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护理对策,以降低或避免骨科手术后切口的感染.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64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切口感染组和无切口感染组各方面特征,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64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有68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0.6%;其中营养不良、开放性骨折、侵入性操作感染率感染组分别为29.4%、44.1%、32.3%,非感染组分别为9.9%、42.3%、15.0%,感染组年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51.1±14.8)岁、(15.1±2.7)d、(3.42±0.61)d,非感染组分别为(38.6±13.1)岁、(10.2±1.9)d、(2.20士0.59)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避免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与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控制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为预防与控制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并进行无菌手术的13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在平均年龄、平均术前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78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45例,感染率为3.27%;男性患者切口感染率为3.54%,女性患者感染率2.4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例切口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术前住院天数及平均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59.8±9.6)岁、(10.9±2.3)d、(6.2±1.4)h,均高于非感染组的(44.3±4.5)岁、(5.2±1.1)d、(2.3±0.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髋部及下肢行无菌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3.94%,颈肩部及上肢切口感染率为1.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骨科无菌手术后切口感染的菌种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31.1%、26.7%、17.8%.结论 重视易感人群、提高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提高手术操作者技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2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上述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是否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68例,非感染组256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情况、医疗差异等进行分析,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经对比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年龄≥60岁者85.3%、55.9%,体重指数>30者42.6%、21.1%,并发软组织伤>3处者91.4%、58.6%,原发糖尿病25.0%、10.1%,创伤发生至医院清创时间≥5h者86.8%、30.1,手术时间(5.7±1.5)h、(3.5±1.9)h,内置金属物95.6%、21.1%,术后住院时间(25.2±2.4)d、(31.8±3.1)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高龄、并发多处软组织损伤、肥胖、并发糖尿病、手术暴露时间长、内置金属材料、术后住院时间长,临床治疗护理应综合考虑患者治疗方案等因素,采用先进、确切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围手术期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降低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医院骨科手术患者54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自身、手术及用药3个方面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541例骨科患者中有24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43%;经对比发现,自身因素中,年龄≥60与<60岁(2.46%与0.97%)、ASA分级Ⅰ~Ⅱ与Ⅲ(0.98%与6.87%)、血红蛋白水平≥110 g/L与<110 g/L(0.43%与10.12%)及住院时间≤7d与>7 d(0.75%与6.43%)与切口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因素中手术时间≥2h与<2h(1.22%与4.55%)、手术部位颈肩上肢与腰胯部及以下(1.20%与3.10%)、手术类型择期与急诊手术(0.81%与4.14%)与切口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因素中,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0.66%与0.81%)和围术期用药(1.01%与7.35%)等因素与切口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围术期应引起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特定电磁波普治疗器(TDP)照射应用于骨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探索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68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试验组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应用TDP照射手术切口,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 术后切口愈合有效率试验组为97.06%,对照组为88.24%,有显著效果者试验组占73.53%,对照组为4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切口消肿、疼痛消失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9.5±2.4)、(43.7±12.4)、(71.2±16.3)h,对照组分别为(120.3±20.4)、(68.9±13.2)、(12.7±2.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14.12±6.43)d,明显短于对照组(19.8±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P照射应用于骨科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治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631例,按照切口感染与否,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医疗差异,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切口感染的措施.结果 经比较切口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医疗差异,年龄、肥胖、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例次、合并糖尿病、不问内置物、病房环境、责任护士年资、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最高,占48.8%,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26.8%.结论 临床在对患者行骨科无菌手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因素、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管理、环境因素等,尽量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规范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骨科手术患者580例随机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90例,观察组Ⅰ类手术术前30~60 min,用头孢替安,静脉滴注,手术时间>3h追加一剂量;Ⅱ类手术术前、术中同Ⅰ类手术,术后静脉滴注头孢替安,1次/8h,共3次;对照组术前、术中未用药,术后应用头孢替安静脉滴注,2次/d,连续3~5 d.结果 观察组术后病率11.0%、退热时间(5.88±2.56)d、切口感染2.8%与对照组的12.1%、(5.65±2.67)d、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15.18±6.56)d,短于对照组的(19.89±7.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患者术前应用单剂、术后短时问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模式,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中选择80例展开临床研究,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5.06±50.98)min,下床活动时间为(6.35±2.71)h,住院时间为(10.89±2.38)d,均短于对照组的(191.74±64.97)min、(9.27±3.95)h、(13.57±4.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 6,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 3,P<0.05)。结论 在临床实施骨科手术患者护理干预措施过程中,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钢板、是否遗留死腔、清创时间、入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25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7例,感染率为2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平均年龄为(46.24±11.31)岁,大于非感染组的(37.43±10.11)岁;感染组钢板使用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5.5%;感染组中遗留死腔比例为26.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0.9%;而感染组的平均清创时间为(7.25±1.31)h,长于非感染组的(4.10±1.11)h.结论 年龄大、术中使用钢板、遗留死腔、清创时间长等是四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感染病原菌分布,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小儿腹部切口感染.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8月938例腹部外科手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腹部切口感染患儿设为感染组,未感染患儿设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合并其他疾病、急诊手术、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切口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者32例,感染率为3.41%,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53%,女性感染率为4.68%,不同性别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儿年龄(4.68±0.32)岁、合并其他疾病8例、急诊手术12例、切口长度(5.32±1.27)cm、备皮至手术时间(25.32±4.61)h、手术时间(132.47±37.83)min、Ⅱ类切口8例、Ⅲ类切口14例,未感染组分别为(6.35±1.49)岁、55例、117例、(4.29±0.84)cm、(22.13±3.44)h、(156.72±28.35)min、510例、18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10株占31.25%,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占28.13%、21.88%、18.75%.结论 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急诊手术、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切口类型是影响小儿腹部切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针对感染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及控制切口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6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科室、同住院期间无切口感染普外科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10个变量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P<0.05),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logistic分析筛选出5个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备皮至手术时间长、Ⅱ类手术、多人病房;其OR值分别为3.62、3.12、2.98、2.54、2.48.结论 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控制手术时间保持手术室空气净化度、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加强Ⅱ类手术管理,实施健康教育,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3例经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制作统一表格,填写相关数据;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病原菌类型,并采用x2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73例患者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41例,感染率为2.45%;革兰阴性菌28株,占68.29%,革兰阳性菌13株,占31.71%,分布最多的3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6.83%、24.39%、17.07%;手术切口感染与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年龄、手术时机、是否有糖尿病、术前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和有无人员参观等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关.结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相对较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诱因较多,应针对多种影响因素加强预防,尤其是应加强Ⅲ类手术切口、开放性骨折、糖尿病和术前其他部位存在感染患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胃癌手术后28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胃癌术后患者中,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0.71%;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0.0±4.2)d,未感染者(18.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全胃切除手术感染率为20.00%,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感染率为5.29%;年龄>65岁、肥胖、营养差、手术使用电刀、围手术期未应用抗菌药物者切口感染率高(P<0.05),术前吸烟、由助手缝合者切口感染率高(P<0.01).结论 改善患者营养、术前预防抗菌治疗、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提高手术医师的水平、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60例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460例肝胆外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90例占19.6%;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是肥胖(OR=8.89,P<0.01)、切口类型(OR=7.22,P<0.01)、手术时间(OR=6.50,P<0.01)、术中失血量(OR=6.03,P<0.05)、糖尿病(OR=4.12,P<0.01)、患者年龄(OR=3.97,P<0.05).结论 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手术环境卫生、加强术后切口的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肝胆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惠 《中国校医》2013,27(9):688-690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手术室护理对策,降低骨科手术感染率。方法对本院2009)2010年收治的3634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导致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9)2010年共发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20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55%。其中,2009年为0.61%,2010年为0.50%;在20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2 h的为13例,1~2 h的为5例,<1h的2例,其构成比依次为65.0%、25.0%、10.0%。结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等手术室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从手术室护理角度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铁岭市中心医院2012-2018年收治的外科病例734例,分为未感染组652例及感染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情况及手术环境,对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时序、手术性质、手术室条件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手术时序、手术性质、手术室条件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针对容易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期降低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精细化护理管理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该院手术室实施手术治疗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102例,2017年6-12月的四肢骨折患者52例为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对照组2018年1-5月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实施普通护理常规。对比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及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无论是浅部组织感染还是深部组织感染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52例患者中浅部组织感染2例,占3.85%,深部组织感染1例占1.92%,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浅部组织感染6例,占12.00%,深部组织感染3例占6.00%。而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用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的切口感染预防中,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4 106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119例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49%,手术切口感染部位以股骨、胫、腓骨、脊柱为主,分别占31.93%、19.33%、17.65%;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69.79%。结论分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感染源的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止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