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胃黏膜损伤的内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霞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5):398-398
非甾体类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慢性疼痛治疗,对其长期、大剂量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已有定论并被大家重视,但对其短期、正常剂量或小剂量使用后的胃黏膜损伤的认识较少。现将我院对短期服用部分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的胃黏膜内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付万发  路琴  陶方  张翼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64-1265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广泛应用于临床,该类药所致的老年人胃肠道反应被临床医师所关注.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诊治的NSAIDs相关性老年胃黏膜病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抗酸药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原治疗方案,服用NSAIDs3个月,A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B组给予雷尼替丁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C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疗效。结果 A组和B组的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较C组显著降低(P <0.05),患者消化道病症发生率也较C组显著下降(P <0.05)。结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患者,服用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能有效防治胃黏膜损伤,降低消化道病症反应,具有积极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娅 《首都医药》1998,5(11):32-33
本文就NSAIDs与胃肠损伤的关系、危险因素及一系列特点加以总结,望引起医药医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邱位文  潘德孙  施海媛 《中国药房》2006,17(19):1497-1498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胃粘膜损伤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NSAIDs致胃粘膜损伤364例进行临床表现和内镜分析。结果NSAIDs引起的胃粘膜损伤与服药方法、年龄、用药时间有关。结论重视NSAIDs致胃粘膜损伤,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问世后,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其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显著,其对胃黏膜的损害也相当常见,本文通过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作用机制的探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恶心、呕吐1天余,腹胀半天”于2014年3月13日入院。入院前2天服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6片(150 mg)。查血淀粉酶1670 U·L-1,脂肪酶1814 U·L-1。查腹部CT示:腹腔大量积气,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结合患者既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考虑消化道穿孔继发淀粉酶、脂肪酶异常,于入院当天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幽门管1.5 cm×1.5 cm穿孔,行“胃窦穿孔修补术+腹腔脓肿清除术”,术后予以抗感染、抑制胃酸等治疗,病情好转于2014年3月25日出院。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NSAIDs胃肠道黏膜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因NSAIDS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5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应用NSAIDS均发生不同程度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NSAIDS可诱发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应合理应用,对需长期用药者,采取预防性措施,尤其是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6例由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强调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做好用药前指导,同时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止血及纠正休克,提高治愈率。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使胃碳酸氢根基黏膜分泌减少,胃黏膜保护机制受到削弱,在其发生镇痛、解热、消炎作用时,可引起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湛 《北方药学》2013,(1):34-3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2011年1月7日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伴寒战、肌肉酸痛、乏力、头痛。自服布洛芬片(具体剂量不详)后无明显好转。就诊于发热门诊,查血常规:WBC4.0×109/L,GR%75.2%,LY%22.3%,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1.3g,tidpo对症治疗,服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3~4小  相似文献   

13.
刘艺 《中国药业》2013,(6):46-47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原因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性别、饮食习惯呈负相关,与年龄、酗酒、焦虑抑郁呈正相关;观察组年龄55岁及以上、女性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糜烂病变、多发病变、胃部病变的例数明显多于阳性对照组,有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女性、规律饮食是疾病的保护因素,高龄、酗酒、焦虑抑郁情绪是危险因素,且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多为糜烂、多发的胃部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减少老年患者盲目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的损害,针对病因,通过采取积极预防,重视健康教育,避免NSAIDs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老年患者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症状。结果 26例患者经过7~14d的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临床治愈出院。结论老年人长期盲目服用NSAIDs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症状隐匿,易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处方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但此类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不恰当的应用或滥用,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大量研究表明NSAIDs不仅可以引起胃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肠道的损伤,甚至比上消化道更为严重,应引起临床医师警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PU)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366例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将患者分为服药组(103例)及未服药组(26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未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5.05%和26.24%,(P〈0.05)。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因服用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服药种类、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以老年人尤为多见(62.5%),年龄越大症状越重,且疗效亦差。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糜烂出血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停用NSAIDs或对确需继续服用者换用小剂量、对胃肠损害小的药物,是治疗和预防NSAIDs胃肠黏膜损伤的关键。结论 NSAIDs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利用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徐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647-648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及致病相关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以布洛芬和尼美舒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药物性肝病为例,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因使用布洛芬(30例)和尼美舒利(52例)致药物性肝病患者82例,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分型,发生药物性肝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情况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胆汁淤积型、肝细胞型及混合型药物性肝病患者,均出现恶心、乏力、发热、纳差、瘙痒、小便深黄等主要症状;胆汁淤积型以发热、瘙痒及小便深黄症状表现更明显,肝细胞型在恶心、乏力及纳差等症状上表现更明显;混合型无突出的临床基本症状,发热和小便深黄相对更常见。相关因素:使用布洛芬和尼美舒利后,发生药物性肝病的概率在60岁以上、大剂量用药、用药5d以上、单独用药、合并其他病症患者中均相对更高,差异性均比较明显(P<0.05)。治疗情况:65例患者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另有12例患者在8周内恢复,其余5例患者均为胆汁淤积型,均在12周内恢复,未见死亡患者。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应用中发生药物性肝病的概率比较高,临床应引起重视,并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相似文献   

19.
简旭 《北方药学》2013,(8):53-54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治疗的因大量长期服用NSAIDs而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无服用或较少服用NSAIDs史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有HP感染史患者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酗酒史及溃疡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病灶数目及病变性质上均较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NSAIDs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1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按照出血前10 d内是否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为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在急性胃黏膜病变、胃底和胃窦胃溃疡、心血管病史以及前壁和后壁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用药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胃底和胃窦胃溃疡、心血管病史所占比例大于非用药组,而用药组的前壁和后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小于非用药组。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地降低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