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VCS参数)在机体应激状态时的变化,探讨其诊断应激状态并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方法 使用Coulter LH 750血液分析仪,检测41例经细菌培养确诊并发术后感染者和83例术后无感染症状者及212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记录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和中性粒细胞的各项VCS参数,并根据感染病原菌的革兰染色结果,将感染组分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然后再进行指标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无感染症状组WBC为(15.40±2.40)× 109/L,NE为(84.50±3.10)%,感染组WBC为(16.20±3.04)×109/L,NE为(85.60±3.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性粒细胞细胞平均体积(NEV)及其分布宽度(NVW)术后明显高于术前(P<0.01);NEV、NVW在ROC曲线中的线下面积为0.800和0.777,要大于其他指标,在取临界值≥152.15和≥22.55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73%、79.52%和90.24%、51.81%;在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间,NEV和NE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的细菌感染引起了应激状态下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显著性变化,NEV、NVW出现了显著性的增大,其对临床的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ysmex XE-5000自动化血液分析仪的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NEUT-Y)与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12例细菌感染患者(实验组)和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液样本,在Sysmex XE-5000上对其NEUT-X、NEUT-Y参数进行检测,显微镜镜检计算实验组毒性指数。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EUT-X、NEUT-Y 2个参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的2组NEUT-X、NEUT-Y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组NEUT-X、NEUT-Y值与仅见中毒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毒性指数不同组之间NEUT-X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毒性指数的升高,NEUT-Y值升高(除毒性指数≥75%外)。结论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NEUT-Y值对有无细菌性感染的判断有价值;NEUT-Y值对细菌性感染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ysmex XE-5000自动化血液分析仪的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中性粒细胞的侧向散射光、NEUT-Y中性粒细胞荧光)在鉴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87例(急性白血病组)的外周血液样本,其中62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25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另收集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用Sysmex XE-5000上对其NEUT-X、NEUT-Y参数进行检测。结果急性白血病组与对照组相比,NEUT-X、NEUT-Y 2个参数结果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NEUT-X、NEUT-Y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NEUT-X值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NEUT-X值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NEUT-Y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NEUT-Y值对急性白血病的鉴别有价值; NEUT-X值对鉴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后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V)、电导率(C)、激光散射(S)参数的变化。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LH750血球仪分别检测98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和40例对照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ANC)及其VCS参数: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将98例患者根据微生物鉴定结果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结果感染组患者WBC(12.33±5.39)×109/L、ANC(10.04±5.17)×109/L及其VCS(MNV:157±18,NDW:24.38±4.18,MNC:136±12,MNS:137±11)参数与非感染组〔WBC:(8.71±4.22)×109/L,ANC:(6.79±4.50)×109/L,MNV:151±13,NDW:20.47±3.29,MNC:140±11,MNS:141±12〕、对照组〔WBC:(5.87±3.68)×109/L,ANC:(3.89±2.64)×109/L,MNV:144±8,NDW:18.61±1.39,MNC:144±8,MNS:14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患者WBC、ANC及其MNV、NDW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学意义;感染组患者经治疗后,细菌再培养阴性组VCS参数MNV(151±15,145±11)、NDW(22.48±3.65,19.31±3.29)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V、NDW参数在感染诊断中要明显优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是反应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菌血症患者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51例菌血症患者及64例健康体检者的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分析菌血症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平均电导率(MNC)、平均激光散射值(MNS)和体积分布宽度(NDW)参数的变化。结果菌血症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WBC、MNV、MNC、NDW增高,MN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并且NE≤70%组和WBC10×109/L并且NE70%组治疗前VCS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的VCS参数能反映菌血症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对菌血症患者的诊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体积(V)、电导性(C)、光散射(S)技术来测定103例细菌感染患者与107例健康体检者的中性粒细胞体积平均值(MNV)、中性粒细胞传导性平均值(MNC)、中性粒细胞散射性平均值(MNS)及各自的平均标准差。结果:感染组的MNV较健康组显著增高(P0.01),MNS明显降低(P0.01);不管感染组WBC与NE结果是否异常,其MNV与MNS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当MNV≥148时,其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84.2%;当MNS≤145时,其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66.7%,都明显高于WBC计数与NE百分数。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作为细菌感染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对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心内科及干部病房住院的652例可能有病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原菌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476例和非感染组176例,分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和NLR四个指标针对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652名患者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中,阳性476例占73.01%;阴性176例,占26.9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系统为主,共分离病原菌4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0株占73.53%,革兰阳性菌126株占26.47%,未出现两种以上病原菌的合并感染;感染组WBC,NE,PCT和NLR分别为(14.13±4.32)×109/L,(0.73±0.13)×109/L,(1.25±0.42)ng/ml,(2.59±0.75),显著高于非感染组(10.52±3.95)×109/L,(0.58±0.14)×109/L,(0.40±0.13)ng/ml,(1.42±0.62),PC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在PCT和NLR两个指标并联使用的情况下,灵敏度进一步增高。结论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感染以呼吸与泌尿系统为主,病原菌分布与常规院内感染分布类似,在PCT和NLR两个指标并联使用的情况下,灵敏度增高,适合对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病原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性发热疾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发热孕妇140例,初诊时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相应实验结果分细菌感染组(75例)和病毒感染组(65例);收集正常产检孕妇50例(对照组).检测三组的PCT、CRP和WBC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和WBC分别(3.8±0.9)ng/ml、(13.5±6.1) mg/L和(14.2±3.0)×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0.5±0.2)ng/ml、(5.9±2.0)mg/L和(9.3±2.5)×109/L,两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和WBC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感染组治疗后PCT、CRP和WB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P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细菌感染组PCT高于病毒感染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诊断细菌感染的特异度为87.6%,敏感度为76.0%. 结论 PCT用于孕妇发热时细菌感染快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态检测PCT有利于合理治疗,为抗微生物用药提供指导,防止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鉴别亚急性甲状腺炎伴发热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3年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9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结果确诊亚急性甲状腺炎伴发热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34例,非细菌感染组58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20名,测定所有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12.80±2.38)×109/L、(83.9±6.3)%、(3.24±1.27)ng/ml,均明显高于无细菌感染组的(6.17±1.43)×109/L、(61.5±5.4)%、(0.32±0.1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细菌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正常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组降钙素原阳性率80.0%,明显高于无细菌感染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为37d,约17d,约12个月临床痊愈,随访两个月无复发。结论降钙素原可以作为鉴别亚急性甲状腺炎伴发热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白细胞VCS参数的变化特点,探讨白细胞VCS参数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9例细菌感染患者为细菌组,117例病毒感染患者为病毒组,另以59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研究3组白细胞VCS参数变化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E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NE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NE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L、YV)、淋巴细胞乎均传导值(LYC)、淋巴细胞平均散射值(LY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OV)、单核细胞平均传导值(MOC)及单核细胞平均散射值(MOS).结果 细菌组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EV)为149.1±9.9、淋巴细胞平均传导值(LYC)为109.4±4.1、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OV)为169.9±9、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NEC)为147.7±4.5升高,单核细胞平均传导值(MOC)为123.4±4.2,均有所降低,其他变化不明显,病毒组LYC 103.5±3.8、MOV 167.2±4.3升高,LYC 103.5±3.8、MOC124.3±2.7降低,其他变化不明显;细菌组中白细胞>15×109/L组别NEV、NEC、LYV、MOV升高程度高于白细胞<15×109/L组.结论 白细胞VCS参数能较好地反应感染状态白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对细菌及病毒感染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政锦  周文  彭昌  况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59-3260,326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WBC)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呼吸道感染病例106例,儿童保健科51例,治疗前测CRP和WBC的水平,经过对症治疗后,病情痊愈,再次测CRP和WBC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小儿呼吸道细菌感染组CRP、WBC分别为(90.5±20.7)ng/ml、(9.0±1.46)×109/L,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细菌感染组CRP迅速下降至(8.2±3.1)ng/ml。结论 CRP和WBC联合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治具有一定的辅助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在手足口病患者并发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手足口病并确诊为并发细菌感染的住院患儿38例,无细菌感染患儿52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CD64,同时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及分类进行比较.结果 并发感染组治疗前CD64水平为(14.51±6.07)MFI,明显高于治疗后组的(10.6±3.23) MFI及未感染治疗前组(9.55±3.48)M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4,P<0.05);根据ROC曲线,以CD64≥11.35MFI为阳性标准,其诊断并发细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25%、78.91%及81.32%.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可作为手足口病并发细菌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中性粒细胞64(CD64)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脊柱术后医院感染患者51例为感染组,并选取同期于医院就诊的脊柱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51例为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情况,检测患者NEU和CD64水平;ROC曲线分析CD64和NEU%指标水平预测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51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53.85%)、革兰阳性菌33株(42.31%)、真菌3株(3.85%),以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术后7 d,感染组体温、WBC、中性粒细胞计数、CRP、ESR分别为(38.47±0.52)℃、(8.34±2.17)×109/L、(5.98±1.94)×109/L、(54.52±19.93)mg/L、(51.74±21.88)mm/h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术后7 d,感染组CD64、NEU%分别为(8.87±2.13)%、(84.93±13.39)高于非感染组(P<0.05)。CD64指数与NEU%水平诊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2、0.826。结论脊柱术后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CD64及NEU%水平有助于脊柱术后医院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11年10月—2013年12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MS患者122例为MS组,另从同期体检的个体中按照年龄相仿、性别相同的原则挑选健康个体122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计算出患者的NLR。对照组与MS组临床特征的比较采用Wilcoxin配对检验(差值呈偏态分布的资料)或配对t检验(差值呈正态分布的资料),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分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对MS的鉴别效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比较采用Delong等提出的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空腹血糖水平、甘油三酯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75/47、(8.2±1.9)、(3.3±4.0)mmol/L、(7.66±1.73)×109/L、(5.39±1.34)×109/L、3.03±1.48]明显增高(均P0.05),淋巴细胞计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2.09±0.97)×109/L、(0.87±0.36)mmol/L]则明显降低(均P0.05)。符合四条诊断标准的MS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明显高于符合三项诊断标准的患者(均P0.05)。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区别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上述四个参数中,以NL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与其他三个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LR可以反映MS病情,其与MS的关联强度可能高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性及感染相关指标。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及其他市级医院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急诊ICU住院DKA患者和本院同期住院糖尿病(DM)患者(无DKA、无感染)50例(记为DM对照组)为对象,根据DKA患者有无感染分为DKA感染组(n=100)和DKA无感染组(n=100),观察DKA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同时比较各组感染相关指标动态变化,评估感染相关指标在DKA合并感染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DKA感染患者100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21株,革兰阴性菌77株占63.64%、革兰阳性菌42株占34.71%、真菌2株占1.6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7.50%,链球菌对红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最高达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DKA感染组和DKA无感染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13.26±1.45)×109/L、(83.65±8.40)%、(3.15±0.22)mg/L、(0.83±0.08)μg/L、(226.15±32.65)ng/ml、(106.42±10.64)ng/L和(12.65±1.39)×109/L、(77.46±7.49)%、(1.30±0.13)mg/L、(0.32±0.03)μg/L、(123.75±12.38)ng/ml、(81.04±8.11)ng/L均高于DM对照组,且DKA感染组高于DKA无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IL-6、TNF-α联合检测预测DKA感染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998、95.01%、96.07%优于单独检测。结论 DKA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敏感,此外中性粒细胞、CRP、PCT、IL-6、TNF-α联合检测对DKA感染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用于诊断小儿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肺炎类型将其分为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及支原体肺炎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幼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儿就诊时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指标进行测定,同期检测对照组幼儿的上述指标,比较3组患儿上述两个指标的差异,并与对照组幼儿进行比较;按照其相应的阳性诊断标准计算WBC、CRP的阳性检出率并比较,综合评价CRP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经研究显示,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及对照组幼儿就诊时的WBC分别为(11.7±4.1)、(9.5±3.0)、(9.0±3.1)及(7.0±2.2)×109/L;CRP分别为(52.3±24.0)、(9.1±3.3)、(34.7±13.4)及(3.9±2.1)mg/L,组间比较,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及支原体肺炎组的CRP及WM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菌性肺炎组义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上述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患儿的WBC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3%、77.5%、66.5%,CR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74.5%、73.4%,CRP对细菌性肺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具有取材简单、快速、对细菌性肺炎阳性检出率高的优势,在排除患儿其他导致CRP升高的因素前提下,不失为一种有效鉴别肺炎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边防部队官兵血常规的异常检出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集每名官兵的静脉血2ml,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结果①受检的558名男性官兵的WBC、RBC、Hb、PLT分别为(5.3±1.4)×109/L、(4.6±0.4)×1012/L、(145.0±12.2)g/L、(206.8±49.1)×109/L;②WBC、RBC、Hb、PLT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4.7%、3.8%,8.9%和1.1%,其中WBC异常检出率最高;除PLT外,其他3项指标检测的异常率均为干部高于战士,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检官兵WBC、RBC、Hb和PLT检测值的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少数官兵的检测结果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甚至为病态,应加强对该地区部队官兵血常规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钱国胜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834-3835,3838
目的 探讨败血症新生儿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及CRP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某院2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败血症组)及30例正常健康新生儿(对照组)采取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且同时检测WBC计数及血培养做为对照.结果 败血症组患儿血清CRP (56.13±32.87) mg/L、WBC (24.37±7.84) ×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CRP (5.38±2.11) mg/L、WBC (7.78±1.32) ×109/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血培养阳性20例,阳性患儿CRP阳性率90.00%,WBC阳性率70.00%,CRP与血培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0.05),WBC与血培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P< 0.05).结论 CRP检测有助于协助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可为早期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儿童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设定运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XE-2100分析仪)检验血常规的180例门诊表观健康查体儿童(年龄≤15岁)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白细胞形态参数数据。按照年龄0~岁、1~岁、2~岁、6~岁、12~15岁分组,分析研究各白细胞形态参数的变化。结果 研究观察各年龄组儿童中性粒细胞散射荧光度即颗粒度(NEUT-X)为1 355.0±41.5、1 348.3±22.5、1 348.4±51.3、1 339.3±51.6、1 335.8±46.2,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中性粒细胞核酸荧光强度即核的大小(NEUT-Y)为495.6±28.2、477.6±38.6、486.5±40.2、481.3±32.2、479.9±39.6,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淋巴细胞核酸荧光强度(LYMPH-Y)为713.6±46.3、708.3±60.3、711.0±61.2、712.8±72.3、711.6±75.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淋巴细胞散射荧光强度(LYMPH-X)为896.3±36.2、854.6±19.3、858.4±17.6、860.1±15.7、851.3±18.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0~岁组与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小于1岁的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颗粒度较其他年龄健康儿童高,具有较高的自身免疫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