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所有患者行CT、MRI扫描并记录影像数据,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以旁中央型突出为主;湿热痰滞型以中央型突出为主;肝肾亏虚型以中央型突出为主。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的狭窄,而且常出现曲度变直现象;湿热痰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骨质增生样变和生理曲度的变化;风寒湿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管狭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较为复杂,腰椎的曲度变化、腰椎管的狭窄及骨质增生都多见。结论: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在颈椎病中医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月—2018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07例,均为颈椎病患者,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诊断,观察组采取16层螺旋CT诊断,比较2组诊断情况。结果对照组在诊断骨性椎管狭窄、颈椎曲度异常、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的准确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07例颈椎病患者按照症状学分为落枕型20例、痹症型23例、痿证型25例、眩晕型22例、五官型17例。辨证分型其中风寒湿型26例、气滞血瘀型40例、气血虚亏型6例、痰湿阻络型25例、肝肾不足10型。26例风寒湿型患者CT表现:颈椎出现生理曲度反张或变直明显,钩突骨质增生。40例气滞血瘀型患者CT表现:明显的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因椎间盘病变导致椎间孔狭窄进而影响到神经根,患者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凸明显,部分合并钩锥关节间隙狭窄。6例气血亏虚型患者CT表现:颈椎前曲变浅直或反张,出现有椎体滑脱情况、椎小关节对应不良以及关节间隙出现真空。25例痰湿阻络型患者CT表现:明显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骨性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形。10例肝肾不足型患者CT表现:明显的横突孔狭窄,椎动脉扭曲变细以及椎动脉钙化形成斑块。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可实现良好诊断,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有价值参考,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多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和颈椎曲度变直等.根据压迫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现代医学又将其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等多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病CT、MRI影像学表现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分型与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颈背疼痛,四肢麻痛、耳鸣等症状。风寒湿型以颈部生理曲度改变、韧带钙化、关节增生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为主;痰湿阻络型以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弯曲移位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受压扭曲为主;气血亏虚型以椎体排列不稳为主。结论:CT、MRI对颈椎病中医分型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中医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年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的表现,讨论与老年性颈椎病的区别。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至2011年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5岁以下患者67例,回顾性分析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异常表现,并与老年性颈椎病影像学征象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颈椎失稳、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等非骨软骨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结论:青年型颈椎病多以非骨软骨性改变为主,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体失稳、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为重要特征;与骨软骨性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为主的老年性颈椎病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和影像征象的效果,并对二者进行科学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患者进行MRI和CT扫描,并记录其影像征象,对患者的检查结果予以科学地分析。结果在进行颈椎病的治疗中,中医辨证分型和影像的表现具有关联性,可以从颈椎的骨性椎管狭窄和骨质增生、横突孔与椎间孔的窄化等方面进行观察,能够证明五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像学的改变同西医颈椎病病理的改变相同。结论在颈椎病中,中医辨证分型同影像的检查结果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范畴。西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椎小关节不稳定等,使椎动脉弯曲或受压而致血管狭窄[1],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视力障碍、猝倒等症状。笔者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为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竹山县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照就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椎体不稳,生理曲度变直,软组织劳损等导致椎动脉扭曲、受压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严重时头疼、眩晕、呕吐、视物不清、耳鸣和血压升高等表现,是颈椎病病情最复杂,发病率最高的一型。治疗难度大,药物效果差,按摩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椎体不稳,生理曲度变直,软组织劳损等导致椎动脉扭曲、受压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严重时头疼、眩晕、呕吐、视物不清、耳鸣和血压升高等表现,是颈椎病病情最复杂,发病率最高的一型.治疗难度大,药物效果差,按摩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0.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源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缺血性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是由于颈部因各种急慢性损伤或颈椎退变导致颈椎稳定失调而产生的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错缝、错位。生理曲度改变,颈椎侧弯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椎动脉受到压迫、挤压、扭曲,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使该动脉供血区发生的一系列综合病理症候群。  相似文献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60%~70%)。临床上开始多表现为颈肩痛,伴有上肢部的麻木及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出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迹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本文就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窦花园 《西部中医药》2012,25(5):101-10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中医护理手段。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6例。2组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骶管滴注、电干扰、针灸、牵引、中药热疗、推拿、按摩,并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按气滞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虚型给予辨证护理。结果:护理总满意率观察组为89.29%,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磁共振成像(MRI)参数的对应关系,提高LID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方法:分别对190例LIDP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MRI检查,简单对应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MRI诊断为无椎间盘退变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和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与轻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与重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χ2=88.053,P=0.000。(2)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外侧型突出的点集合,风寒湿滞的点集合最靠近偏旁型突出的点集合,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中央型突出的点集合,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未显示出与突出部位类型的明显对应关系,χ2=17.056,P=0.009。(3)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投影最接近脱出型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湿热痰证点集合与突出型点集合的投影位置接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膨凸型的点集合,χ2=15.954,P=0.014。结论:LIDP中医证候分型与MRI影像学参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MRI显示的椎间盘无退变、外侧型脱出多倾向于气滞血瘀证,椎间盘轻度退变、偏旁型突出多见风寒湿滞证或湿热痰滞证,椎间盘重度退变、中央型膨凸者偏重肝肾亏虚证,MRI显示的影像参数可作为LIDP中医辨证施治的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和适宜治疗证型方法。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型——湿寒型、气血瘀滞型、气虚肾亏型、复杂型。均采用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疗法,观察并比较不同证型在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寒湿型、气血瘀滞型、复杂型均优于气虚肾亏型。结论: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中医分型疗效有一定差别,说明本疗法的疗效机理主要为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对气虚肾亏型患者应考虑加用其他补肾益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综合疗法对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治疗,因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病变压迫咽后壁或食管,引起吞咽不适。临床较为常见,但常误认为咽炎或食管癌。  相似文献   

16.
颈椎椎间孔狭窄是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对颈椎椎间孔解剖特点与形成狭窄原因,颈椎问孔狭窄引起神经根颈椎病的诊断,针刀治疗颈椎间孔狭窄引起神经根颈椎病思路与方法,以及治疗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60例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调气活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术(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判断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采用物理因子、药物、牵引、推拿、医疗体操等疗法治疗30d.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腰椎MRI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为82.5%,治疗前、后的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厚度、突出的程度、椎管前后径与横径、侧隐窝宽度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不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态改变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整理219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性别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EAP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19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证型分布、性别和CEAP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EAP分级C4级患者最多,C3级次之;其中C2~C3级女性多于男性,C4~C6级的男性多于女性;证型以气滞血瘀型为最多,劳倦伤气型次之。劳倦伤气和湿热下注证型中女性多于男性,气滞血瘀和气血两虚证则男性居多。劳倦伤气证多见于C2~C3,气滞血瘀证多见于C4,而气血两虚证只见于C6。结论:劳倦伤气证和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疾病早期女性多见,中晚期则男女差异不大;CEAP分级中C分级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劳倦伤气证多见于C2~C3,气滞血瘀证多见于C4,而气血两虚证只见于C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