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外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质量,近30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神经营养因子、施万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层黏蛋白等物质在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了解,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已由单一的显微外科方法发展到现在的神经移植、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目前神经修复方法做一个回顾.  相似文献   

2.
<正>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是显微外科的难题之一。由于神经损伤恢复的规律仍处探索阶段,以及目前存在分科过细,学科间相互了解认识不足等原因,临床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给患者的工作及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的机制正常的神经功能有赖于轴突的双向轴浆转运:一方面,通过顺行转运的神经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刺激神经末梢和效应器,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具有组织特异性、解剖部位特异性和终末器官特异性.近期研究显示,周围神经再生缺乏解剖部位特异性,其终末器官特异性也存在争议.神经趋化性再生受到神经断端间距、远端神经体积大小、营养支持及远端神经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相互作用、轴突表面识别分子及神经元表型特异性等,可能是趋化性再生的机制.研究证实,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小间隙桥接技术充分发挥了再生神经的趋化性,是周围神经修复的有效方法;神经导管,尤其是聚羟基乙酸导管可提供适合神经生长的"微环境",有利于组织工程学方法的介入,在临床修复神经长段缺损中具有确切的优势.这些新技术使周围神经的修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分析ADSCs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并总结基础研究进展;回顾ADSCs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转化应用,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的治疗方案提出展望。结果 ADSCs具有分化及旁分泌功能,其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抗凋亡、抗氧化等因子均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结论 ADSCs含量丰富、易获取,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具有较肯定的疗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神经营养因子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在各类神经的发育、分化和再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部神经营养因子的异常变化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原因众多,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勃起神经的损伤。神经营养因子对于勃起神经损伤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最近发现其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实验动物也有类似效果。神经营养因子对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神经管桥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中非常多见。现有的修复技术是:神经缝合及神经移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单纯的技术提高已经不能再使损伤神经的功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恢复,但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仍不十分满意。随着对周围神经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实验不断证实神经管桥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积极作用。 一、神经管桥的原理及其内的生物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并将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促进神经再生的治疗策略在临床研究中受到了很多关注,周围神经损伤后传统的修复方法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修复方式是以自体神经移植为主。但自体神经移植存在供区感觉功能缺失、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及遗留手术瘢痕等问题,对于较长或粗大的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围神经损伤平时、战时均常见。尽管周围神经修复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包括显微外科技术、外膜或束膜无张力缝合、采用组织化学或免疫组化进行运动和感觉功能束的定位等 ,但是即使是新鲜、清洁的周围神经断裂伤 ,能及时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 ,通常也不可能获得完全再生 ,功能也往往不能完全恢复 ;而感觉或运动的缺失持续时间过长将继发肌肉萎缩 ,造成许多神经伤患者的残疾。因此 ,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 ,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 ,一直是困扰外科学家的难题。一、神经再生微环境及其营养因子周围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指神经损…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因脱髓鞘作用、轴突的断裂、神经细胞的死亡、胶质疤痕等而受到限制。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但效果均不理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作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具有功能强大的神经营养作用。随着近年不断深入的研究,GDNF越来越多的功能作用被发现,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以及对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其在促进脊髓损伤恢复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直流脉冲电刺激仪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 ,通过随访观察 3~ 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 12 8例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 ,经 6 0~ 12 0d治疗 ,肌力和皮肤感觉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直流脉冲电刺激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在闭合性神经损伤的观察阶段 ,应用电刺激治疗 ,可观察神经的传导功能 ,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舵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4,27(1):84-87
神经损伤,包括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损伤造成的致残仍然是目前世界的一大难题。随着神经修复技术的发展,神经损伤修复的质量有了重大提高。利用生物支架材料(神经导管等)桥接神经损伤的断端,进而实现修复神经损伤是当前神经修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关于神经生物支架的研究,从合适的支架材料、支架微结构及支架的微环境3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神经生物支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构建良好神经生物支架的新想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半个世纪以来的周围神经外科的回顾,瑞典的手外科专家LundborgG在2000年5月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周围神经外科的发展,认为近25年来,神经科学里,尽管有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周围神经操作仍然是一个最有挑战性和困难的重建外科问题。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大量研究中,最引人注意是神经营养因子和促进轴突延伸的物质的作用;但这种新的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至今应用在临床,仍然很有限。临床上的缝合神经断端的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仍然需要更新的概念去提高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水平。近25年来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措施改变不…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因子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多种组织中,对损伤的神经有营养及促进再生作用,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有密切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性NGF能明显改善损伤坐骨神经的功能。我们以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法造成神经损伤为模型,探讨外源给予NGF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损伤与肌肉萎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外伤之一,其带来的肌肉失神经性萎缩也是临床难题。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临床疗效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这是因为除了周围神经损伤之外,神经元及效应器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或死亡,因而这三者的病变程度将影响最终的疗效。1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很多,有缝合法、套接法、粘合法、激光法及细胞外科技术等方法[1]。近年来,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技术因操作简便、灵活,对供体神经无明显影响而逐渐受到重视。有学者[2]对家兔坐骨神经分支腓总神经及胫神…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在损伤后可以通过瓦勒氏变性反应实现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而受损神经发生瓦勒氏变性反应的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就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和再生研究领域中,有关巨噬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是当前需要解决且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其致病因素广泛,可由外伤、感染、压迫、缺血、肿瘤和营养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而且,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往往致残。笔者根据临床经验,经反复研究设计周围神经干分离带蒂翻转修复神经缺损术(翻书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对于骨科医务工作者都是一个难题。临床上,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尤其足长段损伤或缺损的方法中,自体神经移植术仍是最可靠的治疗手段,但足供区神经功能损失及可供缝合神经长度及直径有限是不可克服的缺点。硅胶管等各种合成材料和自体骨骼肌、静脉等生物源性材料可引导神经再生,但其结构与神经基底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移植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有运动、感觉和营养的功能,它的损伤可造成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此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至关重要。当神经缺损经充分游离、关节屈曲、神经移位等方法处理仍有缺损时,需采用神经移植的方法来修复神经缺损。其中,腓肠神经就是较常用的神经移植供体。本文就腓肠神经移植的相关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移植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致残性疾病,随着工农业、交通和社会建设的迅猛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出现神经缺损,且绝大多数不能直接缝合.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医学界难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合适的材料来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常导致脊神经、颅神经以及植物神经病变, 其中以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 包括双侧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主要原因之一。施万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中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万细胞作为慢性高糖损伤的靶点细胞, 其功能包括形成髓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对轴突进行能量供应和引导轴突再生等在高糖作用下遭到破坏, 从而抑制受损神经的修复, 加速DPN的进展。因此, 如能有效减轻高糖对施万细胞的损伤, 将会为DPN和DFU的治疗及降低DFU的发病率提供新的途径。该文重点就施万细胞的功能及其与DPN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