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肠套叠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将我院 1995 - 0 1~ 2 0 0 0 - 12儿内科收治的 6 8例小儿肠套叠病例诊断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4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大 3.5岁 ,最小 2 0日龄 ;病程最长 3.3d,最短 4h;其中 2例以往有 1次肠套叠病史 ,1例有 2次肠套叠病史。本组阵发性哭吵 5 8例 ,占 85 % ;呕吐 5 3例 ,占 78% ;血便 2 5例 ,占 36 % ;腹部包块 15例 ,占 2 2 % ;发热12例 ,占 18%。首诊明确诊断者 42例 ,占 6 2 % ;其中 38例病程为 4h~ 2 d,4例病程 >2 d。首诊明确的 42例其中 37例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复位成功率达 88% ,复位成功病例病程均 <2d;其中 …  相似文献   

2.
朱信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679-3680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复发的原因及诊治经验和疗效。方法:对2004-01-2008-01本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手术患者87例,分析原因,查找对策,术中应用肠系膜固定,术后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结果:对近期22例的治疗,无一例复发。结论:术中应用肠系膜固定,以及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对小儿肠套叠术后复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儿肠套叠误诊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2005—05/2008-04共收治小儿肠套叠42例,其中误诊1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6月龄2例,6月龄~2岁者6例,2岁以上2例。  相似文献   

4.
许波  王曼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417-4417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诊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但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很容易被误诊。我院2005-2010年间诊治来院前被误诊的小儿肠套叠41例,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1例来院前被误诊的患儿,来门诊就诊或住院后均经空气灌肠、腹部B超、腹部平片等检查确诊为肠套叠,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所制定的小儿肠套叠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3月龄~1岁24例,1  相似文献   

5.
小儿肠套叠误诊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总结在10 a临床中所误诊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情况,来探讨小儿肠套叠误诊的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措施。方法:对1997-11/2008-05经手术或经结肠注气检查证实为肠套叠的患儿31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1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保持高度警惕性,耐心询问病史,仔细腹部检查,并正确地进行辅助检查是防止肠套叠误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66-3366
小儿肠套叠以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为表现,有典型症状诊断不难,但不典型者的诊断尤其早期诊断较困难,往往会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现就近3a来早期误诊的17例小儿肠套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小儿肠套叠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10月龄。因腹泻2 d入院。患儿2 d前突起腹泻,初为黏液血便,继之出现血水样便,每日达数次,并伴呕吐,7~8次/d。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伴血水样物,呈非喷射状。患儿拒奶,哭闹,烦躁不安,病程中无发热及抽搐,在当地医院门诊诊为“菌痢”后回家服药治疗。口服黄连素片每次0.1 g,3次/d;小儿复方新诺明每次0.24 g,3次/d。服药2 d病情无好转,于2009-02-05急入我院就诊,门诊急查大便常规:RBC(+++),W BC(++),少量黏液,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收入传染科治疗。查体:T 37.5℃,P 126次/m in,R 38次/m in。精神差,面色苍白,皮肤弹性差,前囟略凹陷,心肺无异常,腹部软,且较膨隆,右下腹部可触及5 cm×7 cm大小之包块。按压包块部位时患儿哭声加大,右侧肠鸣音较左侧为亢,并可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查体后既疑肠套叠致肠梗阻之可能。行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腹中部见多个气液平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误诊原因,误诊疾病,提高诊断及治愈率。方法:对18例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误诊为菌痢6例,急性肠炎5例,急性坏死性肠炎4例,蛔虫性肠梗阻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过敏性紫癜1例。均于48 h内纠正诊断,转外科治愈。结论:在典型症状未完全出现时易于误诊其他疾病,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小儿肠套叠12例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兴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500-4500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最为多见,2岁以后逐减。本资料收集2005-01-2010-01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60日龄~2岁,发病时间2~72 h,其中阵发性腹痛、腹泻、发热、哭闹不安5例,腹痛腹泻合并呕吐2例,解果酱样血便2例,腹痛腹泻合并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03-2010-03小儿肠套叠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5~4(平均2.3)岁,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分析声像图,用多普勒检测套入肠管彩色血流特征.结果 29例患儿肠套叠超声特征是团块边界清晰,套叠处的肠管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长轴切面呈“套筒”征.29例CDH均测到包块内星点状、长条状的动脉血流信号.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简单无创并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远端肠腔造成梗阻的病症,它足婴幼儿时期的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我院于2005-2007年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342例,现对具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将我院1998~2006年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32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月龄~2岁3月龄,其中1岁以内28例,占87.5%,收入儿科20例,普外科12例,其中1例收入普外科后转至儿科,再转回普外科。误诊时间最长2.5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肠套叠误诊1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于l岁内肥胖健康婴儿,男孩多见,容易误诊,早期确诊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9-10/2007—12误诊12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术后肠套叠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儿术后肠套叠较为少见,约占小儿腹部手术的0.08%[1].术后肠套叠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无特异性表现,极易造成误诊,若延误诊断和治疗,常引起肠坏死,而影响预后.对我院1990~2003年收治误诊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7年12月~1993年10月由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0例,非手术治疗8例。本文分析B超对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空气灌肠整复术对小儿肠套叠诊治的疗效。方法:应用自动遥控灌肠器对80例临床怀疑肠套叠患儿于临床症状出现24~48h内进行肠套叠整复术。结果:整复成功72例,整复失败8例。结论: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可靠的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行性。方法:在X线下灌肠充气手法复位32例小儿肠套叠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均治愈,住院时间1-2 d。结论:非手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大多数都能复位成功,关键是掌握患儿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钱斌  鲍健  陈宏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35-8435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首诊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系统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6 a来首诊中误诊的28例肠套叠的临床资料,采用腹部B超和空气灌肠检查确诊。结果 28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2例,菌痢4例,急性肠梗阻3例,下消化道出血3例,肠痉挛2例,坏死性肠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阑尾炎1例。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6例(57%),手术治疗11例,死亡1例。结论小儿肠套叠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认真体检,并充分利用B超、X线等辅助检查可减少误诊率,以便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起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6例,现报道如 下:男4例,女2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3岁,其 中2岁以下5例,发病时间最短50分钟,最长48小 时,临床症状,均有阵发性哭闹,伴血便1例,伴呕 吐 2例,1例 2天未解大便并发热(体温38.5℃),可 触及包块。使用仪器为Apogee 800型超声诊断仪,探 头频率3.5MHz。患儿取仰卧位,先常规扫查,发现病 灶后作纵、横、斜切扫查,测量病灶包块大小,摄片 记录。 6例超声检查均在右腹中部发现病灶,表现为纵 切面呈现“三筒征”肠管局部回声较低,肠粘膜呈稍 强回声,探及鞘部及套入部(图1)。横切面呈现多重 性同心圆样环状结构(图2)。包块直径在2.4~ 5.2cm。6例均在X线透视下钡灌肠复位,超声诊断全 部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