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敦煌汉简》中记载的病历记录、医生、医疗机构、出诊巡回、药物供给、日作记录、死亡登记等方面入手探讨西汉时期敦煌边塞屯戍队伍中执行的一整套医药医务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继贵刊《流沙坠简中敦煌医方简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1):48,1986〕(以下简称流沙方)发表后,又读《两张汉简医方的启示》〔上海中医药杂志,(4),35,1988〕,对敦煌汉简医方各有所见。笔者在敦煌马圈湾汉代遗址近年出土汉简中又得数方(以下简称敦煌  相似文献   

3.
《敦煌汉简》与《居延汉简》中记载的病书、病历、举书、病卒簿籍、吏病书卷、医生、医疗机构、巡病出诊、药物供给、免费医疗、日作簿、死亡登记等,反映了两汉时期西北敦煌、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执行的一整套医务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谢宗万 《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63-866
关于汉简《万物》中所载药物基原的思考@谢宗万$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相似文献   

5.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6.
赵丹  许峰 《中医药文化》2023,(6):588-596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文献和临床价值。参照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修订版)》释文,在既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导引疗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对《引书》19处字词释义及句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万物》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吉堆第二代汝阴侯夏候灶墓出土的汉简之一。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公元前165)年,故《万物》的竹简抄本年代在西汉初年。据考证,《万物》的撰写时代可能是战国初期或春秋时代。后人据竹简当中有“……,不可闻也:万物之本,不可不察也;阴阳之化,不可不知也”的简文而定名为《万物》。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简》记载的外治法有其独特之处,笔者对其特点作了整理和探讨,这对于认识汉代外治水平.了解甘肃河西一带医疗情况有一定意义。为了论述方便,参照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简》简牍编码序号解述。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70年代于我国西北敦煌、居延地区出土了数万枚汉代简牍,这些简牍是西汉至东汉时期戍边队伍的文书档案,它们全部出自于汉代人之手,具有准确的时代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记载伤寒类疾病及治疗方药的医药简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伤寒类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试透过这些简牍内容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欣读《流沙坠简中煌敦医方简初探》(以下简称流沙方)和《两张汉简医方的启示》(以下简称居延方)后,收益颇大。两文对敦煌汉简医方各有所见,引起了笔者对煌敦医学资料的极大兴趣。在对敦煌出土古院药  相似文献   

11.
在对成都老官山汉简书法分析单字笔划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从整支和多支医简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围绕其篆隶关系及与阜阳汉简、银雀山汉简的书法进行比较讨论。认为其篆书风格较马王堆汉墓简帛和张家山汉墓竹简等明显减弱,其隶书传承了秦简的风格特点,与银雀山汉简书法较为接近,但较其年代略晚。首次提出其出现不少楷书的早期形体和笔划特征,表现为朴拙厚重、端庄舒朗、扁纵并存,兼有少许篆楷笔意的隶书;其抄写时间当在与其墓葬时间相近的景帝或武帝初期,属于隶书迈向成熟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2.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对研究早期房中书和房中术意义重大,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这批文献与后世文献的共同点,较少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极少出现女性对话者、强调房事对于夫妻双方的益处、将房事和谐与家庭伦理和政治相联系,表现出了一些儒家思想的因素;后世文献中保留的房中书受道教影响很大,视房中术为成仙之道,将早期房中书中的一些内容发挥到了荒诞不经的地步。通过比较研究,指出早期房中术与后世房中术的不同及其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窦迎春 《中医药学刊》2010,(8):1729-1731
清代的《伤寒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对其理、法、方、药的阐发,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对《伤寒论》证候、治法、方药的补充较前代更加丰富,临床各科的系统化、完善化,使《伤寒论》方剂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温病学家对《伤寒论》方剂的化裁应用,充分证明了《伤寒论》确为百病立法,而方亦为百病制。  相似文献   

14.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年解《诗经》四家之中韩婴一派的著作,保留了汉初的大量语言材料。其中第三卷"人主之疾"一章,以"痿、蹶、逆、胀、满、支、膈、肓、烦、喘、痺、风"这十二种疾病来比喻君王治国的十二种过失。以医药喻政事得失,古已有之,但以不同疾病分喻不同的治国理政失当之处,却比较少见,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语言材料,亦可反观当时人们对这十二种疾病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研究,试析、补正《韩诗外传》"人主之疾"中的"十二疾",既可校订《韩诗外传》"十二疾"的文字,又可考释这十二种病名在当时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韩雨欣  杨必安 《河南中医》2022,42(1):109-114
古典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及两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研究后世针灸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针灸中蕴含三大理论体系,包括五行体系、卫气体系和阴阳体系.五行体系以五脏病为核心,脉色合参,或从经验效穴,或从经脉取穴为治;卫气体系以卫气循行、输布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生育就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存在着大量涉及生育的医方文献,其内容包括了对生育相关疾病的认识与描述,治疗所用的方药与剂型,以及服用方法与所起到的功效等众多方面。现通过对简帛医书中所涉及的生育医方进行文献梳理,总结早期医家对生育疾病的分类与认识,分析简帛医书中生育医方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当代价值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