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用蛋白胶在乳腺癌术后减少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作用。方法将12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在手术创面喷医用蛋白胶5m l,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两组术后3d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情况,以确定医用蛋白胶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3天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应用医用蛋白胶,可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用蛋白胶在乳腺癌术后减少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作用。方法将12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在手术创面喷医用蛋白胶5m l,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两组术后3d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情况,以确定医用蛋白胶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3天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应用医用蛋白胶,可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防治效果。方法对60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纳米碳混悬液辅助。结果发生皮下积液2例,切口均达甲级愈合,无皮瓣坏死发生,患者均满意。结论纳米碳示踪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预防术后皮下积液所致的切口愈合不良、皮瓣坏死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综合措施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防治中的作用,对45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术中电刀的合理应用、彻底止血和淋巴管结扎、纤维蛋白胶的使用、重视术后切口的包扎及术后适时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仅4例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89%,均经细针穿刺抽液后消失.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综合措施能够明显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纤维板切除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Ⅱ期手术切除纤维板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在我院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9例乳腺癌患者,均置管时间超过15日,行传统处理无效.局麻下行胸壁皮瓣纤维板切除后重新置管、缝合,用绷带加压包扎.结果:9例病人术后无1例发生皮下积液,引流管平均引流时间为(3.00±0.13)d.结论:Ⅱ期手术切除纤维板可以有效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难治性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皮瓣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5年4月间于宝鸡市扶风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40例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围手术指标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皮瓣下积液发生因素。结果 340例患者术后并发皮瓣下积液者18例,发生率为5.3%,其中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的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5%、7.0%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放疗、切口延迟愈合、缺乏肢体功能锻炼、合并高血压、年龄、淋巴结转移和低蛋白血症与术后皮瓣下积液和发生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放疗、切口延迟愈合、淋巴结转移和合并高血压为导致术后发生并发皮瓣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皮瓣下积液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术后放疗、切口延迟愈合、淋巴结转移和合并高血压为主要的发生因素,需积极进行预防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1990年以来对44例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切口愈合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技巧对皮下积液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技巧对皮下积液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的乳腺癌患者418例,术中依据乳腺淋巴回流行淋巴管结扎,同时腋窝侧只留置一条皮下引流管行负压吸引,术后无需任何形式加压包扎。结果418例中仅12例出现术后皮下积液〉10天,发生率约为2.9%,所有积液患者在术后两周内〈14天拔除引流管。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依据乳腺淋巴回流行淋巴管结扎,是1种有效的预防皮下积液的手术方法,术后无需任何形式加压包扎且皮下只需留置腋窝侧一条负压吸引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在Halsted乳癌根治术中达到既根治又美容的目的 ,我们对 2 1例乳癌根治手术进行改良。方法 改良措施包括 :改纵行切口为斜行的Orr切口 ;采用自制的二齿皮肤牵拉钳和双刃刀均匀游离皮瓣 ;游离带蒂背阔肌肌瓣 ,填充于腋窝 ;创面喷洒ZT胶或生物蛋白胶 ;将皮瓣与肋间肌缝合 ;腋窝低压负压持续吸引 ;以可吸收薇乔线做皮内缝合。结果  2 1例患者中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 1例 ,无一例发生腋窝积液 ,1例发生切口旁皮下少量积液 ,所有患者平均住院 12天。结论 通过上述改良措施 ,既根治彻底 ,又减少了腋窝积液 ,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保持了外形的美观 ,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医用胶的应用,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作用。方法将184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腋窝负压引流及切口加压包扎,实验组84例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结扎腋窝淋巴管联合创面喷洒医用胶;比较两组术后的引流情况,皮下积液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72.9±32.3)ml、(65.4±27.6)ml和(34.2±19.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88.5±35.1)ml、(92.8±30.8)ml和(47.6±27.4)ml](P〈0.01);实验组引流天数[(9.2±5.2)天]也较对照组[(13.8±6.7)天]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术后积液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P=0.03);而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管结扎联合医用胶,能进一步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孙琴花  易蓉  杨丹 《癌症进展》2016,14(5):497-499
目的:分析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价手术效果,术后生存情况并分析生存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淋巴结的清除量是(22.34±2.42)枚,术中出血量为(203.24±23.56)ml,需术中输血的患者为6.25%(8/128),术后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为(3.04±0.45)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13±0.2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23±2.42)d,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为(14.21±0.42)d。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9%(6/128),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63%(52/128)。术后2年的病死率为6.25%(8/128)。临床分期(OR=3.164,95%CI:1.762~5.682)、肌层浸润(OR=1352,95%CI:1.063~1.720)、盆腔淋巴结(OR=2.473,95%CI:1.034~5.915)、脉管癌栓(OR=3.245,95%CI:1.267~8.31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化程度(OR=0.341,95%CI:0.172~0.676)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是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莫春连  何沙  卢永刚 《实用癌症杂志》2012,27(4):382-383,388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手术技巧及合理的引流、护理,以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结果 80例乳腺癌患者中13例发生皮下积液(16.3%),9例经反复穿刺抽液,2例经调整引流管位置,2例经重新置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等治疗,2周内治愈。结论采取综合预防和治疗措施明显降低了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吴雅媛  王彤  刘红 《肿瘤》2012,32(10):805-810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和生存情况,并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61年1月-2011年12月共12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与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12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0.5%,5年无病生存率为5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恶性肿瘤家族史(P=0.041)、肿瘤大小(P=0.005)、临床TNM分期(P=0.005)、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P=0.013)和是否行乳腺癌根治术(P=0.016)是与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的预后因素,而是否有恶性肿瘤家族史(P=0.015)、肿瘤大小(P=0.000)、临床TNM分期(P=0.002)和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P=0.010)是与男性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相关的预后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45)、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P=0.026)和是否行乳腺癌根治术(P=0.000)是与总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肿瘤大小(P=0.010)和是否行乳腺癌根治术(P=0.001)是与无病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和是否行乳腺癌根治术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以及以乳腺癌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和糖类抗原153(CA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联合表达在预测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enzyme -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100例 I - II 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 HE4和 CA153水平,对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 HE4和 CA153水平变化进行比较,并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应用 ROC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 HE4和 CA153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早期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 HE4和 CA153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 CA153水平是影响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E4的 AUC 为0.792,P =0.000,95% CI:0.622~0.862。CA153的 AUC 为0.885,P =0.000,95% CI:0.612~0.859。当 HE4的截断值为105.4pg/ L、CA153的截断值为40.4U/ L 时,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最佳。结论:HE4和 CA153联合表达时其水平变化在预测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切除15例;乳腺区段切除16例;乳腺单纯切除26例;改良根治术32例。术后病理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全组共有13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14·6%(13/89)。肿块切除、乳腺区段切除、乳腺单纯切除和改良根治术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0·0%(9/15)、12·5%(2/16)、7·7%(2/26)和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有远处转移,其中3例肺转移,1例脑转移,1例胰腺转移。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确诊有赖术后病理检查。行肿块切除术的复发率较高,必须慎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腋窝清除不需常规进行。预后较好,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85例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完整保留ICBN的患者43例,切除ICBN的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观察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区的皮肤感觉异常、疼痛的发生及转归。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组与非保留组比较,手术时间(Z=-0.0314,P=0.754)、出血量(Z=-1.068,P=0.285)、淋巴结清扫数目(Z=-0.477,P=0.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组及非保留组在术后第3天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的感觉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而术后腋窝及上臂内侧区的皮肤感觉异常术后1个月(P=0.000)、术后2个月(P=0.000)、术后6个月(P=0.000),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区皮肤感觉异常的完全缓解率均为P=0.000,患侧上肢疼痛发生率术后1个月(P=0.000)、术后2个月(P=0.005)、术后6个月(P=0.006),术后6个月患侧上肢疼痛的完全缓解率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术式不增加手术难度,减少了患者术后患侧上臂的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Whether or not regional lymph nodes in tumor-bearing hosts possess special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still remain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Regional lymph node cells from 2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immunologically studied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OKT-3, 4, 8, OK-M 1, Leu-7, and laser flow cytometry. Among these patients, 13 early cancer patients underwent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Auchincloss operation or Patey operation) and 9 underwent standard radical mastectomy (resection of breast,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nd axillary dissection). More helper T lymphocytes defined by OKT-4 were found in regional lymph nodes in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patients in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radical mastectomy patients. In patients given the modified operations, NK activity defined by OK-M 1 or Leu-7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specially in lateral axillary lymph nodes. Also, OK-M 1 lymphocytes and Leu-7 lymphocytes were increased in lymph nodes without metastasis rather than those with metastasi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gional lymph nodes may have defence mechanisms against the spread of tumor cells in early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