐5(+)组占2.6%(3/114),阴性占7.9%(9/114)。HDV(+)中,1‐3‐5(+)组、1‐4‐5(+)组和2‐4‐5(+)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 T 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 T细胞高于对照组。【结论】HDV的发生与乙肝密切相关,HDV合并 HBV感染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