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耐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耐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4年3月-2005年10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并随机选取40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K-B药片试纸法和微量稀释法测40株目的菌株的耐药性;PCR扩增耐药株的gyrA QRDR区和parC基因,进行PCR-SSCP分析;同时,PCR扩增marOR基因,在耐药株中随机选取进行测序,检测marO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7株对耐喹诺酮类菌株均出现了gyrA基因突变,除常见氨基酸改变外,还发现Asp87→Asn、Ala84→Pro;36株耐喹诺酮菌株发生了parC基因突变,只对萘啶酸耐药,对环丙沙星中介、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敏感的ECO24未出现parC基因突变;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ECO11未出现marOR区突变;存在多重耐药的ECO5 marOR区发现6处突变,且1 879 bp处的突变改变了marOR的终止密码子。结论gyrA和parC基因突变引起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gyrA基因突变是产生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原因,parC基因突变可引起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marOR的多位点突变在多重耐药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2周内未使用过抗菌药物)肠道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110株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parc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突变情况,并与28株2周内使用过抗菌药物病人肠道分离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未用药组为12.7%~15.5%,用药组为20.8%~25.0%。测序发现60号敏感菌株没有任何氨基酸突变。11株耐药菌中,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存在83位突变,即Ser83→Leu;其中8株存在双突变,即同时Asp87→Asn;6株存在3个突变,还包括Clu214→Gly。par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中,有8株存在Ser80→Ile突变,另有2株存在Glu84→Gly突变。结论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2.7%~15.5%,主要由gyrA基因和parC基因位点突变造成,以gyrA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株的出现.方法 采用K-B和MIC法测定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8种常见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出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276株,对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6.38%、43.48%、42.72%、55.43%、65.22%、61.96%、52.54%、53.62%,且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敏感株(P<0.05);呼吸道、非呼吸道标本的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呼吸道、非呼吸道标本分离株对多种常见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  相似文献   

4.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氏菌杀菌作用量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氏菌44102的抗菌效能和杀菌机理,并且观察了细菌在各种药物浓度下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3种药物在各种不同浓度下的杀菌活性及时间—杀菌曲线。结果3种药物对大肠埃希氏菌44102的杀菌作用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呈双相变化,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最强杀菌浓度分别为0.2mg/L、1.0mg/L和1.5mg/L,利福平(150mg/L)和氯霉素(20mg/L)对3种药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1/2MIC时细菌菌体明显变长,而高浓度时(1000mg/L)菌体变化不大。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在较高浓度时杀菌作用减弱,与其抑制RNA和蛋白质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院ICU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ECO)的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6月20株分离自ICU患者临床标本的ECO,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量琼脂希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值;采用PCR法联合检测细菌染色体介导DNA解旋酶gyrA和质粒介导的qnrA、qnrB、qnrS以及aac(6')-Ⅰ b-Cr变异体和与喹诺酮类外排有关的qepA等6种基因.结果 20株ECO gyrA基因均存在突变,其中13,15号株gyrA基因经比对与美国NCBI中已登录的gyrA基因序列均不相同,为新亚型;检出aac(6')-Ⅰ b检出3株,经比对分别为aac(6')-Ⅰ b(2株)和aac(6')-Ⅰ b-Cr(1株);qnrA基因检出1株,经比对为qnrAl.结论 ECO对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耐药主要为gyrA基因突变所致,但也有aac(6')-Ⅰ b-Cr、qnrAl的因素,值得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回旋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7,他引:19  
目的 研究导致大肠埃希菌DNA回旋酶A亚单位的基因变异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方法 收集3株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及1株敏感株,用PCR方法扩增其回旋酶(gyraseA)基因,对扩增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结果 PCR—SSCP发现3株耐药株其DNA单链与标准株及临床敏感株迁移率不同,3株耐药菌株存在Ser—83→Leu,Asp—87→Asn及His—184→Asn突变,Ser—83→Leu及Asp—87→Asn突变位于氟喳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gyrA基因碱基552位点C→A碱基突变致组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与gyrA基因点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防耐药变异选择浓度测定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比较其防耐药变异能力. 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25株临床分离菌,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左氧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MIC99、暂定防变异浓度(MPCpr)及MPC. 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沙星、帕珠沙星、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MPC分别为0.072、0.048、0.09、0.09、0.06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MIC99)分别为4、6.8、6.9、9、12.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莫西沙星对25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MPCpr90值分别为2、1、2、1μg/ml, 选择指数(MPCpr90/MIC90)分别为16、4、16、2. 结论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限制大肠埃希菌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和帕珠沙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菌株来源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348株,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出的重复病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07年标准计算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筛选出耐药菌株,加入7种常用抗菌药物,测定其他抗菌药物对喹诺酮类耐药菌株的药敏情况。提取耐药大肠埃希菌株的DNA,加入适宜引物,进行扩增,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为喹诺酮类非敏感菌株87株占25.00%,87株喹诺酮类非敏感菌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00%。大肠埃希菌中gryA耐药基因的突变主要发生于低水平的MIC耐药菌株,而parC和PMQR的耐药基因均主要发生在MIC值在4~8μg/ml、16~64μg/ml两个浓度区间的耐药菌株。gryA基因S83L、D87N两个位点,及gryC基因的S80I、A108V两个位点的突变情况在MIC值各个范围内突变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非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对很多其他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中的耐药基因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MIC值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探讨qnr、qepA、aac-(6′)-Ib-cr质粒基因流行状况以及与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市两所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103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大肠埃希菌中qnr(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质粒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03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9.7%、7.8%、10.7%,有8株菌同时携带≥2种质粒基因,这8株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全部耐药,同时合并其他类抗菌药物耐药,其中52号菌同时携带3种基因[qnrB、qnrS、aac-(6′)-Ⅰb-cr],对6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广州市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居高不下;药敏谱呈多样化,多药耐药株比例高;菌株中存在qnrB、qnrS、aac-(6′)-Ⅰb-cr的流行,并呈现出两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株细菌的特征;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以ATB仪器检测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技术扩增大肠埃希菌中的qnr基因.结果 qnr阳性菌株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qnr阴性菌株;PCR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为24.0%;PCR阳性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显示,产qnrB-4基因和qnrS-1基因菌株分别为35、7株,未检测到qnrA和qnrC基因;42株产qnr基因的菌株中,95.0%为产ESBLs菌株.结论 产qnr基因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已较为普遍,且绝大多数为多药耐药株,临床应重视此类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存在与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对60株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基因gyrA、gyrB、parC、parE,并对其中20株PCR扩增所得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分析志贺菌gyrA、gyrB、parC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60株志贺菌对萘啶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0%、35.0%、28.3%和15.0%;测序结果显示gyrA、gyrB、parC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5%、30%和100%,parE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严重;靶基因突变是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以DNA旋转酶GyrA基因突变为主,DNA拓扑异构酶IVparC基因突变次之。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3,他引:5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6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耐环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突变,结果:6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环丙沙星的180株(28.8%),耐左氧氟沙星的219株(35.0%),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有30株(75%)发生gyrA基因83位点突变,26株(65%)发生parC基因87位点突变,两种突变同时发生的25株(62.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氟喹诺酮的机制大多为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分布.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23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统计和ESBLs基因分析.结果 尿液、痰液为最主要标本来源,占43.29%、22.08%;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85.28%)等多数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75.76%)等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52.38%)等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4.33%)等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他唑巴坦(6.93%)等含他唑巴坦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低;CTX-M型、TEM型、SHV型耐药基因均可见,CTX-M型多见,可见复合基因.结论 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及耐药基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谱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标本,对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医院获得性肺炎与社区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从351份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73株,分离率为20.8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性最好,敏感率为100.00%;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5.65%、50.00%、26.09%,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41%、14.81%、22.22%、18.52%;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为73.91%,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25.93%(P<0.01)。结论大肠埃希菌在肺炎患者中的分离率及耐药率较高,其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严重;对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的耐药性和同源性。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UPEC 53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使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使用PCR方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检测。通过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UPEC对除替加环素以外的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53株细菌中,改良Hodge试验阳性44株(83.0%),38株检出KPC-2酶(71.7%);ERIC将菌株分为18个谱型。结论碳青霉烯类敏感性下降UPEC菌株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存在较高的耐药率,KPC是造成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部分科室存在克隆株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院大肠埃希菌(ECO)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大肠埃希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判读按照CLSI最新折点标准进行,数据处理采用WHONET软件.结果 139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ECO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3.5%;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达到100.0%;大肠埃希菌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耐药率在40.0%~50.0%的抗菌药物有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等.结论 建议临床医师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唐山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药物靶基因位点突变特征。方法 问卷调查193名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疾病相关情况,并分析其特征与分离菌株药敏类型的相关性;抗酸染色和胶体金法确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采用试剂盒鉴定药敏类型;通过测序鉴定靶基因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不同药敏类型菌株宿主的BMI、职业、居住地和抗生素用药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3株临床分离株对一线、二线药物耐药率为37.31%和75.65%;耐药率排序前三位的药物为阿莫西林(53.37%)、氯法齐明(39.38%)和对氨基水杨酸(25.39%);总突变率前三位分别为embB 306位点(80.66%),ropB 531位点(72.62%)和rpoB 526位点(55.36%);60%的基因位点只测得一种突变类型。结论 唐山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较高,药物靶基因位点突变率与其他研究报道相近但突变类型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按CLSI2010标准,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以及ESBLs确证试验;采用WHONET5.6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09-2011年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723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7.2%、11.9%、9.5%;检出562株大肠埃希菌,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314株,占55.9%;从住院患者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453株,产ESBLs菌株245株占54.1%,常见科室为ICU、肝移植及肝胆胰中心、血液科,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分别为63.3%、59.3%、58.7%;来自门急诊患者109株,其中产ESBLs共45株阳性率为41.3%;体外试验显示,2009-2011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6%、0.8%、0.9%,对阿米卡星分别为11.4%、6.7%、9.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为7.2%、17.6%、4.3%,对头孢西丁分别为16.3%、17.6%、11.9%,对头孢他啶分别为16.3%、28.7%、19.1%;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结论 医院血流感染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比率较高,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比率高于门诊患者;ESBLs尚未有效控制;3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变化不大,对亚胺培南耐药株数有上升趋势;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0年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取自2010年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全部标本,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仪器提示为产ESBLs的菌种,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2010年医院大肠埃希菌检出80株,其中产ESBLs为19株,阳性率为23.8%;肺炎克雷伯菌检出89株,其中产ESBLs为19株,阳性率为21.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 产ESBLs菌株在临床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且呈多药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困难;加强产ESBLs菌株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产ESBLs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共78株ECO和36株KPN,均来自医院2007-2009年接受胆道手术患者的胆汁标本,采用K-B法测定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胆道感染ECO和KPN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对第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ECO在53.8%~65.4%,KPN则在47.2%~61.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70.5%和72.2%,环丙沙星分别为57.7%和47.2%;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全部敏感,对含酶抑制剂复合药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较低;ESBLs检出率ECO为43.6%,KPN为41.7%。结论 ECO和KPN是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术前过早、过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产酶菌株增多和耐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