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苯等化学致癌物慢性暴露致癌风险的定量评价,为我国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以及职业肿瘤等严重职业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行职业危害防控。方法选取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新建50万t/年苯乙烯装置作为研究对象,以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段法的步骤,即风险辨识、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等,以苯致癌风险概率作为评价目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应用ERDEM软件对内暴露剂量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多阶模型分析暴露剂量与致癌反应之间定量关系;针对暴露与风险的不确定性,采用Crystal ball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分析概率分布规律。结果该装置工人苯暴露的致癌风险明显超过了美国EPA制定的人体致癌风险值1×10-6,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降低风险。结论利用ERDEM暴露分析软件及crystal ball蒙特卡洛模拟软件对内暴露剂量及风险概率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得到致癌风险值的概率分布及其统计分布特征,从而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
目的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减少职业暴露风险。方法监测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264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工作人员,对其年龄、性别、职业、暴露场所、方式、环节、暴露源、局部处理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21~30岁(63.64%)、多发生于女性(79.17%)、以护士(43.56%)为主、学生(37.88%)有上升趋势;外科病房(38.64%)、内科病房(26.14%)、急救中心(11.74%)是高危场所;锐器伤(92.42%)是高危方式;拔针(41.67%)、注射刺伤(16.67%)、手术缝合(12.50%)是高危环节;乙型肝炎(40.53%)是高危暴露源;挤血(79.17%)是暴露后局部处理主要遗漏措施。结论针对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加强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正确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是切实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乔建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方法 对2004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医院内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填报告表,并收取资料数据,根据医院情况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结果 医院397人次受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其中医师96人次,护士301人次,但无1人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结论 医院重视,管理处置措施到位,能很好地防止血源性传染病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李亚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
产科护士因职业特殊,每天均与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接触,导致发生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危害了护士的身心健康.最常见的血液性疾病如HIV、HBV、HCV等,因此建立标准防护管理是提高产科护士自我防护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携带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本文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医院是各种微生物汇聚的场所,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中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分泌液等,有被感染的风险.如何有效防止职业暴露发生,是临床工作面临的严峻问题.我院根据临床现状和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确保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标准预防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要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播至患者.(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职业暴露防范管理对策。方法监测2009年1月-2012年12月53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高危人群和科室、环节、报告、追踪、处理措施及管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报告例次逐年增加再到逐年减少,暴露者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的风险,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以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的职业防护能力。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全院所有医务人员发生的156名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结果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锐器伤118名,发生率75.64%,居首位,接触暴露38例,暴露率为24.36%;156名职业暴露人员无1人感染。结论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问题,必须重视职业暴露教育,加强职业暴露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诊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为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出防范策略.方法 对2007年7月-2010年8月医院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143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43例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以1~5年护龄的护上比例最高,占43.35%;最易发生暴露的环节是拔针及拔针后处置,为46.15%;暴露的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74.13%;最常见的暴露源是HBV;发生暴露的局部处理率100.00%;暴露后采取及时、合理的处置及预防措施,143人追踪检测无相关疾病感染.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急诊护士面临的高危职业风险,应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分析本院41例意外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结构、暴露原因、暴露源、暴露级别、暴露后处理及预后,显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性认知不足、不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不到位,要加强管理和培训、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职业暴露危害根源,强化产房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减少职业危害.方法 从产房工作人员所处的环境特点、接触的危险因素、感染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产房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有其特殊性.结论 积极有效的防护是预防产房工作人员职业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降低因违规操作而导致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385例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分析暴露者的性别、职业类型、工龄、发生科室、发生季节和是否属于违规操作等情况。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工作人员在春冬季节因违规操作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性较高;后勤保洁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违规操作发生率明显高于护理人员;工龄在5~10年的工作人员因违规操作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较小。结论针对不同暴露人群,建立职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可有效地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15.
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使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及时填写质控中心统一使用的《针头刺伤与锐器损伤统一报告表》,通过监测系统监测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工龄、职业、暴露地点、部位、方式、损伤程度、暴露源、局部处理、预防用药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针帽时发生率最高;危险因素为针头处理不正确,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培训及防范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情况,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2010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医院内职业暴露伤害填报告表,并收到资料数据。其中医师21人次,护士33人次,但无1人感染血源性传染病。为保护医护人员健康,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预防针刺伤,减少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中采取标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医务人员110例,列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再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医务人员115例,列为实验组,采取标准管理,对比两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效果.结果:管理前,两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干预对策。方法:于2020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011至2019年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1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占69.37%(299/431);工龄0~4年的医务人员占63.57%(274...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市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全面开展后的实施效果及满意度,为改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4~7月对全市18个区县妇幼保健所及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面现况调查及回顾性总结全市不宜妊娠管理案例。结果:①风险初筛:从2010年到2012年上半年社区初筛妊娠风险阳性率分别为21.21%,23.73%和23.74%。②风险分类:2011年全市2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管理40 119例重点孕妇中,黄色风险者36 765例(91.64%)、橙色风险2 899例(7.23%)、红色风险23例(0.06%)、紫色风险432例(1.08%)。③重点疾病:红色风险者多为妊娠合并症,以合并严重心脏病(21.74%)和免疫性疾病(13.04%)为多;橙色风险者以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羊水异常(30.11%)、前置胎盘(25.46%)、子痫前期(8.04%)为主;紫色风险者以梅毒(77.31%)、肝炎病毒(11.34%)为主。④不宜妊娠:全市2010-2011年上报和干预的不宜继续妊娠者94例,其中首位是妊娠合并心脏病(26.6%),其次是妊娠合并肾病(15.6%)。⑤满意度:医务人员对妊娠风险管理及时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满意度达70%以上。结论:上海市的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有利于早发现早干预重点疾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7)
目的了解医院职业暴露及防护意识现状,以制定有效的防护制度和防护措施。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107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职业暴露人员当时填写的暴露情况进行追踪和随访。结果 107名医务人员共发生129次职业暴露,其中医师38次,例次率为29.46%,护士65次,例次率为50.39%,保洁人员26次,例次率为20.16%;锐器伤124次,例次率为96.12%,血液/体液暴露5次,例次率为3.88%;主要暴露环节发生在处理锐器时、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65人次的护士职业暴露中进行职业暴露后的防护处理的例次率为100.00%,38人次的医师职业暴露中采取冲洗消毒处理的例次率为100.00%,有害怕和恐惧心理的例次率为62.79%和56.59%。结论医院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场所,为有效预防与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管理者应提供科学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和有效的安全防护器具,同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器具使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