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与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30株,先用改良三维试验同时检测头孢菌素酶(AmpC)、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3类β-内酰胺酶活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24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carO基因.结果 3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TEM、ADC、OXA-23群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60.0%、80.0%,30号株ADC基因为新亚型;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ADC、OXA-23群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外,还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carO基因以及外排泵adeB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A类β-内酰胺酶基因TEM-1、C类β-内酰胺酶基因ADC-3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三者阳性率均为100.0%;B类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为100.0%,外排泵adeB基因阳性率为100.0%。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1、ADC-30、OXA-23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和获得adeABC外排泵3种耐药的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与变异.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4月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7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carO基因.结果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TEM、PER、ADC、OXA-23群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5.0%、25.0%、100.0%、80.0%,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 携带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是该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OXA-型β-内酰胺酶基因在医院存在状况,探讨MDRAB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MDRAB,采用纸片扩散(K-B)法再次测定MDRAB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OXA- 23群、OXA- 24群、OXA- 58群基因.结果 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22株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63.6%、36.4%;PCR检测OXA- 23群基因,22株均呈阳性,但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非常严重,且OXA-23群基因携带率高达100.0%,分离株的耐药性可能与OXA- 23碳青霉烯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一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4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B、C、D4类共33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膜孔蛋白carO编码基因、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OXA-23基因(ISaba1-OXA-23)连锁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均检出TEM-1、ADC-30、OXA-23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carO基因均存在有义突变,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OXA-23基因(ISaba1OXA-23)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该组鲍氏不动杆菌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与产TEM-1、ADC-30、OXA-23等3种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CarO编码基因存在有义突变、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OXA-23基因(ISaba1-OXA-23)连锁检测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株共84株,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IRAB)63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ISAB)21株。用K-B纸片法检测以上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分析1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carO、oprD膜孔道蛋白基因,adeB外排泵基因,并对扩增阳性的基因进行测序,同时应用DNASTAR软件对耐药和敏感菌株的carO、oprD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3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较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8.6%)和米诺环素(30.2%)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而21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较敏感;IRAB与ISAB检出TEM、OXA-23、adeB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株细菌中carO、oprD和OXA-51均为阳性。亚胺培南耐药株carO编码基因序列与亚胺培南敏感株相比存在有意义突变。结论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主要与β-内酰胺酶、adeB外排泵、carO孔道蛋白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医院分离的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仪作初步鉴定,并作16S~23SrDNA鲍氏不动杆菌特异PCR扩增检测;全部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均采用PCR法;PCR扩增产物DNA测序为Sanger法;测序结果用Chromas2.23直接作BLAST Search网上比对。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4大类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均较高,耐药率均>80.0%;检出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并在国内首次检出bla A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医院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环境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探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耐药基因的途径。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与药敏试验微量稀释法进行研究。结果选取2013年1-12月ICU环境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109株,其中多药耐药的菌株47株占43.12%,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达62.39%;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53.21%~55.96%;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为53.21%~55.04%;所有菌株对多粘菌素B敏感;外排泵基因adeB基因的表达与A类、C类、D类β-内酰胺酶Tem基因、ADC基因、OXA-23群OXA-51,66群基因、膜孔蛋白CarO基因、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具有相关性,qacE⊿1-sul1基因的表达与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C类β-内酰胺酶ADC具有相关性,CarO基因的表达与D类β-内酰胺酶OXA-23群基因、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aac(6′)-Ⅰb、回旋拓普酶gyrA基因具有相关性。结论环境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携带多药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基因传播途径外排泵介导可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产生耐消毒剂基因,膜孔蛋白CarO高表达,也加速多药耐药的积累和播散。提示加强病区环境消毒与管理,是有效阻断医院ICU多药耐药不动杆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室临床病例与环境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探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特征与传播耐药基因的途径。【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作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测序。【结果】2013—2014年ICU临床病例标本分离的15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菌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耐药率在96%以上。环境标本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达62.39%;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氨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53.21%、55.96%。基因分析显示主动外排泵adBe阳性时,它分别与A类、D类β-内酰胺酶或A类、C类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carO基因、氨基糖苷类基因等相关。carO基因与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aac(6′)-Ⅰb、D类β-内酰胺酶OXA-51,66群、回旋拓普酶gyrA基因相关。【结论】携带adBe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膜孔蛋白carO阳性,介导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渗透,要谨防新耐药基因的亚型出现,加强病区环境消毒与管理,有效阻断医院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外排泵编码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样本分离的20株PDRAB,采用PCR法检测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A类13种、B类(金属β-内酰胺酶)10种、C类(AmpC酶)两种、D类8种,膜孔蛋白carO编码基因以及外排泵adeB编码基因.结果 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中,A类TEM-1、C类ADC-30检出率均为100.0%;D类OXA-23的阳性率为65.0%;未检出B类基因,20株PDRAB膜孔蛋白carO基因、外排泵adeB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结论 临床分离的PDRAB,可携带多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普遍带有膜孔蛋白和外排泵adeB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3-9月临床分离的MDRAB 71株,并使用VITEK分析仪对其进行药敏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19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结果 MDRAB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及支气管抽取物,36株占50.7%,科室分布以ICU为主,53株占74.6%;71株MDRAB对多黏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23.9%、14.1%,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19种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中,共有13种基因型检测阳性,其中ADC、OXA-51、OXA-23、TEM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95.8%、91.5%、84.5%,未检出VEB-1、GES、SIM、VIM、GIM、DHA基因;71株菌均携带两种以上耐药基因,其中41株菌同时携带TEM、ADC、OXA-51和OXA-23 4种耐药基因,占57.7%,并有3株同时携带6种耐药基因。结论新疆地区鲍氏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存在严重耐药现象;同一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新疆地区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医院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要通过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及其插入序列和β-内酰胺酶的基因.结果 71株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90.0%;71株菌株均产blaOXA-23碳青霉烯酶,38株blaOXA-23插入序列ISAbal阳性;22株blaAmpC; 34株blaTEM,3株blaCTX-8,2株blaCTX-9基因均阳性.结论 产OXA-23鲍氏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方法 用三维试验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菌株所产β-内酰胺酶,并进行初步分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确认β-内酰胺酶及氨基糖苷类基因,用基因测序证实基因型.结果 该临床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同时存在TEM、OXA-23、ADC基因型;并同时存在氨基糖苷类aac(3)-Ⅰ、aac(6')-Ⅰb和ant(3")-Ⅰ基因.结论 发现1株同时存在TEM、OXA-23、ADC、aac(3)-Ⅰ、aac(6')-Ⅰb和ant(3")-Ⅰ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CLSI 2008年标准)测定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PCR方法检测TEM、SHV、CTX-M、I MP、VI M、OXA-23、OXA-24耐药基因以及Ⅰ、Ⅱ类整合酶。结果 130株鲍氏不动杆菌,除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非常高,TEM、SHV、CTX-M、Int1、Int2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8.5%、10.8%、17.7%、75.4%、0;51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中I MP、VI M、OXA-23、OXA-24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5.5%、19.6%、72.5%、0。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携带TEM型β-内酰胺酶、OXA-23、I MP和VI 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Ⅰ类整合酶;产生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金属酶是医院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6月-8月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菌株。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结果 71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自ICU占67.6%,大多来源于痰标本占84.5%。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为79.4%~100.0%,其中对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0%。检测出的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有blaOXA-23(90.1%,64例)、blaTEM(66.2%,47例)、blaKPC(1.4%,1例)和blaSHV(1.4%,1例),其中1例菌株同时携带blaKPC、blaSHV以及blaTEM三个耐药基。结论医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情况较严重,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可能与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及其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分析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临床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标本,应用VITEK-2鉴定所分离的菌株,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同时筛选产AmpC酶菌;应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鉴定获取55株鲍氏不动杆菌,其中41株为MDRAB,其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87.8%~90.2%,对其余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85.4%~100.0%;41株MDRAB中27株检出ESBLs检出率为65.9%,30株筛查出AmpC酶检出率为73.2%;产ESBLs菌株中检出TEM基因25株,检出率为92.6%,产AmpC酶菌株中检出ampC基因8株,检出率为26.7%。结论山西大医院分离到的鲍氏不动杆菌具有多药耐药性,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与TEM和ampC基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ICU患者感染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头孢菌素酶(AmpC酶)基因,从而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分离细菌,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及体外敏感测定;采用多重PCR检测25株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AmpC酶相关耐药基因(16S rRNA、OXA-23、OXA-24、OXA-51、OXA-58、ADC、DHA、ISAba1),并对耐药基因扩增的阳性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ICU患者感染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携带OXA-23、OXA-51、ADC基因,21株携带插入序列ISAba1;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OXA-23、OXA-51、ADC分别与NCBI的序列同源性均为99.0%。结论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可能是ICU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且为同一克隆株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分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CarO、oprD2基因的存在状况,以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的分子水平依据。方法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分离自2012年10月-2013年8月医院住院烧伤患者,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4种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CarO,oprD2基因,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达100.0%;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检出率,blaTEM-1为10.0%、blaADC为100.0%、blaOXA-2群为95.0%、blaOXA-24群为5.0%、blaOXA-23群为95.0%、blaOXA-66群为95.0%;耐药株与SDF株的OprD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存在4个氨基酸的变异。结论医院分离的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存在β-内胺酶基因blaADC变异型、blaOXA-23和blaOXA-66,与SDF株的OprD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方法8株MDRAB在同一时期分离自ICU患者痰标本、环境物品表面。用VITEK 2 COMPACT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MIC),同时用PCR技术分析其产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类型。结果对左氟沙星的耐药率为75.0%,对其余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0%。8株菌均检出OXA-51、OXA-23基因,未检出OXA-24、OXA-58、IMP和VIM耐药基因。结论该院ICU分离的MDRAB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严重,携带OXA-23基因可能是其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某综合医院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携带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0月临床分离的100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金属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SIM-1和OXA型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blaOXA-23、blaOXA-24。结果所有受试验菌株均未检测到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SIM-1和OXA-24型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PCR检测到79株菌携带blaOXA-23,在阳性菌株中随机选取2株测序,在网上与NCBI在线数据库的已知产OXA-23碳青霉烯酶鲍氏不动杆菌进行比对,与登录号EF534259.1的同源性为100.0%。结论某综合医院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未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