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DSA监控下,超声引导加塞丁格穿刺置管(简称一站式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PICC置管患者,按照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加塞丁格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一站式PICC置管。两组患者置管成功后均拍摄X线片,确定导管头端的位置。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定位精准,观察组最佳位置例数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DSA监控下,超声引导加塞丁格穿刺置管,可保证PICC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外周静脉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在普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CC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CVC患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低。结论:PICC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V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传统PICC置管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PICC置管和传统PICC置管,观察两组的局部血肿、导管感染、穿刺时间、1次到位数的发生率和反复穿刺组、1次到位组的血肿、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局部血肿、导管感染数、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1次到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次到位组的血肿、感染数明显低于反复穿刺组。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较传统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实体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0例接受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化疗患者,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实施PICC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行常规PICC护理,以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留置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依从性为指标来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留置成功率、患者依从性、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实体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基于人文关怀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危重症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相应治疗的危重新生儿70例为观察组,采用基于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的PICC流程护理,采用回顾性研究进行立意取样选取之前同等条件的70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置管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每天平均哭闹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每天平均哭闹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PICC流程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患儿每天平均哭闹时间,减少患儿痛苦的同时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陈敏桢  潘辰  杨琳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6):102-104,106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MST)置入中线导管在艾滋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4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7例。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MST技术置入中线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置入中线导管。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情况(置管耗时、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及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及置管满意度。结果: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耗时以及平均留置时间及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满意度指数观察组为82. 22%,对照组为70. 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满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B超引导MST技术下置入中线导管耗时短,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减少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管道留置时间,同时也能改进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个体化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技术。方法对67例患者行鼻空肠营养管植入术,治疗中合理应用各种导丝、导管及辅助器材,将营养管头端置于Treitz韧带远端20cm左右,观察术中反应、置管操作时间、术后与喂养相关不良反应。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置管时间为5~32min,平均12min。较其他置管方法术中反应轻,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无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DSA引导下个体化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一套简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置管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在ICU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45例ICU患者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结果43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2例2次穿刺成功,2例发生导管移位,2例局部红肿,1例导管堵塞经溶栓后再通,在院拔管导管顶端送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置管时间18~175 d。结论PICC操作快捷,低创伤性、低感染率,留置时间长,能满足各类输液,满足ICU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15-218
目的:观察按揉神门穴对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管过程中引起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穴位按揉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穴位按揉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穴位按揉。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前血压和心率、焦虑评分,并对PICC置管过程进行疼痛评分。结果:穴位按揉组置管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揉可减轻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所致疼痛,并能有效减轻PICC置管患者术前焦虑,稳定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总结231例患者置管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25例置管成功,其中一次置管成功217例、复位成功6例、穿刺困难2例(请麻醉科行颈内静脉置管),导管送入困难6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7~290 d,平均112.40 d;发生静脉炎14例,导管堵塞17例,穿刺点出血8例,单纯性肢体肿胀2例,导管滑出1例。结论熟练掌握PICC穿刺和维护技能,实施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体位及中医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治疗妇科肿瘤患者护理满意率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改良体位联合中医护理。观察2组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和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位及中医护理干预可降低PICC置管治疗妇科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螺旋型鼻肠管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痛苦。方法:将需肠内营养支持的危重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34例采用普通硅胶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能全力或百普力,用鼻饲泵匀速持续输注。观察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使用螺旋型鼻肠管能减少患者的不良刺激及更换胃管的痛苦,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联合康复灵胶囊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CIN合并H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LEEP术治疗,观察组在LEEP术的基础上联合康复灵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宫颈创面愈合时间、CIN治愈率及HPV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出血量及阴道排液量小于对照组,阴道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及宫颈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CIN治愈率分别为90.00%、96.6%,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1.7%和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HPV转阴率分别为63.33%、81.67%,对照组的HPV转阴率分别为33.33%、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术联合康复灵胶囊治疗可显著改善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提高CIN治愈率和HPV转阴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选择对x线辅助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选的96例行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选择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置管。观察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留置时间。结果:三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479,P=0.039);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183,P=0.028);留置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811,p=0.033)。结论:PICC应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其次选择右侧肘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放疗治疗脊椎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治疗的脊椎转移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Co60-γ射线远距离外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结果:对照组疼痛缓解率86.67%,观察组疼痛缓解率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放疗治疗脊椎转移癌止痛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中药熏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2组桡神经恢复和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桡神经恢复的优良率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为5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的优良率观察组为80.00%,对照组为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采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联合自拟中药熏洗方案进行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和桡神经恢复,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热敷透骨草组方辨治妇科肿瘤术后急性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5例妇科肿瘤术后急性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透明质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透骨草组方热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d.结果 急性粘连程度上,对照组轻度、重度发生率分别为31.71%、21.85%;观察组分别为52.27%、4.55%.在致密程度上,对照组致密率为33.9%,不致密率为66.1%;观察组致密率为34.09%,不致密率为65.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痛恢复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46%(P<0.05).结论 透骨草组方热敷辅助治疗妇科肿瘤术后急性粘连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积雪草苷治疗瘢痕疙瘩后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78例瘢痕疙瘩后皮肤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90锶敷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积雪草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用药时间、皮肤愈合时间及照射总剂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有效率为89.7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用药时间、皮肤愈合时间、照射总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雪草苷治疗瘢痕疙瘩后皮肤损伤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