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HACE)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用及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随访35例H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其中14例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21例患者术中行肝动脉插管,术后经药物泵定期化疗栓塞。单因素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HACE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3个月,其半年、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7·5%、15·7%和0。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癌栓部位、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仅提示门静脉癌栓部位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H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门静脉癌栓的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影响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lolization, TACE)序贯联合微波凝固消融(percutaneous micro 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方法  本研究收集本科收治的97例接受TACE序贯联合PMCT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利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果  本组肝癌患者的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2%、43.2%、28.8%、13.4%。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CLC)、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动静脉瘘、PMCT治疗次数及体力状况(ECOG评分)。Cox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并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门脉癌栓、PMCT治疗次数及体力状况。   结论  适当重复PMCT治疗可以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限。大肝癌、门脉癌栓为预后的危险性因素, 巨块型肝癌及伴门脉主干癌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TACE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120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有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碘油沉积类型、肿瘤缩小率、肝癌分期(BCLC);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变量为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肿瘤缩小率。结论: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多次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小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结节型、块型及巨块型;门脉癌栓为预后危险性因素,门脉主干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降低;PR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8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肿块类型、肿瘤的大小、肿瘤的血供、肝功能、碘油用量、重复治疗等。结论血供丰富的巨块型肝癌,肝功能好,门脉无癌栓,行尤其带包膜化疗、栓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并门静脉癌栓(PVVT)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32例HCC合并PVV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肿瘤及癌栓的近期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灶肿瘤近期有效率71.9%,癌栓有效率为81.3%。平均生存时间为20.63±1.2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0±1.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癌栓类型、肝功Child-Pugh分级、卡氏评分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肝癌合并PVTT疗效好,损伤小,易耐受,是治疗HCC合并PVTT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8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肿块类型、肿瘤的大小、肿瘤的血供、肝功能、碘油用量、重复治疗等。结论血供丰富的巨块型肝癌,肝功能好,门脉无癌栓,行尤其带包膜化疗、栓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TACE)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并对影响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对 90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介入治疗。 2 4例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 (TAI) ,66例肝动脉灌注化疗加碘油栓塞 (LP TACE)。分析其生存率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1)全组 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0 %、2 6 7%、16 7%、3 3 %、1 1%。TACE组 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9 1%、3 1 8%、2 2 7%、4 5 %、1 5 % ;TAI组 1、2年生存率分别为 2 5 0 %、12 5 % ,无存活 3年者。TACE组疗效较好 ,P <0 0 1;2 )生存期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 ,P <0 0 1;3 )门脉内无癌栓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门脉内有癌栓者 ,P <0 0 5 ;4)单结节型生存率最高 ,弥漫型最差 ,P <0 0 1;瘤径≤ 5cm者疗效最好 ,P <0 0 1;5 )肝功能ChildA级者疗效较好 ,P <0 0 5 ;6)Ⅰ期生存率最高 ,Ⅲ期最差 ,P <0 0 1。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积极地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TACE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120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有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碘油沉积类型、肿瘤缩小率、肝癌分期(BCLC);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变量为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肿瘤缩小率。结论: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多次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小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结节型、块型及巨块型;门脉癌栓为预后危险性因素,门脉主干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降低;PR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喻建华  万会平 《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1309-1312
目的: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1995年1月~2001年1月时90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介入治疗。24例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TAI),66例肝动脉灌注化疗加碘油栓塞(LP-TACE)。分析其生存率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0.O%、26.7%、16.7%、3.3%、1.1%。TACE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1.8%、22.7%、4.5%、1.5%;TAI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0%、12.5%,无存活3年者。TACE组疗效较好,P<O.01;2)生存期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O.01;3)门脉内无癌栓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门脉内有癌栓者,P<O.05;4)单结节型生存率最高,弥漫型最差,P<O.01;瘤径≤5cm者疗效最好,P<O.01;5)肝功能ChildA级者疗效较好,P<O.05;6)Ⅰ期生存率最高,Ⅲ期最差,P<O.01。结论: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积极地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内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为介入治疗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0月经TACE治疗的454例中晚期肝细胞肝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有无乙肝、是否手术、单发与多发、有无腹水、介人次数。预后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胆红素、有无动静脉瘘、肿瘤类型、门脉癌栓、是否手术、介入次数、治疗间隔。结论:中晚期肝癌经TACE术后复发由多种因素决定,对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胆红素正常,肿瘤相对局限、手术后患者,无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积极行介入化疗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TACE术前评估肝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否为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绝对禁忌,目前尚无定论。该研究旨在探讨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HCC合并PVT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TACE联合RFA治疗的HCC合并PVTT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资料与生存时间和肿瘤转移复发情况的关系。结果: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和控制其他因素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为TACE联合RFA治疗后HCC合并PVTT患者3年生存及降低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的保护性因素,术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门静脉癌栓部位及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为患者3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AFP、AST水平及门静脉癌栓部位为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CE联合RFA并非治疗HCC合并PVTT的绝对禁忌,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相关因素评估有助于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时机,从而提高HCC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Wu DH  Chen LH 《癌症》2004,23(7):825-828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常伴有门静脉癌栓且预后极差,有学者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常规剂量分割模式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低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3DCRT)结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veintumorthrombus,PVTT)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HCC伴PVTT患者,采用低分割3DCRT结合TACE进行治疗,根据肿瘤体积大小,放射采用每次4~8Gy,3次/周;48~60Gy,8~12分次,3.0~3.5周完成。观察近期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缓解率为71.4%,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59.3%、31.6%、26.6%,中位生存期1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放射性肝炎和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论大分割3DCRT结合TACE治疗HCC伴PVTT有较好的疗效。肝功能Child分级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分型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并评价此标准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201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病例均接受规律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然后根据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位置不同而分为4型,并相应的分成四组(I-Ⅳ组),最后对各组进行疗效和生存等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总缓解率为5.5%;有效率为48.3%;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0%、81.1%、49.8%、15.4%和5.0%;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I-Ⅳ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11个月、9个月和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型,凝血酶原时间,治疗次数和疗效为影响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肝脏功能储备良好的情况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是肝细胞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随着合并门静脉癌栓位置不同,预后也不同,对I型,Ⅱ型和Ⅲ型门静脉癌栓疗效较为显著,预后相对较好,但Ⅳ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TACE联合3DCRT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并门静脉癌栓(PVVT)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32例HCC合并PVV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肿瘤及癌栓的近期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灶肿瘤近期有效率71.9%,癌栓有效率为81.3%。平均生存时间为20.63±1.2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0±1.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癌栓类型、肝功Child-Pugh分级、卡氏评分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肝癌合并PVTT疗效好,损伤小,易耐受,是治疗HCC合并PVTT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申鹏  罗荣城 《中国肿瘤》2006,15(10):686-690
门静脉癌栓是导致肝癌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肝癌患者预后。针对门静脉癌栓,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可重复性等优点存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疗效。目前主要应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绎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化疗栓塞术、无水酒精注射术、门静脉支架置放术和超声消融术,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有望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4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成5组: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 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胸腺肽治疗组(A组)9例;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 术后TACE治疗组(B组)20例;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组(C组)7例;TACE治疗组(D组)38例;保守治疗组(E组)10例。比较各组癌栓变化和生存期。结果A、B、C、D、E各组对癌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7%、70.0%、57.1%、7.9%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0,7.0,8.0,5.0和2.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5.0%、14.3%、10.5%和0。结论 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术可清除大部分癌栓,术后TACE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lymphocyte ratio index,ALRI)在原发性肝癌并门脉癌栓(primary liver cancer-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LC-PVTT)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1日至2018年8月22日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175例PLC-PVT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确定ALRI的最佳临界值。采用Cox 回归模型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ROC曲线显示,ALRI的最佳临界值为49.37,对应曲线下面积为0.71。Kaplan-Meier分析显示,ALRI>49.37的患者OS较ALRI≤49.37的患者短(P=0.003)。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RI>49.37、行1次以上TACE治疗、Child-Pugh分级B级、凝血酶原时间≥13 s是患者TACE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TACE术前ALRI>49.37是PLC-PVTT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