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非校不可读”,医书人命攸关而尤甚。《素问》一向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故而致力者众。虽经历代几番校释,言称“舛文疑义,于是详明”,然而“校书如扫落叶”,其中错简的字、衍文脱句甚伙。最近重温《素问》,微有所得,令择录几则,以就正同道。  相似文献   

2.
“荣弱卫强”一词,语出五版《伤寒论讲义》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放使汗出”。此“荣弱卫强”之“强”字应读僵音为是。强字,古与僵假借。《伤寒论广项背强对五”等句之强读但,即源于二字可通借。《素问·玉机真脏论》“名日重强”之“强”读僵,说明响经》时代二字就通假使用。《中华大字典》载:“强(冲ng),气血不顺口强。”又回“但为不柔和貌”。但字义项虽多,而中医学上用僵字.主要用其上述二义,描述机体或某部因病出现功能失常、低下、不足、衰弱,或失去形随意使的功能。“荣弱卫强”一词.是仲景通过…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殸禾)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中“(殸禾)饪之邪”的“(殸禾)”字,一些工具书及许多注本大都误释,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殸禾)(xin心)饪之邪:意即过食馨香食物酿成宿食而致病。《康熙字典·补遗》:“读与馨同”。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全匮要略讲义》:“(殸禾),读如馨。”可见,“(殸禾)”大都释为同“馨”,即“馨香”之义。此乃大误。“(殸禾)”在我国字书中,始见于清代吴任臣《字汇补·禾部》,云: “(殸禾),读与馨同。”其后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字词典都沿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水气》篇“现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历来断句为‘’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对其注释,众说纷坛,主要有四:一者进而不提“蚕”字,释为“病人眼胞微肿,如刚睡起的状态”{‘];二者认为“蚕”字是衍文,应当删去,““如蚕新卧起状’一句,(脉经》无‘蚕’字,‘蚕’是衍文”[‘I,‘审些版本无蚕字,宜删”【4];三者注为“目裹上微拥如蚕状,或象睡眠后刚起床之状则’];四者释为“病人的眼胞上微微拱起,好象蚕虫新卧(三次脱皮叫卧)复起的形状(弯腰拱起如乙字,光亮有水色)”(’]…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句中“”字生僻,需进一步解读。“”音jiǎo。《广韵·巧韵》:“,腹中急痛。俗作。”可知“”之正体。《说文》:“,腹中急也。从疒,丩声。”凡从“丩”旁的字多有纠缠义。《说文·丩部》“丩(jiū),相纠繚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本义就是为相互纠结。如“纠”,(纠缠)、“收”(收捕)等字都是从“丩”声,也从“丩”义。由此可知“”就是腹中收引绞痛,也即人们常说的绞肠痧。因此徐锴《说文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王筠《说文句读》也说“…  相似文献   

6.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尝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原文“勿复针”后还有“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一句,张志聪认为此句置此则将前后连属内容悬隔,疑为衍文,今从,故省去)之载述,该段经文常作为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7.
谈哕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生 《中医杂志》1989,30(4):11-14
一、寻源哕,《说文》“气啎也”。又“牾,逆也”,此解亦见于《说文》。故《玉篇》:“哕,逆气也”。《唐韵》:“哕,于月切,音黦”,故吾鄂医者多哕音如“月”。惟《集韵》黦又“音郁”,与《诗·庭燎》“鸾声哕哕”之读为翙、《玉篇》所谓“见外切,鸟语也”者不同。是哕有郁音,并有郁义。  相似文献   

8.
《金避·妊娠病》篇曰:“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其胎愈胀”一句,尤在泾《金匮心典》说:“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后来许多注本皆从此说,但避“愈”字而不释。现代有注本认为是“胎位不断膨胀”,“自觉胎愈胀大”等。唯何任教授独具见解,认为是“胎气”胀(见《金匮要略新解》1981年第一版)。笔者赞同“胎气”之说,并认为“愈”是“郁”的借字,试述管见如下: 《尔雅》:“郁,气也。”郝懿行《义疏》说:“郁本香草,以为郁鬯,其气芬芳,敝以气言之。《一切经音义》二引李巡曰:‘郁,盛气也’,……《韩诗》云:‘郁隆炯  相似文献   

9.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10.
一《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按:此文“木敷者其叶发”之句,张志聪注谓:“如木气敷散,其叶蚤发生”,乃随文为释,其义为误;而王冰、马莳、张介宾、高士宗等注虽合此文之义,然于此文“敷”、“发”两个关键性之字,或释而无当,或混而不释,亦属未妥;惟张琦注谓“敷当作陈,发当作落”,主张改“敷”为“陈”而改“发”为“落”,这是本于杨上善《太素》之文,然而此“敷”、“发”二字均未误,改文则又不必矣。考《太素·知鍼石》载此文作“木陈  相似文献   

11.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中“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二句,与《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意思相反,故历代医家存疑。如《医宗金鉴》说:“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必是传写之讹”。现代许多医注家赞同《金鉴》说法,认为是“阴  相似文献   

13.
《说文》无“髎”字,穴部有“窌”字(音匹貌切,读如砲;段注订正为力救、力到二切,读如溜、闹),解释“窖也”;“窖”字(音古孝切,读如教),解释“地藏也”。即俗所称地窖。二字古书中通用。《吕览》:“穿窦窌”,《礼·月令》、《淮南·时则》作“穿窦窖”。《灵  相似文献   

14.
《内经》“精”字十三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之“精”字,有多种含义,笔者试举十三例,仅供医界参考。1.病《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中之“精”字有过甚之义,可作“病”讲,“并”作“甚”解。意即病气甚于心则喜,甚于肺则悲,甚于肝则忧。《脉要精微论》:“有余为精。”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释义》注:“精谓邪甚。”《神农本草经》龙骨条:“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徐长卿条: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讲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中“脚肿如脱”则释为“形容双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金匮要略讲义》·李克瑞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讲义》)。笔者认为对“脚”字的释义欠妥,理由如下: 1、《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年,当属上古著作,而上古的“脚”字与现代汉语中的“脚”字,其义并不相同。《说文解字》谓:“脚,‘胫也’”,即踝上膝下,俗称小  相似文献   

16.
“气因于中”语出《素问·厥论》篇。原文是:“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文中的气因于中,《太素》作“气居于中”。其注云:“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高士宗注为:“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张景岳也云:“……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滋下,皆因气因于中也。”唯有马莳另辟蹊径,注为:“肾气既困于中。”其文义虽近,然理却欠明。笔者经过反复阅读经文,再三琢磨,觉得无论气因于中还是气居于中,都不合上下文义且使人费解。疑气因于中为气困于中之误,若作气困于中则文通义畅较为贴切。从字义来分析,困字比因字更接近上下经文文义。查《说文》、《中华大字典》、《辞源》、《广雅释言》等辞书,“因”字多作原因、由来、沿袭等解释;而“困”字则多用来形容人之劳乏、环境之穷蹙、困窘、被困不通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   

18.
1 富“气血”,重在“气”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了11条“脉”。“脉”本字为“爬”,据《说文解字》,“爬”,血理分行体者,显指血管。当时,人们对“气”也开始有所认识,并用其解释某些医学问题。如《脉法》中,加补记的原及共三个“气”字,第一个“气”字用于“气也者”句中,系对“气”的变动作一概括性的说明。第二、第三个“气”字用于“(气)上而不下”、“气出郗与肘”句中,方对“气”作具体化的描述,参考马继兴的注释,认为此“气”原指“厥  相似文献   

19.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380条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成都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1964。下引条文序码悉依此)此言哕与腹满并见,须察其大、小便通利与否。其兼小便不利者,本文不予讨论;若见大便不利者,多由阳明燥热内结,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致胃气不降反而上冲所致。治当泄热通腑,降气止呕,日人丹波氏所谓:“后部不利,宜三承气汤”(《金匮述义》),可供哕而腹满,后部不利属实证者参考。笔音认为,哕而腹满,后部不利音,非尽为实证,尚有邪实正虚、证候错杂者,如114条之“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