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由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 观察904例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6例,感染率为4.0%;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痰不当、术后过早拔管、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人为因素等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关系.结论 提高吸痰技术,准确把握拔管指征,尽量缩短麻醉手术时间,达到拔管标准后尽早拔管,认真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及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可有效控制由于拔管不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控制措施。方法将2009年1-12月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558例,按术前是否给予口腔护理随机分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结果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口腔护理感染率为7.89%,术前未处理感染率为10.96%。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给予益口含漱液行口腔护理能有效消除口腔中的条件致病菌,减少和延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呼吸道消毒护理预防气管插管口咽不适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手术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入室后,麻醉前用自配漱口水漱口,漱口3次,每次30s~lmin,咽喉部行3次喷雾,剩下的漱口水对吸痰管进行冲洗,术中与术后均需吸痰,吸痰管吸附后将漱口水带入气管。对照组不给予漱口与喷雾,采用O.9%的氯化钠冲洗吸痰管进行吸痰;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舌面、咽喉部以及导管气囊末端附着物培养。结果观察组细菌培养结果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口咽不适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性明显(P〈O.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全麻醉气管插管患者,采取呼吸道消毒护理措施,能够起到抑菌及杀菌的作用,同时提升患者口咽适应度,降低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普外科择期手术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发生肺部感染情况,术前采用过氧化氢深漱口,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将普外科2013年1-12月择期手术全麻的患者共29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44例;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前其口腔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均给予1.5%过氧化氢深漱口,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144例患者术后一周发生肺部感染22例,感染率15.3%,试验组150例患者术后一周发生肺部感染6例,感染率4.0%,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氧化氢深漱口前后的患者口腔菌落数发生明显变化,而且气管导管的前端菌落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送检痰液标本培养出病原菌共42株,试验组检出9株,占21.4%,对照组检出33株占78.6%,检出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真菌等。结论过氧化氢口腔深漱口可以降低患者口腔中的病原菌含量,也可以明显降低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的肺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麻醉术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降低气管插管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行气管插管麻醉术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根据喉镜的消毒方式,将对照组患者分为普通消毒液消毒组和气体消毒组,每组各40例;根据使用过滤器的类型,将试验组患者分为一次性过滤器组和非一次性过滤器组,每组各40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感染率。结果对照组喉镜普通消毒液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67.5%,气体消毒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非一次性过滤器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65.0%,一次性过滤器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气管插管麻醉的患者,喉镜使用气体消毒和使用一次性过滤器可有效降低下呼吸道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方法对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2 000例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 000例患者中有24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1.20%;共培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82.14%,革兰阳性菌4株占14.29%,真菌1株占3.57%;经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吸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插管途径、插管深度、插管熟练程度、插管指征及拔管时间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为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行全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较高,危险因素多,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引起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率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近3年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引起医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180例和非医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18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调查2005-2007年5923例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10.10%,呼吸道感染率为5.25%,在医院感染的构成比中,呼吸道感染位居首位,占5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7个影响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引起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是多因素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并发症、手术状态、气管插管麻醉通气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吸烟状况、手术后开始咳嗽的时间,因此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全麻气管插管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原因及防治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调查行全麻气管插管病例的临床资料213例,分析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调查的213例中有49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占23.0%;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病原菌30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性别和插管途径与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无关,而患者的年龄、插管深度、插管人员熟练程度和麻醉时间与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结论 行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时,应严格按规程和流程操作,严格培训年轻医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是预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全身麻醉插管术后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探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较高发生率。分析526例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普外科病例,经u检验发现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影响因素主要与全麻插管用具及麻醉机消毒情况有关,也与术前存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和术后保留气管插管有关。降低全麻术后肺部感染应重视无菌操作,尽可能对麻醉机管道进行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经气体消毒剂消毒过的麻醉机进行麻醉,Ⅰ组使用一次性过滤器,Ⅱ组不使用;对麻醉机回路内、病毒/细菌过滤器做细菌培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做常规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Ⅱ组麻醉机污染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术后从麻醉机内和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采样未捡出细菌,下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低于Ⅱ组。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作为医院感染监测重点;针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全麻患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护理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HBO)的影响。方法 52例行HBO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各26例,在对治疗的各个环节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的基础上,A组行气切套管下吸痰,B组行深部吸痰,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吸痰间隔时间为(84.2±13.3)min,B组为(37.5±18.2)min,A组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VAP、其他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85%、15.38%,B组为30.77%、61.54%,A组VAP、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行HBO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的方式,能够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VAP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分析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与手术种类和患者年龄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遭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7年8月—2011年8月医院行气管插管全麻术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07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在所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所感染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占86.92%;神经系统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达43.93%;患者年龄>60岁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最大,为44.85%.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手术种类密切相关,对感染概率较高的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碘伏消毒处理鼻腔和口腔,对经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口插管组、经鼻插管组及碘伏处理后经鼻插管组,观察对比3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经鼻插管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4.17%)明显高于经口插管组(1.67%)(P〈0.05);经碘伏处理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0.83%)明显低于经鼻插管组(P〈0.05)。结论经鼻插管的下呼吸道感染率明显高于经口组;于插管前用碘伏处理口、鼻腔能有效降低经鼻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与老年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227例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老年患者与265例接受神经阻滞麻醉老年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全身麻醉组227例患者中20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8.8%;神经阻滞麻醉组265例患者中2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0.8%,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不同麻醉方法与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653份痰标本设为对照组,将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703份痰标本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痰标本采用传统筛选方法,试验组痰标本采用改进筛选方法,观察两组标本合格率、痰培养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标本合格率为25.9%、试验组合格率为52.9%,两组合格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培养阳性率对照组为37.9%、试验组为33.3%,两组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可提高标本合格率,不影响细菌学检验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麻醉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各种分析因素带人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对71例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影响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手术种类、麻醉方式;>60岁的老年患者31例,占43.7%,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神经系统疾病的比例最高,占49.2%,第2位是胸部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占23.2%;在麻醉方式中,全身麻醉占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52.2%,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占24.2%,局部浸润麻醉占23.6%.结论 加强对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麻醉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825例外科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825例患者中共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6例,感染率为5.58%,其中全身麻醉患者感染率为7.76%,高于其他麻醉方式,神经外科感染率为11.62%,高于其他科室,≥60岁患者感染率为7.27%,高于<60岁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者感染率为10.78%,高于其他患者,合并基础疾病≥2种感染率为11.24%,高于1种及无合并疾病者,急诊手术感染率为10.64%,高于择期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合理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麻醉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引起重视,已经发生感染者应给予合理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使用呼吸机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将同期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未使用呼吸机的患者32例作为对比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以及导致实验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实验组不同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数量以及插管方式患者之间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导致实验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种类为革兰阴性菌概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与真菌(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呈正相关,且导致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数量以及插管方式,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应该通过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制定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行气管插管全麻术后造成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2006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5938例食管肿瘤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别对患者的既往、术前状况、麻醉及气管导管类型、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共5938例,术后肺部感染共786例,占13.24%;组间比较年龄、麻醉时间、导管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经细菌学检查分离病原菌128株,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非发酵菌分别占37.5%、18.8%、14.8%、12.5%、7.0%、9.4%.结论 食管肿瘤行气管插管全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与年龄、麻醉时间、气管导管类型有关,对患者术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慎重选择气管导管及侵入性操作对预防其发生肺部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麻醉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3月—2010年9月手术麻醉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椎管麻醉,其中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占58.1%,局部浸润麻醉呼吸道感染占14.0%,神经阻滞椎管麻醉呼吸道感染占27.9%;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神经外科、心外科、骨科、肝胆外科、消化外科,分别占47.7%、22.1%、19.8%、5.8%、4.6%;以>60岁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占41.8%,其次为50~59岁老年人,占19.8%.结论 高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易引发呼吸道感染,针对其发生因素进行防治对降低麻醉后引发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