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Sonichedgehog(Shh)在小鼠胚胎颌面部正常发育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图像分析系统研究Shh在小鼠胚11.5d,13.5d及17.5d颌面部的表达情况。结果 Shh在胚胎11.5d, 13.5d及17.5d的颌面上下颌突均有表达,且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但在上下颌突之间表达没有差异,在上 皮和结缔组织之间表达基本无差异。结论 Shh在小鼠胚胎颌面部正常发育有明显表达,提示Shh可能参与颌面 部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γ突触核蛋白(SNCG)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37例正常对照组中SNCG的表达。结果 肿瘤组织中的SNCG的阳性率为68.75%(55/80),而癌旁组织中SNCG的阳性率为7.5%(6/80),正常组织中未见SNCG的表达。在低分化、中等分化及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SNCG的阳性率分别为86.1%(31/36)、69.0%(20/29)及26.7%(4/1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低SNCG的阳性率越高(χ2=17.416,P=0.000);SNCG在Ⅲ-Ⅳ期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1.1%(43/53),Ⅱ期为63.2%(12/19),而Ⅰ期未见表达,肿瘤组织临床分期越晚SNCG的阳性率越高(χ2=21.658,P=0.000);在未见肿瘤转移的组织中SNCG的阳性率为47.2%(17/36),而在有转移肿瘤组织中SNCG的阳性率为86.4%(38/44),SNCG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相关(χ2=14.119,P=0.000)。结论 SNCG蛋白过表达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进程相关,肿瘤分期越晚阳性率越高,且在浸润性的肿瘤组织中较早期高表达。SNCG有望成为新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肿瘤标志物,为预后判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颌面部火器伤间接损伤牙髓组织中IL-6的免疫组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IL-6在颌面部火器伤间接损伤牙髓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IL-6在此损伤炎症中的作用,以期为火器伤牙髓间接损伤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直径5.80mm制式枪弹致伤狗下颌部的模型,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分析方法及检测颌面部火器伤后不同时间、下颌不同牙齿的牙髓组织中IL-6的动态变化。结果:IL-6在伤后牙髓组织中有阳性表达,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结论:IL-6参与火器性牙髓炎症发生、发展,并与牙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小鼠胚胎腭突取材的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将断颈后的胎鼠头部剪去下颌及舌体,沿上颌中线剪至双侧腭突后缘,分别剪取腭突。结果:改进的方法减少了胚胎腭突取材时间,使取材精确性提高。结论:改进的胚胎腭突取材方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使操作更容易,并能保证精确的剪取腭突。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EDA蛋白在小鼠胚胎颌面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DA蛋白在小鼠胚胎颌面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颌面部的软骨可见棕黄色着色,腺体呈黄色着色。从蕾状期到釉质形成期的各个时期的胚胎鼠牙胚均未见到明显的阳性染色。结论:EDA蛋白在小鼠颌面部的软骨和腺体中有阳性表达。在小鼠牙胚中是否有表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GLI1蛋白在小鼠胚胎颌面发育阶段的表达,探讨GLI1蛋白在颌面部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GLI1蛋白在小鼠胚胎11-14.5dpc(days postcoitum)阶段颌面部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GLI1蛋白在颌面形成阶段11-14.5 dpc时在颌面部不同来源组织中表达不同,且主要在间质表达,在Meckel's软骨中特异性表达。结论 GLI1在颌面不同来源组织中功能不同,主要参与间质来源组织功能调控。  相似文献   

7.
观察和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细胞凝聚区形成中的作用意义。方法:建立和制备C57BL/6N系小鼠胚胎期13、14、15、16d和生后10d等多时间点的颌面部发育模型,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标记颌面部组织的PCD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EP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妊娠第13d的鼠胚腭突,用0.25%胰蛋白酶刊物消化获得游离分散的EPM细胞,在DEMF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采用反复贴壁纯化EPM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10^-6M地塞米松,采用AgNOR染色、Feulen染色及透射电子量显微镜观察,检测地塞米松对EPM细胞增殖功能力的影响。结果 地塞米松处理的EPM细胞银梁颗粒数减少(P<0.01),核面积比及DNA合成能力下降(P<0.01),胞浆内线粒体数目减少,粗面内质网肿胀。结论 地塞米松对EPM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腭突的正常发育,是腭裂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5,(12):1008-1012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腭突融合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的表达特点。方法 C57BL/6J近交系受孕小鼠分别于妊娠13.5 d(Gestation Day,GD13.5)、GD14.5、GD15.0、及GD15.5时断颈处死。取小鼠胚头及腭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胚胎发育时期的腭突组织中PDGFR-α蛋白的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R-α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PDGFR-α在小鼠腭突中特异性表达:在GD13.5时主要表达在腭突上皮,而在GD14.5、GD15.0、GD15.5时在间充质和上皮都有表达,且在GD14.5时PDGFR-α的表达水平达到高峰。Western blot检测PDGFR-α在腭突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表达变化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趋势一致。在GD14.5时,PDGFR-α的表达水平达到高峰,和GD13.5、GD15.0及GD15.5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证实PDGFR-α在小鼠胚胎腭突发育过程中存在时空表达变化的特征。PDGFR-α可能与胚胎腭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口腔颌面部肉瘤(oromaxillofacialsarcoma ,OMFS)中hTERTmRNA的表达 ,探讨其与OMF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揭示hTERT基因在OMF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 :( 1)组织标本 :收集郑州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口腔颌面部非淋巴造血系统肉瘤标本 37例 ,相应组织来源良性肿瘤 14例 ,制备 4 μm厚连续切片。( 2 )研究方法 :应用hTERRNA原位杂交试剂盒 (地高辛标记cRNA探针 )进行原位杂交染色 ,以已知hTERTmRNA阳性的OMFS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PBS液代替杂交液为阴性对照。肿瘤细胞胞质内出现紫蓝色颗粒为hTERT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确诊相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0-02—2012-03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之比为2.4∶1,可发生于颈部及颌下区、牙龈、腭部、腮腺、颊部及舌根部等。病理类型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临床及病理首诊确诊率均偏低。结论: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确诊依靠病理学诊断,但对取检标本及病理诊断均有较高要求,有些不典型病例需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结果:9例均为异时癌,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07.4个月.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分别为:颊 软腭1例,舌 腭1例,鼻咽 口腔5例,口腔 颈下部1例,食道 口腔1例.组织学类型:鳞癌 鳞癌6例,恶性淋巴瘤 鳞癌2例,鳞癌 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8例,三重癌1例.结论:第一原发癌治疗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力争早期发现多原发癌,并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鉴别,使多原发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最佳手术取出途径。方法:将我科1999—2008年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61例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1例中的65个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都顺利取出,没有发生伤口感染,创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口腔颌面部异物应用平板探测器X线数字成影(DDR)线片,必要时可行三维CT重建准确定位,在明确诊断后,尽量沿着原创口选择手术途径,如明视下手术取出困难可在X线透视下取出。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9岁,于2009-05-19因滑倒致左侧颌面部伤痛12 d入院。12 d前患者上山挖竹,因下雨地滑不慎致左侧面部着地受伤。当时面部创口小,疼痛轻,在当地诊所简单包扎后,一直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且出现左面部肿痛加重,伴有张口受限、发热,到本地医院检查怀疑异物残留而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异物伤的诊断与治疗及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2003-01—2010-12期间收治的,影像和病历资料完善的口腔颌面部异物存留伤36例。分析异物类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36例异物存留伤患者中,金属异物12例,非金属异物24例。择期异物取出26例;需要急诊清创者10例,而清创术可一期取出异物者6例,4例延期取出。30例经常规X线片检查后,需经CT或三维CT检查进一步定位,评估手术取出的可行性及风险。其中26例经手术取出,4例保留并观察。结论:三维CT在非金属异物存留伤诊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异物大小、部位及与周围大血管的毗邻关系,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因素判定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6.
肺癌口腔颌面部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在口腔颌面部转移的临床特点与鉴别。方法:对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肺癌口腔颌面部转移患者分析。结果:本组6例中5例首诊于口腔科门诊,转移部位以牙龈最多,病理类型以未分化癌最多,3例同时伴有其它部位和脏器的转移,获得随访的5例中有4例于2-3个月后死亡。结论:肺癌转移至口腔颌面部的表现形式复杂,预后差,早期发现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搜集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病例,采用HE染色法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别为47例(83.93%)和9例(16.07%),常见临床体征是包块(痛性及无痛性),感染溃疡。49例回访,7例失访。在回访中,22例(44.90%)复发,经分析表明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累计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颌下、颏下。仅有头颈部症状者48例(85.71%)。初次诊断不明确者46例(82.14%)。1次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84.8%。治疗主要为手术+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58%。结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多样化,容易与临床上其他疾病相混淆。应通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累犯≥2个部位和年龄〉50岁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颌面颈部猫抓病18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颌面颈部猫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以提高猫抓病的诊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1986-01—2007-01间收治的18例颌面颈部猫抓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56岁,平均年龄20.2岁;发病部位:腮腺区4例(22.22%),颌下区5例(27.78%),颏下区3例(16.67%),上颈部5例(27.78%),面颊部1例(5.55%);病变淋巴结均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猫抓病。结论:猫抓病的诊断较困难,详细询问猫、狗抓伤病史和豢养史,病变淋巴结切除活检是诊治本病的关键,避免与宠物接触是预防该病的最好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藏地区颌面部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口腔科2001-06-2010-06间收治的588名颌面部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颌面部损伤患者人数占本科住院总人数的26.4%,男女比例为4.8∶1,21~5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5~10月份为高发期.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居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颌面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44例颌面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好发年龄为19~49岁,平均36岁,男女比例1.2∶1,病理分型以骨肉瘤居多,多发生在下颌骨,总生存率59%左右。结论:颌面部肉瘤病理类型多样,恶性程度高,易复发,淋巴转移罕见,晚期可有肺及多脏器转移。首次治疗时根治性切除是关键,如果切缘不足,或者有远处转移时,则须考虑放、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