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 ,男 83例 ,女 47例。年龄 31~ 86岁 ,平均 6 3 .5岁。其中胆管癌 5 7例 ,转移癌 2 3例 ,肝癌 2 0例 ,胰腺癌 2 2例 ,胆囊癌 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 ,其中 2 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 ,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 1周内由 2 3 .4± 16 .2mg/dl降为 15 .7± 8.8mg/dl ,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 15例 ,3例出现败血症 ,肝功能损害 11例 ,胆管出血 2例。术后 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 9.2 % (12 /130 )。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临床常见病症,梗阻以肿瘤压迫胆道狭窄为主要原因,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术是MOJ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介入联合化疗、125Ⅰ粒子植入、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原发肿瘤,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随着新一代抗肿瘤药物问世、介入器材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药膜内支架的开发与研究,为介入治疗提供了各种新的途径和手段,胆道内支架置入后有望保持长期畅通,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皮经肝穿刺放置引流管、内涵管或金属内支架作胆汁外引流、内外引流或内引流,可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常由于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肝门淋巴结转移等压迫和侵及胆管所致,外科手术切除率低。主要技术包括PTCD、胆管内外引流、胆管内涵管及内支架置入术。结论:可作为手术前辅助治疗,主要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或姑息性内外引流治疗以解除黄疸。  相似文献   

4.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或(和)胆道支架置入术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经PTBD或(和)PTBS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7例,参照胆红素下降程度和术后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短期治疗有效(54例)和无效(13例)2组,应用X~2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冈素分析方法显示患者梗阻时间、引流方式、术前胆道感染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TBIL、HGB、Cr 7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Cr>115 μmol/L3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Cr>115μmol/L与梗阻性黄疸短期预后关系密切,对梗阻性黄疸介人治疗的术前评估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一经发现已丧失手术机会,而内科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不佳。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因其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而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进一步治疗作准备。我科从2001年开展,现将部分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外引流、内外引流或胆道内支架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胆红素水平、一般症状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引流成功,单纯外引流14例、内外引流31例、置入金属支架内引流34例。术后患者一般症状、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的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予3D-CRT,常规分割,总剂量DT 40~60 Gy/4~6周,观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48例均引流成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1.85±54.73)μmol/L,术后1、2及3周总胆红素分别下降为(129.68±23.58)、(88.29±15.70)和(48.58±11.61)μmol/L;经3D-CRT后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6例,稳定9例,肿瘤总有效率81.3%;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1%、37.5%;中位生存期18.5个月;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BD+支架植入联合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恶性肿瘤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附2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介入动脉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共植入胆道内支架24枚,其中:原发性肝癌3例,胰腺癌2例,胆管癌14例(肝门胆管癌10例,胆管癌4例),胆囊癌肝门转移2例,转移癌2例。23例患支架植入术后全部行介入动脉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结果 23例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20例一次性植入内支架,另3例胆汁外引流后,再放置金属内支架,全部患黄疸消退均较满意(100%),全组病例1个月、3个月、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23/23),91.30%(21/23),60.87%(14/23),术后早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内支架置入术和介入动脉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提高患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或排泄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黄染。肿瘤阻断胆管系统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引起的黄疸,称之为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目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减黄治疗的主要方法,同时应用介入方法对原发病灶治疗也能明显改善病情。本文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和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方法 29例70岁以上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74.5岁。其中肝癌6例,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腺癌8例,转移癌3例。梗阻部位在胆总管13例,肝总管肝门区以上16例。10例单纯外引流或内个引流,19例放置了胆道支架,所用支架6种20枚,术后1周造影或摄片复查。术前、术后查血生化全项,分析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微创法引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微创法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资料与方法 对 14 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别行微创法PTBD ,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B超等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男 88例 ,女 5 7例 ,平均年龄 5 8.3± 11 .7岁。PTBD穿刺成功率为 10 0 %。 131例在电视透视下穿刺右肝管 ,其中右前支 12 5例 ,右后支 6例 ;14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肝管 (其中 12例左肝管外支 ,2例右后支肝管 )。结果  88例行右支内外引流 ,4 1例行单纯外引流 (其中 39例行右支外引流 ,2例行左支外引流 ) ,8例行联合右支内外引流及左支外引流 ,8例行左支内外引流 ;外引流患者中 35例经 1~ 2周外引流后 ,再成功转为内外引流。另 6例持续带管行外引流。置入引流后较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 (P <0 .0 5 ) ,患者全身状况改善 ,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外引流组与内外引流组术前、术后胆红素下降也具显著性 (P <0 .0 5 ) ,并且两组之间术前具有可比性 (P >0 .0 5 )。并发症发生率为 6 .9% ,包括胆道感染 6例 ,胆汁外漏 3例 ,胆汁瘤 1例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微创法PTBD具有独到优点 ,疗效可靠 ,单纯外引流和内外引流术具有同样减轻黄疸效果 ,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梗阻部位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后进行介入治疗,其中PTCD19例,PTCD+胆道内支架11例,共使用金属支架16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8例(占93.3%)黄疸消退满意,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相差的均数±标准误差为205.3±93.4μmol/L,P<0.01,直接胆红素相差的均数±标准误差为133.8±57.1祄μmol/L,P<0.01.2例因梗阻复杂及术后胆道感染,效果不满意.全组30天病死率3.3%(1/30).结论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PTCD是姑息性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兢  魏勤  李红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9):1494-1495,1499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中的作用。方法 1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疽实施了PTCD,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了全程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的方法。结果全部患者通过整体护理,提高了对介入治疗的理解和认识,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地完成了治疗。结论整体护理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及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2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均经内窥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和CT及MIR确诊。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均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置入国产金属内支架10枚,行内外引流5例,外引流5例,采用经皮胆道穿刺技术,在DSA监视下,使用胆道介入全套材料在无菌技术条件下进行胆道穿刺。结果:一次成功80%,二次50%,三次10%。10枚支架在通。100%,5例内外引流,外引流5例,成功率100%,无严重的并发症产生。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影响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接受介入治疗的高位MOJ患者208例,选择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梗阻类型、术前感染、介入治疗方式、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白蛋白(ALB)水平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梗阻类型、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治疗等是影响高位MOJ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进行治疗是影响介入治疗高位MOJ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13例,均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手术并发症、黄疸缓解情况并密切随访术后1、3、6个月的支架畅通情况及生存时间。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无胆道穿孔、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95.4±83.0)μmol/L vs. (196.4±148.4)μmol/L, t=5.156,P<0.01],黄疸缓解率为61.5%。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支架通畅率均为100%,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0%(8/10)。1个月存活率为100%(13/13),3个月存活率为92%(12/13),6个月存活率为77%(10/13),其中2例分别于65 d、132 d后死于晚期肿瘤严重消耗,1例97 d后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患者在术后4~5个月内黄疸复发,再次行RFA并重新放入金属支架。 结论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在短期内能有效且安全地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无症状生存时间,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方法植入不同排布方式的胆道双支架在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第1、4、12周的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支架通畅时间、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按照胆道支架排布方式,纳入Y型组43例,7型组47例。Y型组术后1周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下降明显,较7型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7型组术后1周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Y型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明显长于7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方法植入胆道双支架植入安全可行,Y型胆道双支架排布方式支架通畅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8.
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认真细致地做好术前准备,重视心理护理,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体质能耐受手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黄疸消退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穿刺局部及引流管的护理.结果 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准备充分,术后护理得当,黄疸消退明显,胆道梗阻解...  相似文献   

19.
双途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动脉内栓塞术双介入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 对1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采用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的基础上,行动脉内化疗栓塞术的双介入治疗。肝内肿瘤5例为巨块型,6例为多发结节型,1例为弥漫型,病变均累及肝门部或左右肝管。结果 12例患者共置入14枚支架,3支外引流管。7例左右肝管之间相通,各置入1枚支架;5例左右肝管之间无法相通,分别通过支架或外引流管进行内引流或外引流,其中1例于左右肝管间及左肝管与胆总管之间各置入1枚支架。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TBIL)从术前的(405.3±175.4)μmol/L降至(188.3±101.5)μmol/L(P<0.01),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P均<0.05)。术后1个月,TBIL均降至100μmol/L以下,其中5例降至正常范围。胆道引流术后进行肝内肿瘤的动脉内化疗栓塞术1~4次(平均2.1次)。均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平均生存9.5个月,5例仍存活。结论 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栓塞术双途径介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可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脏功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0.
稳步发展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稳步发展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翟仁友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的胆管狭窄或闭塞,而致临床上产生黄疸的一组病例。文献报道,仅不足10%的病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可去除梗阻原因,且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生存期较短。因此,这是一组临床上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