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樊俐慧  张伟  孙静  朱向东 《中成药》2021,(4):1015-1017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黄芩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黄芩的条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黄芩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含黄芩的方剂23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的8.91%。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黄芩单次用量与药味数、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密切相关(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黄芩是否为主药与黄芩单次用量、黄芩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无相关性(P>0.05)。黄芩与黄连、芍药配伍时作为主药时,单次用量明显高于将其作为非主药。结论《伤寒杂病论》中黄芩剂量规律及配伍应用灵活多变,临床用药时应辨证组方,审证加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量效关系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收载的含麻黄方剂,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研究麻黄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麻黄方剂32首,占全部方剂的12.40%,其中30首可进行剂量转换。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P=0.016)、用水量(P=0.032)、单次服用水量(P=0.000)及服用次数(P=0.030)密切相关,而与剩余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麻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不单独使用,将其作为基础药对使用的有麻黄甘草汤、半夏麻黄丸、麻黄醇酒汤,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等配伍使用。麻黄作为主药与其作为非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量效关系可发现《伤寒杂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发挥主要在于药物配伍。临证应严格遵守麻黄配伍规律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芍药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二元相关性分析芍药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54首含芍药的方剂经筛选,共纳入41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为15.89%。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芍药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有相关性(P0.05),而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芍药是否为主药仅与芍药单次用量关系密切(P=0.011),其他进入模型的相关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为主药的芍药单次用量显著高于芍药为非主药的芍药单次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伤寒杂病论》中作为基础"对药"使用的是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散,并且芍药多与炙甘草、桂枝、当归、茯苓和白术配伍使用。芍药进行配伍应用时,芍药作为主药的芍药单次用量高于其作为非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临床应用芍药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使用剂量可依据辨证其是否作为主药、药味数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刘星  沈璐 《世界中医药》2023,(6):865-870+876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干姜量效特点及其主治证候。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干姜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30方剂分析发现,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干姜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干姜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并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干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与附子配伍时用量为13~28 g,与细辛配伍时用量为4~6 g,与人参配伍时用量为6~16 g,(表6得出为6~16 g)并得出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得剂量为6~35 g。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  相似文献   

5.
目的:辨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和配伍用药逻辑。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半夏的条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半夏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半夏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统计的33首方剂分析发现,半夏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半夏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半夏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尚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半夏与黄芩、厚朴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半夏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且仅在与黄芩、厚朴相伍使用时与剂量有关。遵守半夏的药物配伍规律和量效关系,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发挥其最大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潘丽  张伟 《世界中医药》2022,(18):2655-2658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总结归纳《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厚朴的条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厚朴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符合筛选条件含厚朴方剂共11首,占全书总方剂数的9.73%。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厚朴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P<0.05)结论:厚朴以配伍用药为主,未单独使用,多应用在阳明经证,从量效关系发现,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厚朴对于虚实类疾病通过配伍均可达到治疗效果,从药物作用气机的升降浮沉角度,厚朴在体内作用以降为主。厚朴小剂量使用,配伍麻黄、杏仁、生姜、桂枝等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大剂量配伍半夏、人参、生姜、枳实等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伤寒论》探讨柴胡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柴胡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柴胡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柴胡方剂7首,占全方数目的比例为6.19%。对6首含有柴胡的汤剂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柴胡单次用量与药味数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与用水量、剩余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P=0.524,P=0.091,P=0.091)。柴胡单次用量平均为8.60 g,药味数平均为8.50味,柴胡单次用量是药味数的1.06倍,即柴胡的实际服用剂量为18.42~27.60 g(约等于18~28 g)。结论:从使用分布看柴胡主要用于少阳病,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柴胡在使用的方剂中均为主药,而且剂量及其配伍十分严格,临床上应根据"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的指导原则灵活掌握柴胡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伤寒论》中桂枝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桂枝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桂枝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桂枝方剂40首,占《伤寒论》全部方剂的35.40%。桂枝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密切相关(P=0.000,P=0.004),而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桂枝是否为主药与桂枝单次用量和服用次数关系密切(P=0.008,P=0.043)。桂枝与炙甘草配伍,与桂枝为非主药时比较,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明显偏高(P=0.046)、药味数明显偏低(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桂枝与芍药或麻黄配伍,与桂枝为非主药时比较,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和药味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为主药时未发现其与茯苓或柴胡配伍使用。结论从量效关系可发现《伤寒论》桂枝的使用及配伍严格而又灵活多变,剂量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甘草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甘草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甘草方剂70首,其中2首(2.86%)含生甘草、68首(97.14%)含炙甘草。甘草的单次服用剂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次数均密切相关(P0.01)。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甘草是否为主药与药味数关系密切(P=0.029)。含炙甘草方剂中炙甘草为非主药48首(73.85%),其单次服用剂量、药味数与炙甘草作为主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炙甘草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其用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为主药时未发现与生姜、大枣、人参配伍。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伤寒论》中甘草剂量及其配伍灵活多变、功效广泛,剂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的方剂,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究当归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当归方剂17首,其中10首可进行剂量换算.六经分布显示,其中阳经方为2首...  相似文献   

11.
肖楠 《西部中医药》2007,20(10):1-3
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在治疗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多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药,分析演化而来,并加以完善.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头痛的条文入手,从六经头痛和杂病头痛2个方面加以整理、归纳、总结,探讨头痛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2.
“升降出入”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出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首用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金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发扬于现代医家.经逐步发展,日臻完善,具有较为清晰的理论形成、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几组《伤寒论》经方药效精微的定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书,后人推崇为方书之祖。书中收集的许多有效的方剂,不仅因疗效卓著被后人尊为经方,而且因为对药物用量的把握之精确而倍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历代许多医家都高度评价其把握方剂药物用量的超凡能力。文章利用已建立的中医方剂量化分析方法,重点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系列经方来进行定量计算,以求揭示其药物用量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桂枝汤等10个代表方均为一方多治的典型应用。论中所述诸证病因不同、症状不同,其病机则一。这为后世立法处方开了先河。后学者应以仲景之法为我法,见病知源,活学活用,使其立法,辨证、处方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钱超尘 《西部中医药》2012,25(11):46-50
通检《辅行诀》全卷方剂数凡五十六首,其中共引用《伤寒杂病论》方二十二首。所引诸方,药味略有加减,为六朝医家运用仲景方剂正常现象,今世犹然。谨对二十二首方剂加以列举,并对《伤寒杂病论》以《汤液经法》为勤求博采之书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饮片处方的规范性与用药可合理性,以提高临床中药饮片的规范、合理使性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各科室开出的中药饮片处方1 980张(165张/月),选择我院的资深中医药师数名,成立复核小组,对所有处方进行研究分析,统计处方的不规范、不合理情况,包括诊断、使用、书写的不规范,药物数量、剂量的不合理性等。结果:纳入的1 980例处方中,合格1 620例,规范率81.82%;不合格360例,不规范率18.18%。诊断、书写、用法的不规范率分别为6.72%、48.13%、5.86%;书写不规范的处方中主要以脚注和字迹不规范问题最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22.22%、20.25%。详细数据见表2。纳入的1 980例处方中,处方合理为1 315例,合理率66.41%,不合理675例,不合理率34.09%。处方中饮片数量、单味药材剂量不合理率分别为26.67%、28.48%。处方中大毒、有毒、小毒药材的使用率分别为0.00%、4.04%、20.56,共487例(24.60%);其中有4.95%的有毒和小毒药材使用过量,有毒和小毒药材剂量合理率95.06%。详细数据见表3。结论:我院中药材饮片处方的规范率良好,毒性饮片用药合理性较佳,但常规药材用药合理性欠缺,饮片数量、剂量偏大,且存在一定的书写不规范问题,需要加强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和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咽舒复方不同配伍水提液对3种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咽舒复方不同配伍水提液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比较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山豆根、黄芩相互配伍有效成分含量远大于相应单味药。组方越大,黄芩苷溶出越少,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受组方影响不大。结论:复方配伍对有效成分含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中医药治疗心悸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悸及深度研发提供参考,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搜集CNKI中关于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悸所载处方,完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录入,建立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该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所录药物使用频次及其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布进行分析,明确核心用药及其应用特点,分析其处方规则及用药经验。整理出治疗心悸的545首方剂,涉及247味中药,通过分析,发现心悸处方中药物多为温热药性,心、脾二经所占药物比重较大,说明治疗以养心、健脾为主;发现用药频次居前的11味中药与常用药对用药模式中的高频药物完全一致,故认为这11味药即为核心用药;发现处方中核心用药组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并演化出9首治疗心悸的新处方。客观呈现了心悸的处方用药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元、明、清五代共74部医籍涉及有关生肌散的方剂。其中60部出现正名生肌散88首,14部出现异名生肌散14首。88首复方中共涉及中药93种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为550次,其中频率大于30%的核心中药分别为轻粉、乳香、没药、龙骨、血竭、孩儿茶、升丹、赤石脂、冰片、海螵蛸10种,并且大多数生肌散均由此核心药加减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经方以甘草为名的原因与其用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甘草在方中分别起主要作用和辅助作用的用量区间。[方法]鉴于甘草在伤寒经方中出现最多,笔者对《伤寒论》经方中的甘草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甘草起主要作用时的用量区间为6~12g,而甘草起辅助作用时的用量区间为3~10g。[结论]在《伤寒论》中,甘草作方名药时,多在这个方中起主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用量宜大,而甘草不做方名药时,多起辅助作用,用量宜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