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0岁,因左颈部肿块于1985年5月7日入院。自诉入院前5天突然发现左颈部有一雀蛋大的肿块,不痛,无畏寒,有低热,无吞咽困难,无盗汗。因肿块逐渐长大,要求外科治疗。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体查:一般情况好,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发育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颈胸锁乳突肌深部可触及3cm~4cm大小的肿块,边界清楚,可活动,无压痛,质中等。未触及全身表浅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肝、脾不肿大。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3.84×10~(12)/L,白细胞1.065×10~9/L,中性60%,淋巴30%,酸性10%。尿:酸性,蛋白(-)。 相似文献
2.
3.
6.
患者,女性,19岁。于1994年2月发现左颈部有一蚕豆大小的肿物,且逐渐增大、增多,伴有低热。曾经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左颈部淋巴结两次活检提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给予抗炎、激素治疗,但左颈部肿物仍继续增大、增多。1995年2月又发现左侧腋窝部有一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合并骨髓纤维化(MF)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42岁男性B-LBL合并MF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入院初期经化验及检查证实为MF,后经全身PET-CT检查及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确诊为B-LBL合并MF。给予多疗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病情控制不佳,导致死亡。结论 B-LBL合并MF极为少见,PET-CT检查极为重要,预后差,目前多采用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治疗,缓解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68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半年、胸闷加重半月,于2011年8月22日收住院。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药物口服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于2012年8月初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加重,稍事活动就觉心慌、胸闷,并伴尿频、尿急及腹胀不适。入院时查体: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颈部、腋下、两侧腹股沟处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4.0cm×3.0cm,质硬,边缘尚清,活动欠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 相似文献
9.
11.
患者男 ,67岁。因右背部不适 2个月 ,发现肿块 4d ,于2 0 0 3年 3月 15日住院治疗。查体 :无发热 ,血压 160 / 85mmHg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背部可扪及一约 10cm× 10cm× 5cm大小肿物 ,质硬 ,表面光滑 ,固定 ,无触痛。PET/CT显示 ,右背部肩胛骨与棘突之间可见一软组织肿块 ,并向下、外延伸 ,向右胸腔内侵犯致胸膜肥厚 ,呈多处斑块状显著高代谢改变 ,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双肺及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 :恶性肿瘤细胞 (横纹肌肉瘤可能性大 )。因手术切除困难 ,遂行适形放疗 ,DT54Gy ,共 2 7次。放疗后复查CT显示 ,右后胸… 相似文献
12.
13.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上以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自身免疫现象、溶血性贫血和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为特征性表现。AITL有明确的病理学特点,其免疫标志CD10、CXCLB有助于诊断。肿瘤细胞是成熟αβCD4+CD8-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辅助性T细胞。传统化疗效果较差,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78岁。因左腰部胀痛伴消瘦 1个月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 ,未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脾未触及。左上腹可触及 7cm× 6cm包块 ,质中 ,轻触痛。血常规、肝肾功能及骨髓象均无异常 ,胸片未见异常。B超提示左肾外形增大不规则 ,肾内结构紊乱 ,左肾实质内见一约 6 .0cm× 5 .8cm的低回声区 ,边界不清 ,外形不规则。CT提示左肾中上极8cm× 6cm不规则略低密度影 ,平扫CT值 4 2HU ,增强后CT值 5 4 .9HU ;肾实质破坏 ,明显强化 ;肝、脾、胰未见异常 ;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IVU提示左肾不显影。临床诊断为左肾占位 ,恶性可能性大。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分析1997年2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14例AITL。结果14例就诊的AITL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3例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理组织学呈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T细胞性。14例均用ProMACE-CytaBOM方案化疗,CR3例,PR5例,总有效率57%。2年生存率为60%,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3例缓解的患者已无瘤生存超过5年。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为提高AILT诊治水平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0例AIL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20例AILT患者中位年龄55.9岁,均有淋巴结肿大,11例有B组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T细胞抗原CD3、CD45RO,治疗均采用以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其他治疗包括DICE、ESHAP、Hyper-CVAD方案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5~69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0.2个月(5~69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 %、33 %、11 %,8例处于持续缓解状态,占全组的40 %,分别生存63、47、27、24、24、12、5、1个月。结论 AILT患者年龄偏大,化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虽然早期化疗可使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但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国际预后指数(IPI)对长期生存的影响非常重要,临床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提高AIL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3、CD-45、CD-30、ALK(-)、EBV(+)、CD138灶(+)、Ki-67 90 %(+)、EMA灶(+)、CD68组织细胞(+)、CDRB灶(+)、CD45RO个别(+)、CD-79a、CD-56、IgM、IgG、IgA、HMB45、bcl-2、CD5、cyclinD1、CD43、CD10、Desmin、MPO、CD15、MYOD1、CK均为(-)。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型分化。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多样,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较少见,掌握其形态学特征,熟悉各类型的免疫表型的异同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病种 ,临床上比较少见 ,报告 1例。1 病例报告患者男 ,6 8岁。因发现腋窝、腹股沟肿块 2个月余、发热 1个月 ,于 1998年 7月 9日收入院。入院前 2个月偶然发现两侧腋窝及腹股沟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 ,呈进行性增大 ,无红肿及疼痛。 1个月前两侧颈部出现同样性质的肿块 ,伴发热、体温在 37℃~ 39℃之间波动 ,全身搔痒并出现皮疹 ,抗生素治疗无效 ,疑“恶性淋巴瘤”收入院。查体 :T 39℃ ,老年男性 ,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的斑丘疹 ,以前胸及背部为著 ,呈片状分布。两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见多枚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并发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例AITL并发EBV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为混合淋巴瘤(CL)患者,以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右侧腋窝肿物活组织检查示AITL并发EBV阳性DLBCL,予以8个周期化疗后达不确定的完全缓解;后续应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仍生存中。例2为不一致性淋巴瘤(DL)患者,以皮下结节起病,后出现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皮下结节病理检查诊断为DLBCL,右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AITL;接受7个周期化疗,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AITL合并EBV阳性DLBCL罕见,临床症状主要以AITL的表现为主,存在T细胞及B细胞免疫表型特征,预后差,治疗方案主要依据预后较差的淋巴瘤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例有完整治疗及随访记录的AIT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患者初治时均接受标准的CHOP样方案治疗,4例曾进行放疗,1例接受了巩固性的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6例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进行了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1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2.6:1.Ⅲ~Ⅳ期和有B症状者占72.2%,贫血者占47.1%,69.2%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60.0%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初治完全缓解(CR)8例,疾病进展(PD)10例,CR率为44.4%.2例多程化疗后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1例获得部分缓解(PR),1例CR,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6+个月.2年总生存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2%和44.4%.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发病年龄和原发耐药情况与生存期有关,发病年龄≥30岁、Ann Arbor分期晚、有B症状和脾肿大与无病生存期缩短有关.4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重症肺炎,其中2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的流式细胞检测的患者中,5例CD3+ CD4+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比例降低,而CD3+ CD8+ T细胞比例升高.结论 AITL患者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的下降,一线应用CHOP样方案治疗的疗效欠佳,沙利度胺用于AITL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年龄<30岁和初治敏感的AITL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