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2009年7例真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中,易感危险肉素以严重基础疾病(100.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6.0%)、应用糖皮质激素(57.0%)最为突出;主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病死率为86.0%.结论 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中,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的预防和防护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分析2012年1月1例7岁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在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发生阿萨希毛孢子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效果。结果该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移植前长期应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移植后第7天,患儿处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高热、感染性休克症状,4次血培养均见阿萨希毛孢子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诊断阿萨希毛孢子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经过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体温正常,血像、骨髓像逐渐恢复。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救治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并发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从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245株假丝酵母菌属采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进行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对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45株假丝酵母菌属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93株占78.8%、光滑假丝酵母菌33株占13.5%、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占4.1%、克柔假丝酵母菌6株占2.5%、其他假丝酵母菌3株占1.2%;在5种抗真菌药物中,耐药率最高的是伊曲康唑为33.1%(x2=99.20,P<0.05),氟康唑耐药率为27.8%、酮康唑为18.8%、两性霉素B为7.4%、5-氟胞嘧啶为4.9%.结论 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临床应重视药敏试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140株深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了解湘雅医院深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8月~2008年3月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属140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全自动鉴定仪及配套酵母样真菌鉴定卡YST作假丝酵母菌属菌种鉴定,用ATBTM FUNGUS 3真菌药敏卡对假丝酵母菌属进行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并对此140例感染者的病例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主要真菌有5种,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占52.8%;其他依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7.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4.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7.8%,克柔假丝酵母菌占4.3%,其他假丝酵母菌占2.9%;140株假丝酵母菌属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依曲康唑、伏立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2.1%、2.9%、9.3%、0.7%和2.9%.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主要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引起,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有较高的体外敏感性;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机会,应加强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感染假丝酵母菌属的特点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抗真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常规方法 以萨布罗培养基分离真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 20 C AUX假丝酵母菌鉴定板和ATB 3 Fungus假丝酵母菌药敏板进行假丝酵母菌属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自593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检出5种假丝酵母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首位,达到479株(80.8%),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51株(8.6%)、光滑假丝酵母菌38株(6.4%)、克柔假丝酵母菌16株(2.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9株(1.5%),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的5种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较好,>85.0%,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好达>90.0%,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差均<75.0%.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白色假丝酵母菌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阴道炎假丝酵母菌属临床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8例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真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分离出假丝酵母菌属8种133株,阳性率为8.17%,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4.66%。假丝酵母菌对特比萘芬的耐药率较高为43.61%、氟康唑为27.82%、伊曲霉唑为21.05%、制霉菌素为3.76%和两性霉素为6.77%。结论真菌性阴道炎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并呈现出多药耐药特点,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9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7例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早产、低出生体重、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长疗程广谱抗生素及使用长期静脉营养为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2)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0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例,均对氟康唑敏感。(3)经氟康唑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有新生儿真菌败血症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实施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应用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了解医院收治的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感染性真菌的菌种分类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选择有效抗真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无菌手法采集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立即送检;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假丝酵母菌菌种;采用丹麦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和判断结果,同时进行室内质控.结果 223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31株假丝酵母菌属,包括5个菌种,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占第1位,占75.1%,第2位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1%,第3位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6%,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分别占5.2%、6.5%;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均保持了100.0%的敏感率;对氟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达到5.4%、22.3%、5.4%.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性真菌除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100.0%敏感以外,对其他3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属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院内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80例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病原菌的种类、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对收集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药敏测定。结果2年中共收集88株真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确诊或疑诊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者72例,占81.8%,其次为新型隐球酵母菌8例,占9.1%,曲霉菌属5例,占5.7%,其余为其他真菌;其中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共48株,占66.7%,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2株,占16.7%,再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8株,占11.1%,最后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各2株,分别占2.8%。结论假丝酵母菌属仍然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氟康唑仍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尤其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为比较具菌药物对造血干移植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128例移植患者预防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分3组:酮康唑0.2每日1次口服30例,酮康唑0.2每日1次口服,同时加大蒜素2 ̄3粒,每日3次口服或30 ̄60mg,每日1次静脉点滴36例,氟康唑50 ̄100mg每日1次口服62例。结果 单作酮康唑组真菌感染率为43.3%,真菌血症10%;酮康唑与大蒜素合用组真菌感染率为47.2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提出造血细胞移植感染防治的策略。方法 对我院1984年9月-1998年3月收治的150例次各种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根据移植类型、感染发生与否、预防用药、病原学及感染部位等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150例次病感染的发生率为89.3%,共3例患者死于感染,感染死亡率为2%,这3例均为真菌感染,80例预防或治疗中用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或头孢他啶的病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2.5%,而未用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头孢他啶的病例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仅15.7%,P<0.02。结论 预防性应用广谱强力的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感染发生率,反而可能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徐忠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820-3821,3823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210例血液肿瘤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深部真菌感染患儿的相关诱因、临床特点、真菌培养结果和治疗方案并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患儿从血或深部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68株菌种,其中念珠菌134株,占79.7%,包括白色念珠菌102株,热带念珠菌株23,近平滑念珠菌9株;曲霉菌27株,占16.1%;假丝酵母菌5株,占3.0%;毛霉菌2株,占1.2%.其余42例根据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和治疗效果诊断为真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最常见,占69.5%,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气促、喘憋,CT可见大片结节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其次为肠道和泌尿系统,分别占14.9%和10.1%,其他还有败血症和皮肤感染.210例患儿全部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其中单用氟康唑者83例,单用伊曲康唑者56例,单用两性霉素B者38例,其余33例联合或先后应用上述药物治疗.治愈66例,好转78例,恶化死亡42例,24例因原发病未缓解自动出院.结论 血液肿瘤患儿深部真菌感染诊断困难,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念珠菌和曲霉菌.对于粒细胞减少发热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及早行肺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癫痫病例的临床特点,加强对移植后癫痫的认识。[方法]观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针对并发癫痫的病例,描述性分析其临床规律和特点。[结果]在10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中,有8例病人并发癫痫,发病率为7.69%。移植后癫痫的发生诱发因素为:药物、颅内出血、系统性真菌感染以及代谢性脑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也常常与癫痫相伴。癫痫患者中患病后存活率低,仅有3例病人存活,死亡率高达75.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癫痫预后差,积极处理诱发因素是最重要的癫痫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血液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2例患者,并发感染后应用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在42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5例,有效率为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均为轻度、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替考拉宁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呼吸内科84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4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肺部真菌感染48例,发生率为5.7%;分离出的48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4株,占50.0%;热带假丝酵母菌16株,占33.3%;克柔假丝酵母菌7株,占14.6%;其他真菌1株,占2.1%;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高,为100.0%,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敏感率均为91.7%;对制霉菌素敏感率最低,为83.3%.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是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真菌对制霉菌素的耐药性应引起临床关注,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面积撕脱伤术后创面真菌感染的构成及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对手外科大面积撕脱伤术后切口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手外科患者共分离出真菌3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3%,是最主要的致病菌株;患者基础疾病和术后长期、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是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真菌感染是大面积撕脱伤术后的重要并发症,白色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病原菌,对术后患者真菌感染应采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8.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treatment of leukaemia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chemotherapy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have lead to profound immunosuppression, prolonged stays in hospital, vascular catheter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broad spectrum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extensive use of prophylactic antifungal drugs. All but the last of these risk factors have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leukaemic patients and hav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spectrum of pathogens in favour of non-Candida species. In major haematological centres in Europe and the US, the proportion of non-Candida yeast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creased from 1 to 5% in 1980 to 10 to 25% after 1990. However, there are not enough data to assess whether mortality due to these species is higher than that due to Candida spp. (30-40%) or filamentous fungi (50-70%). In this article, specific risk factors and therapeutic outcome of yeast infections other than Candida spp. in leukaemia such as Malassezia furfur, Trichosporon spp., Blastoschizomyces capitatus, Rhodotorula rubra,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lavispora lusitaniae, Cryptococcus laurentii and Hansenula anomala are reviewed.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rom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ratislava has shown that non-Candida yeast infections (N = 15) in cancer pati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leukaemia and neutropenia (P = < 0.002, 0.005), more often fatal than those caused by C. albicans (N = 51) (P < 0.006) but not non-albicans Candida (N = 34)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quinolone (P < 0.0001) and itraconazole prophylaxis (P < or = 0.05, 0.015) compared to both C. albicans or non-albicans Candid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观察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42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一般资料、复发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分级变化及手术疗效。结果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在手术后2年内复发;膝关节是复发的好发部位;大多数复发病例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上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长期随访证实经治疗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再复发1次2例,再复发4次1例。结论骨巨细胞瘤术后2年内应加强随访观察;骨巨细胞瘤术后再次出现局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提示肿瘤复发;就病理而言,复发并不意味着恶变;手术应以彻底性为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复发部位、侵袭范围、肢体功能的保留和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认识水平。方法 分析30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转归等。同时选取78例早产儿细菌性败血症患儿,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中早产儿25例(83.3%),低出生体重儿28例(93.3%)。发病危险因素有:广谱抗生素应用29例(96.7%)、气管插管18例(60.0%)、中心静脉置管14例(46.7%)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呼吸暂停、呼吸浅促等。与早产儿细菌性败血症病例对比,真菌性败血症组降钙素原升高者少,血小板下降者更多(P<0.01)。9例行G试验,8例(88.9%)阳性。病原菌均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19株(63.3%),非白色念珠菌11株(36.7%)。药敏结果: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均保持敏感,但对氟康唑14例敏感,2例中介,3例耐药。非白色念珠菌对所测试药物均敏感。治疗转归:共25例患儿治愈,治愈率83.3%。结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G试验及降钙素原、血小板计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部分菌株存在耐药。治疗需按照药敏选择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