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大部分已经处于中晚期。因此,大部分HCC患者自确诊后的平均6个月存活率不到50%,5年存活率仅5%,HCC是严重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发现的肝素酶(HPA)是一种能裂解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一氧化氮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阵  李民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2):1286-128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肝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检测34例肝癌患者,43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结果:肝癌组血清NO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血清NO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着腹水的出现,其NO水平也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内源性NO在肝癌及肝硬化时合成增加,且与肝癌、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发生密切相关。血清NO测量有助于肝癌及肝硬化病情的临床评估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亚莉  张绪玲 《临床荟萃》1997,12(24):1115-1116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性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迄今为止,病毒性肝炎已明确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戌五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流行最广。乙肝病毒(HBV)感染有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如急性自限性肝炎,无症状携带、暴发性肝炎、慢性肝炎等,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变肝癌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是什么因素决定了HBV感染的不同临床过程尚不清楚。为评价HBV与原发性肝癌(PHC)的病因相关性,我们对临床52例PHC患者的血清学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鲁朝晖  侯书菊 《临床医学》1997,17(10):17-18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对于形成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作用和地位,作者测定了LC、HCC和对照组三组患者血清标本的8种标志物。并对HBV与HCV重叠感染者的生化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对肝病预后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择1993年1月~1995年12月住院肝硬化100例及肝癌35例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1990年上海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并选择无肝病史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LC组:男6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6  相似文献   

5.
肝癌的多普勒超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肿瘤血管是肝癌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素,肿瘤血管化程度在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占重要地位。本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与肝癌的多普勒检测肿瘤血管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其检测肝癌血流与肿瘤血管增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与肝癌的临床联系。方法:选择慢性肝炎(轻、中度)108例,原发性肝癌121例,分别检测其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对236例慢性肝炎分组,其中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占80例,为AN组;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者有156例,为N组;对其进行10年的追踪观察并比较其恶性变的发生率。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者(P<0.05);同时慢性肝炎中肝纤指标异常者较容易转化为原发性肝癌(P<0.05)。结论:肝纤维化指标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肝纤维化的治疗对预防原发性肝癌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三类肝病各30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并与20例正常献血员进行对照。结果 三类肝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以原发性肝癌患者最高;肝硬变失代偿期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水平(P<0.05);与成活组相比,原发性肝癌术后恶笥组术前一氧化氮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一氧化氮参与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发病制,长期高水平的一氧化氮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大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外科治疗方法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358例PLC患者分为两组,肝叶切除组(n=308)和肝移植组(n=50).根据肝功能差异,将肝切除病人分为中重度肝硬化组(n=34)、轻度肝硬化组(n=230)和无肝硬化组(n=4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肿瘤复发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肝叶切除组1、3、5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与肝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中重度肝硬化患者3年、5年生存率低于轻度肝硬化、无肝硬化患者;1、3、5累积生复发率高于轻度、无肝硬化患者,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与无肝硬化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叶切除组患者躯体功能(PH)、心理功能(PS)、症状/副作用(ST)、社会功能(SO)、自我评价及总分均低于肝移植组(P<0.01).PLC患者的手术方法、肝硬化程度与肿瘤复发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结论]肝叶切除治疗无硬化或轻度肝硬化PLC与肝移植比较其近远期疗效接近,但中重度肝硬化患者行肝叶切除其肿瘤复发率较高,术后生活质量低.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方法.为更好的提高治疗的效果,护理的配合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贲门胃癌患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经胃镜检查或治疗且病理确诊的非贲门胃癌患者80例,设为GC组;选取同期本院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胃溃疡(gastric ulcer)的患者88例,设为GU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40例,设为对照组(C组).通过DNA提取、PCR扩增、时间飞行质谱,比较分析三组iNOS-27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GU组与C组不存在差异(P>0.05);GC组与C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GC组与GU组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iNOS-277 T/T基因型表达是胃溃疡及胃癌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iNOS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及胃癌易感性相关,-277位点T/T基因型是胃溃疡及胃癌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前列腺增生症(BPH)、前列腺癌(PC)中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方法,分别用iNOS多克隆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对30例BPH、50例PC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在吸烟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和蛋白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被动吸烟组和PTK抑制剂Genistein干预组。用RTPCR检测iNOSmRNA的表达,用Westernblot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用Griess法测定NO2-/NO3-含量。【结果】吸烟大鼠AM中i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吸烟组AM培养上清液中的NO2-/NO3-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在体实验发现,Genistein显著降低AM中iNOS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同时使培养上清液中NO2-/NO3-含量下降(P<0.01)。【结论】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显著抑制了吸烟所致的AM中iNOS的表达,说明蛋白酪氨酸激酶参与吸烟诱导的AM中iNOS表达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3.
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王晓铃  印建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0):1108-1110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 (NO)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作者检测了 5 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NO及NOS水平。【结果】各型肝炎患者的NO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NOS含量以肝硬化 (LC)、急性肝炎 (AVH)、重型肝炎 (HG)增高显著 (P <0 .0 1) ,其中以LC组增高最为明显。在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急性期或活动期时 ,NO含量与谷丙转氨酶 (ALT)及总胆红素 (TBIL)呈正相关。【结论】肝脏发生炎症时 ,NOS被诱导生成增多 ,从而产生大量的NO。NO含量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关。重症肝炎时 ,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 ,导致NOS降低 ,NO生成也相应减少。肝硬化患者的血清NO及NOS增高 ,主要与内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缺血再灌注早期脑组织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表达情况的观察,探讨一氧化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时eNOS亚型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纽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的eNOS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内的eNOS表达在缺血1h内达高峰,缺血2h到再灌注2h内持续降低。【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eNOS出现变化,表明一氧化氮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的作用发挥与eNOS亚型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20例,健康成人20例作为对照,采集外周静脉血,同位素二步色谱法测定三组基础状态及组胺、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干预下血小板NOS活性.[结果]ACS患者血小板NO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胺干预后对照组血小板NOS明显增加(P0.05);心绞痛组血小板NOS活性低于心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L-NAME干预后三组NOS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小板NOS活性降低是ACS患者血小板激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L-精氨酸(L-Arg)对移植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成3组,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颈外静脉移植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Arg 250mg/kg,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Arg 125mg/kg,对照组不喂食L-Arg,持续2周,观察移植血管术前,术后3周和术后6周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诱导型NOS的mRNA表达。结果:(1)血浆NO水平:实验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高于低剂量组。(2)组织匀浆NOS活性:实验组组织匀浆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3组术后6周NOS活性高于术后3周。(3)组织匀浆iNOS mRNA表达:术后3周实验组iNOS mRNA表达,对照组无表达;术后6周3组iNOS mRNA均有表达,实验组iNOS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结论:外源性L-Arg促进移植血管NOS表达,增进NOS活性,提高体内NO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缺血再灌注早期脑组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情况的观察,探讨一氧化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时nNOS亚型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模型,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区脑组织nNOS的表达在缺血到再灌注2h内始终呈上升趋势。【结论】CI/R大鼠模型缺血区脑组织的nNOS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早期持续升高,表明缺血脑组织nNOS的表达变化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比较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探讨NOS活性以及一氧化氮(NO)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色法分别测定首发未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临床症状缓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组)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清NOS活性。结果研究组的血清NOS活性为6.3665±1.2260(n=39),明显高于症状缓解组(4.1204±0.9908,n=27,P<0.01)和正常对照组(3.2660±1.0320,n=27,P<0.01);症状缓解组的NOS活性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NOS活性明显增高,L-精氨酸-NO神经通路功能的紊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之一,也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LPC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溶血卵磷脂(LPC)组;③低浓度非诺贝特组(10μmol/L);④中浓度非诺贝特组(50μmol/L);⑤高浓度非诺贝特组(100μmol/L)。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仪(FCM)分别观测LPC对内皮细胞eNOS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并观测非诺贝特干预后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C使HUVEC eNOS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NO合成减少。非诺贝特可干预LPC对内皮细胞的作用,使eNOS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NO合成增加,且其作用呈时间-效应、浓度-效应依赖关系。【结论】非诺贝特可改善LPC对HUVECs的影响,使内皮细胞eNOS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NO合成增加,从而起到抗动脉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血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血管内皮素的关系。方法:测定了轻度发作的支气管哮喘病人31例及对照组30例的全血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血管内皮素。结果:哮喘组与对照组的血管内皮素分别为(44.45±25.76)pg/ml和(33.43±22.88)pg/ml(P<0.05),血一氧化氮两组分别为(37.65±17.20)μmol/ml和(42.81±19.42)μmol/ml(P>0.05),血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分别为22.81±5.53和22.14±4.53(P>0.05)。结论:研究观察到血管内皮素可能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之中起重要病理生理作用,但未观察到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在轻度发作的支气管哮喘病人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