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梯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瓣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天,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能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风云 《中原医刊》2004,31(14):15-16
目的 :观察无缝线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 15 0例 ( 2 0 0眼 )开角性青光眼患者 ,均采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 ,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巩膜瓣不缝合 ,只密闭结膜瓣伤口。术后随访 12~ 42个月 ,检查记录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5 0例 ( 2 0 0眼 )术后眼压由 ( 4 2 18± 8 2 3 )mmHg降至 ( 15 3 0± 3 5 )mmHg ,平均下降 63 7% ,( P <0 0 0 1) ,总成功率 87 0 % ,保持功能性滤过泡 91 3 %。术后视力提高 2行者 5 6 5 %。并发症主要为浅前房、低眼压。结论 :该手术能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升高 ,能充分降低眼压 ,保护视力和视功能。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8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均采用瑞济冷冻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放置0.3mg/mLMMC2min.术后1周、1月及1年,检查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1周无浅前房出现,术后早期持续性低眼压1例,术后1年除1眼眼压23.78mmHg需用药物控制外,其余9眼眼压在7~18mmHg之间,均保持功能性滤过泡及良好的前房深度。结论羊膜移植及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龄组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牢固缝合,术后眼球按摩临床疗效。方法对46只原发性青光眼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采用大结膜瓣,巩膜瓣牢固缝合,术后3~5d开始眼球按摩,坚持2~6月,观察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滤过泡及眼压情况,并随访1年以上的远期疗效。结果老年组术后早期均未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眼球按摩后滤过泡形成良好,远期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老龄组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牢固缝合,术后眼球按摩,可避免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远期滤过道通畅,眼压控制良好。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46例(46只眼)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并随访3~12个月.结果:术后观察动态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结膜滤过泡瘢痕化及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海彬  李敏  赖小玲 《海南医学》2008,19(12):38-39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浅前房的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108例143眼发生浅前房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结果本组病人浅前房发生率为26.57%,其中滤过过盛27眼,结膜瓣渗漏4眼,术后炎症致房水分泌减少3眼,脉络膜脱离3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最常见的原因是滤过过盛,术中操作技巧规范,采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角膜穿刺口注BSS形成前房,可大大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例26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枕及前房反应等情况,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各期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平均眼压26.26mmHg,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47mmHg、16.89mmHg、19.14mmHg、18.50mmHg。16眼结膜形成滤性手术典型滤过泡,10眼结膜疏松无滤过泡形成。26眼均无前房出血,术后前房反应轻。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此类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06例(128眼)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了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31例36眼术后并发浅前房,其发生率为28.13%。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类法进行分级:Ⅰ级29眼;Ⅱ级7眼,其中滤过道引流过畅30眼,结膜瓣漏3眼,脉络膜脱离2眼,结膜瓣后退漏水1眼。除1眼需要施行结膜和巩膜瓣缝合外,其余均采用保守疗法治愈。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诸多,但只要术前尽量控制眼压,术中仔细操作,因人因眼施治,术后发现浅前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青光眼滤过术将达到预期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 8例 4 0只眼做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为治疗组 ,2 2例 32只眼做标准小梁切除术为对照组。结果 随诊 3年 ,治疗组 38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95 %,对照组 2 4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75 %。术后改善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分别为 97.5 %、15 %;对照组为 78.12 5 %、4 0 .6 2 5 %,经统计学处理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并发症少 ,视力提高显著 ,能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 ,促进早期前房形成 ,辅助长期滤过作用 ,较标准小梁切除术组有显著性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期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单纯Phaco+IOL治疗,对照组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haco+IOL组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房角宽度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眼压、视力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但Phaco+IOL组并发症发生率较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凌 《重庆医学》2006,35(6):530-531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61例(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分别行复合小梁切除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同期进行疗效观察与对比,指标包括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其他并发症,随访3~14个月。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视力及眼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视力下降及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泡疤痕化,从而获得持续、稳定、正常的眼压,值得在抗青光眼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振才  高文红  戴岚  卞宝玉  胡海涛 《河北医学》2008,14(11):1279-1281
目的:观察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0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其中22眼为闭角型青光眼、18眼为开角型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在巩膜瓣下植入双层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等情况,进行了术前术后对比,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前术后眼压对比,术后眼压均有降低,视野及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随访期间视力、眼压、视野维持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使滤过通道保持畅通,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使用多种药物3天不能控制眼压(≥40 mmHg)的56例(56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术前尽量降低眼压,术中少量、缓慢、多次释放房水,使用可调整缝线,术后恢复前房防止眼压过低。结果:未出现脉络膜上腔爆发性出血和恶性青光眼。术后患眼视力0.01~0.1 16眼,0.1~0.8 40眼,均好于术前高眼压状态下视力(P0.01)。术后眼压≤21 mmHg 48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3例脉络膜脱离,2例滤过过强致前房迟缓形成,2例滤过不畅致高眼压,均经过治疗后恢复。结论:持续高眼压急诊行小梁切除术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56眼,用2%毛果芸香碱眼液治疗后眼压可降低至正常范围内,一周后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3个月时的前房及房角情况、视力﹑眼压﹑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52例56眼中38眼视力提高,14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术后3月时平均眼压(14.76±3.42)mmHg,与术前眼压(54.65±9.88)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01),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术眼术后一周前房明显较术前加深,术后3月时UBM复查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8,P>0.5);房角情况:术前48眼房角全部粘连闭合,8眼房角闭合3/4周,术毕时间接房角镜下检查56眼前房角均360°开放,术后3月房角复查17眼房角粘闭>1/2周,34眼房角粘闭≤1/2周,5眼房角开放.结论复合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2例患者发生前房出血、虹膜炎症反应、浅前房、白内障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5例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虹膜炎症反应19例、浅前房9例、前房出血6例、晶体混浊5例。采用加压包扎、散瞳、抗炎、激素等治疗均恢复。虹膜炎症、前房出血全部吸收。结论明确糖尿病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60例(165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1/3厚度的浅层巩膜瓣、术中前房重建及应用外置可调节缝线的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年2个月。结果165只眼中,158只眼(95.76%)术后眼压控制优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157只眼(95.15%),发生Ⅰ、Ⅱ级浅前房11只眼(6.67%),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改良技术治疗青光眼有助于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能主动调整滤过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1例24眼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24眼手术顺利。术后随访2~15个月,眼压控制≤ 21mmHg20眼,局部用药可控制2眼;术后视力提高13眼,术后视力不变6眼。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行小梁切除术。只要手术前后处理得当,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