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从"译入"行为考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国外英译本,从译介五要素对各译本进行翻译描述、分析、比较,展示该典籍译作的精品化和学术化过程,以期对我国的中医典籍的外译研究和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古籍的经典之作,对中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医文化西传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德国的文树德教授先后出版了三部与《内经》相关的一系列专著,即《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自然、知识和意象》、《黄帝内经素问词典》及《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故详细介述文树德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系列著作,归纳总结其研究方法及翻译思想,并探讨分析其在中医文化西传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促进中医古籍和中医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其英译的重点和难点。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尝试探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统称中医学四大经典,国内同时完成四部典籍英译者是李照国教授,他是中医典籍外译的杰出译者,在中医外译研究方面成绩斐然。30多年来,他翻译中医典籍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参与中医名词术语外译国际标准制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和翻译思想。从中医典籍外译到中医外译研究,再到文化主权保护,这是从实践到研究、再到文化保护的逐层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典籍英译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将中医药典籍鲜活的文化自信传递到世界的使命。李照国先生在翻译《黄帝内经》时,采用"译古如古,文不修饰"的基本原则,将传播中医特色语言和传承中华文化话语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李照国《黄帝内经》英文著译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文化自信在中医药典籍英译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的翻译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医翻译工作者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应树立受众意识,增加译文的接受度,使得中医药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内心,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围绕中医典籍翻译与受众意识之间的关系,阐述受众意识的重要性;并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解读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受众意识对中医对外翻译宣传的重要性,旨在探索中医典籍在西方受众群体中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为中医英译工作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从不同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黄帝内经》权威训诂本及《黄帝内经》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中《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结果:翻译《黄帝内经》经典语句时,应本着等效翻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黄帝内经》的原貌,从而忠实传递《黄帝内经》的医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结论:《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不仅给其他中医经典书籍翻译提供借鉴,而且对典籍翻译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黄帝内经》为例在语用顺应论观照下对中医典籍翻译进行尝试性阐释。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子顺应、修辞顺应以及语境顺应等层面对《黄帝内经》5个译本进行鉴别比较,提炼出中医典籍翻译的顺应性策略,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行为和思维必须顺应翻译过程中不断动态形成的语言结构环境、认知语境和关怀目的与读者的认知心理以便实现中医典籍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传递之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9.
摇摇《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医典籍,其英译研究对于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以及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在为数不多的《内经》译者主体性研究当中,大多数围绕译者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双语能力、翻译策略等主观因素对译文的影响,而忽视对译者开展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时代主题、诗学规范等客观因素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树德(Paul U. Unschuld)教授致力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及中医典籍翻译活动,其《黄帝内经》译著系列分为三部,耗时近二十年,对《黄帝内经》的海外传播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推广意义深远。本文介绍了其译著系列的总体情况;举例分析了其翻译方法,如厚译法、异化法等;并总结了其翻译特色:异化翻译,保留中医特色;译注严谨,术语自成体系;主张求同存异等。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黄帝内经》英译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英译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个《黄帝内经》英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比较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英语的学科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古今对毒与药的认识,解析《黄帝内经》中之"毒",分析古今中医学对"药"与"毒"的认识关系的演变,浅述其应用范围及含义,重点探讨此中"毒"义对临床辨证治疗,指导用药配伍思想的理论价值,指出将药物称为"毒药",其实是《黄帝内经》对后世用药治疗疾病的警醒,在药物配伍使用时产生多种多样的作用时,要更注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中药学"十八反""十九畏"方面应从中药学理论的源头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中不同体质的分类方法及辨体针灸治疗的内容,探讨其体质思想对针灸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期对针灸经典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针灸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黄帝内经》理论,对中医精神病学的定义和范围提出了个人见解。并从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病因病机、诊断命名、治疗方法、预防思想等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精神病学的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传说中的名医——伏羲、医书之祖——岐伯、敦煌遗书——《灸经图》、武威汉代医简惊世出土及晋朝高秀,洞明医术——皇甫谧5方面入手论述作为针灸发源地之一的甘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第一部经典医籍《黄帝内经》是甘肃庆阳人岐伯所作,之后安定朝那(甘肃平凉地区)皇甫谧历时25年写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充分表明了勤劳、智慧的甘肃人民,在历史的发展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为祖国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丰富人类的科学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升降出入”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出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首用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金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发扬于现代医家.经逐步发展,日臻完善,具有较为清晰的理论形成、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典籍及名词术语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由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图式.文化缺省又普遍存在于中医翻译中,给翻译实践及文化传播造成颇多困难.本文详细介绍了文化图式和文化缺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了中医文化缺省的特点.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提出音译加注、意译、归化、释义等翻译策略,指导中医方剂名称、修辞格及五行名词等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8.
基于翻译研究与实践,受到诗歌翻译注重意象再现这一原则的启发,本文主张把该原则移植到中医典籍的英译实践中去,并将此项策略总结为意象等效,且在文中演示:该策略明显有助于改善译文质量,在黄帝内经等医典的英译中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李玉贤主任医师诊治内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将《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收效较好,凝炼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挥,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脾胃病之治疗。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工作越来越重要,典籍名称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其翻译同样需引起注意.本文梳理了包含谦词的中医药典籍名称,基于规范性、对应性、可读性和民族性4个翻译原则,提出翻译策略:翻译含有异质文化概念的典籍名称时,优先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概念;但若源语的文化价值观有违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时,优先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尽量弱化或去除谦词的贬己色彩.本研究以期规范中医药典籍名称的翻译方法,为中医术语翻译中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参考,从而利于中医药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