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V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9例RA患者、92例对照组(其中非RA患者52例、健康体检人员40 名)进行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将RA患者按修正的SHARP法评分分为骨侵蚀组与无骨侵蚀组,分析抗CCP抗体、RF与骨侵蚀的相关性;并结合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价RA病情.结果 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为67.4%,RF诊断RA的敏感度为73.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97.8%、96.8%)分别显著高于RF对RA的诊断(78.3%、76.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可提高至84.3%、98.9%.抗CCP抗体阳性与RA患者骨侵蚀明显相关(P<0.01),RF与RA患者骨侵蚀无相关(P>0.05).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的CPR水平(28.7±22.8)mg/L、ESR水平(46.5±23.3)mm/h分别显著高于抗CCP阴性的RA患者(15.4±9.2、19.9±17.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抗CCP抗体对RA有较好的敏感度及很高的特异性,作为RA早期诊断指标,抗CCP抗体优于RF,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抗CCP抗体对评估RA患者病情活动性及判断关节侵蚀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葡萄糖6 磷酸异构酶( GPI)、类风湿因子( RF)、抗角蛋白抗体( AKA)、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4种血清标志物在类风湿关节炎( RA)疾病的诊断、疾病活动度的判断及骨侵蚀的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193例RA患者, 158 例非 RA 患者, 98 例健康体检者. 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GPI和抗CCP抗体浓度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定量检测RF浓度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AKA. 结果 血清GPI、RF、抗CCP抗体、AKA阳性率在RA组与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血清GPI、RF、抗CCP抗体浓度水平在RA组显著高于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血清GPI、RF浓度水平在RA活动组浓度显著高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血清抗CCP抗体浓度水平在RA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血清GPI、RF浓度水平在RA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CCP抗体浓度水平在RA骨侵蚀组显著高于非骨侵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血清AKA阳性率在RA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RA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血清 GPI、RF、抗 CCP 抗体、AKA 的水平对RA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血清GPI、RF浓度水平与RA患者疾病活动度有关,血清抗CCP抗体浓度水平可以预测RA患者骨侵蚀,RA患者血清AKA阳性可能与骨侵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IL-22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70例初诊的RA患者(RA组)和1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2的水平,其中RA组患者进一步分为RA活动组和RA非活动组,有骨侵蚀组和无骨侵蚀组,类风湿因子(RF)阳性组和RF阴性组,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阳性组和抗CCP抗体阴性组。分析IL-22在不同组别的表达及其与RA患者临床及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RA组患者血清IL-22水平[(80.30±37.73)pg/mL]较健康对照组[(29.29±7.38)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A活动组[(86.58±41.21)pg/mL]与RA非活动组[(63.24±17.98)pg/mL]及健康对照组[(29.29±7.38)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患者有骨侵蚀组[(94.71±42.20)pg/mL]与RA无骨侵蚀组[(56.03±18.16)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22在RF阳性组、抗CCP抗体阳性组[(84.65±38.47)、(100.3±43.68)pg/mL]明显高于RF阴性组及抗CCP抗体阴性组[(59.48±39.01)、(64.12±18.3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组患者血清IL-22中水平与DAS28、RF呈正相关性(r=0.2883,P=0.0382;r=0.3670,P=0.0074)。结论 RA患者血清IL-22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机制,可作为RA病情活动及骨侵蚀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s,CCP)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病情活动度、关节侵蚀的关系.方法 采集患者相关信息:RA 病程、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X线分期等指标.结果 所选109例RA患者RF的敏感性为77.06%,抗CCP抗体的敏感性为67.23%,较RF和CRP敏感性(74.0%)低,但抗CCP抗体的特异性(97.24%)远高于RF(69.12%)和CRP(38.24%)的特异性.RA患者抗CCP阴性组和阳性组年龄、病程、ESR、CRP、关节肿胀数及关节疼痛数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而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在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RA患者抗CCP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比较,X线分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鉴于抗CCP抗体与RA的密切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抗CCP抗体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预测指标, 为临床建立一个实用的RA预后评价依据.方法 随访收集的168例RA患者和21例正常体检者,应用ELISA、速率散射比浊法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RF亚型(RF-IgA、RF-IgG、RF-IgM)、C-反应蛋白(CRP),结合手、足X线片变化进行分析抗-CCP抗体、RF亚型、CRP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关系.结果 抗CCP抗体、CRP在早期RA组与非早期R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RA活动组与缓解组、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F-IgA、RF-IgM在早期RA组与非早期RA组、RA活动组与缓解组、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IgG变化不明显.结论 抗-CCP抗体、RF亚型、CRP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侵蚀征象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IgM-R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资料,分别对其关节骨侵蚀,血清抗CCP抗体及IgM-RF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RA患者的X光片按修正的sharp评分法进行评分分组,有骨侵蚀组60例,其中抗CCP抗体阳性48例,IgM-RF阳性49例;无骨侵蚀组46例,其中抗CCP抗体阳性22例,IgM-RF阳性30例。结论RA骨侵蚀与抗CCP抗体阳性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IgM-RF阳性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①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比较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②比较AFA、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关节指数、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X线骨侵蚀之间的关系。③分析引起骨侵蚀的危险因素。方法:RA组92例血清标本来自2003年10月~2005年1月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AFA、抗CCP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RF、CRP用液相终点散射沉淀法。结果:①AFA、抗CCP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FA、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降低,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较单独检测明显升高(P<0.05)。③AFA、抗CCP抗体阳性组病情活动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是RA发生骨侵蚀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抗CCP抗体、AFA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存在相关性,但不完全重叠。临床上与RF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RA的早期诊断、预测病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关节侵蚀预测中的价值,筛选RA关节侵蚀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间接免疫荧光法、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抗CCP抗体、AKA、RF,比较三者单独或联合诊断RA的价值.用Larsen关节评分法将RA患者分为无(轻微)关节侵蚀组和严重关节侵蚀组,分析3种抗体在两组中的分布及与RA关节侵蚀相关的因素.结果 3种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49%,94%)、AKA(50%,93%)、RF(79%,67%);3种抗体两两组合后诊断RA的特异性增高;3种抗体在严重关节侵蚀组的检测值或阳性率高于轻微关节侵蚀组(P<0.05);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易出现关节侵蚀(OR=6.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CCP抗体、AKA、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结节与RA的关节侵蚀有关,其中类风湿结节权重最大(OR=12.07).结论 抗CCP抗体在诊断RA中的价值优于AKA和RF;抗CCP抗体与AKA、RF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抗CCP抗体、AKA与RA关节侵蚀密切相关;综合评价RA关节侵蚀的多种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RA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手腕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结果,与关节超声影像学评分比较,以确定其与RA关节炎症以及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80名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非优势手腕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椎体、髋部骨密度,同时检测同侧以及双侧腕关节超声,扫描桡腕关节、中线腕骨间、尺腕关节,并分别记录腕关节滑膜增生、肌腱炎、骨侵蚀等情况,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关节炎评分。结果:(1)80名女性RA患者中,平均年龄(54.6±13.3) (27.0~80.0)岁,病程48(12~116)个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23.0±4.0) (14.8~31.2) kg/m2。RA患者腕部BMD低于正常对照[(0.297±0.121)vs.(0.420±0.180) g/cm2,P<0.01]。(2)早期RA腕部骨密度高于长病程RA[(0.326±0.103) vs.(0.285±0.132) g/cm2,P<0.01],腕部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长病程RA(47.8% vs. 64.9%,P<0.05),超声发现腕骨侵蚀发生率低于长病程RA(39.1% vs.56.1%,P<0.01)。(3)高疾病活动度组腕关节骨密度低于中度活动以及缓解患者[(0.267±0.140) g/cm2 vs.(0.280±0.126) g/cm2,(0.267±0.140) g/cm2 vs.(0.320±0.103) g/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疾病活动度组RA患者与中度活动组患者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阳性比例分别为85%和92.6%,均高于缓解组患者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AS28ESR(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joint count)与腕部BMD呈负相关(r=-0.288,P<0.01)。(4)RA患者腕部BMD与脊柱和髋部BMD均呈正相关(r=0.634,P<0.01,r=0.795,P<0.01);腕部BMD与疾病病程呈负相关(r=-0.286,P<0.01), 与DAS28 ESR呈负相关(r=-0.301,P<0.01)。早期RA腕部BMD和髋部BMD呈正相关(r=0.95,P<0.05),且相关系数较高。(5)骨质疏松组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ACPA阳性比例高于骨量减少组(分别为75.5% vs.55.6%,P<0.05和100% vs. 83.3%,P<0.05)。骨质疏松组RA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ESR高于骨量减少组(5.3±1.8 vs. 4.6±2.5,P<0.01)。骨质疏松组患者经超声探查发现腕部存在滑膜炎(61.5% vs. 51.7%, P<0.05)、肌腱炎(14.3% vs.10.0%, P<0.05)以及骨侵蚀(54.2% vs. 46.2%, P<0.05)的比例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 超声发现腕部骨侵蚀患者与未见骨侵蚀患者相比,出现骨侵蚀患者手腕部BMD低于未见骨侵蚀患者[(0.333±0.107) g/cm2 vs. (0.264±0.125) g/cm2,P<0.01],滑膜炎多普勒评分高于未见骨侵蚀组(4.53±1.40 vs. 2.55±2.66,P<0.01)。此外,与未见骨侵蚀组患者相比,出现骨侵蚀RA患者,病程更长[(96.0±104.7)月vs.(66.2±78.0)月, P<0.05],RF阳性率高(81.0% vs. 53.8%,P<0.01)、ACPA抗体阳性率高(92.7% vs. 79.5%,P<0.05),疾病活动度DAS28ESR更高(5.4±1.8 vs. 4.2±2.0,P<0.05),出现同侧腕关节滑膜炎的比例更高(75.6% vs.30.8%,P<0.01),此外,同侧腕关节出现严重骨质疏松的比例更高(75.0% vs. 46.4%,P<0.0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 以骨密度值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骨密度值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病程(P=0.017)、DAS28ESR(P=0.021)以及ACPA(P=0.05)分别是造成患者手腕BMD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女性RA患者腕部BMD与疾病的病程以及炎症程度相关,ACPA抗体高滴度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57例MCTD、78例类风湿关节炎(RA)、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6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53例干燥综合征(SS)、33例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的抗CCP抗体水平,分析比较抗CCP抗体与MCTD各种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抗CCP抗体在RA、MCTD、符合RA诊断标准的MCTD、SLE、PM/DM、SS、SS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15.8%、57.1%、14.1%、15.2%、18.9%、9.1%,其中RA组及符合RA诊断标准的MCTD组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CCP抗体阳性的MCTD患者中,RA 样表现及SS样表现的发生率高于抗CCP抗体阴性的MCTD患者(P<0.05);在符合RA诊断标准的MCTD患者中,RA相关症状、弥漫性硬化及抗CCP抗体阳性的发生率高于不符合RA诊断标准的MCTD患者(P<0.01);符合RA诊断标准的MCTD与抗CCP抗体阳性但不符合RA标准的MCTD的病谱特点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滴度抗CCP抗体合并RA、SLE和SSc的临床特征提示MCTD患者可能出现侵蚀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诊疗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87例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既往检查调查表(自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既往检查总费用212-28652元(中位数为3792元),检查频率为5-82次,检查项目为3-11项,重复检查频率为3-72次,检查项目为血常规、彩超、X线、内窥镜、MRI、粪常规,重复度高的项目为彩超、内窥镜、X线、MRI.检查频度与病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相关性,检查费用与检查频度呈正关(P<0.01).结论 消化科门诊躯体化障碍患者检查项目多,频度高,医疗花费多.  相似文献   

19.
4 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的阴阳规律显示出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 中医学认识解剖结构问题,当然要从自己的基本理论出发,最重要的首先是阴阳,同时要以确切的现代解剖内容为客观研究对象。就阴阳和解剖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内脏基本结构的非对称性符合阴阳规律,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隔阂与融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解剖学与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关系。指出古代的解剖在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逐步走向式微,中医理论与解剖学之间的隔阂在近代达到顶峰。这种隔阂是一种历史性的结果,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中医理论可以实现与解剖学的融合,从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蕴含的阴阳规律具体论证了这一问题。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剖的反思和排斥已不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中医理论的形态学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