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外段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3例CSA患者的颅外段椎动脉形态、走行、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3例CSA中38例椎动脉走行异常,25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与对照组相比,CSA组椎动脉峰值流速明显减低(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椎动脉形态和血流参数变化,为临床评价CSA治疗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住院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析。结果发现CSA组,TCD检测异常率为68.29%,统计学处理,其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0.001)。这证实CSA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表明TCD检测能够为CSA的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依据。本文还发现,CSA组TCD检测正常者转头状态下TCD频谱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变,这表明转头可使其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加重,提示对CSA患者尚需考虑不同头位的TCD检测。部分CSA患者的TCD检测,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其血管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TCD检测尚不能代替临床血压,血脂,眼底动脉及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及准确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进行TCD及TCCS检测,并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61例,记录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BA)、舒张末期流速(EDVBA)与平均流速(MFVBA)、狭窄处距体表的检测深度(D),并计算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PSV(取较高侧测值)比值(PSVBA/PSVVA和PSVBA/PSVPCA),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PSVBA、EDVBA、MFVBA、PSVBA/PSVVA及PSVBA/PSVPCA的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上述各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结果(1)基底动脉近段狭窄发生于(90±5.4)mm处,中段狭窄发生于(97±3.0)mm处,而远段狭窄常发生于(104±4.2)mm处。(2)基底动脉狭窄诊断最佳血流动力学参数:轻度狭窄的最佳参数标准为110 cm/s≤PSV≤150 cm/s或65 cm/s≤MFV≤90 cm/s。中度狭窄为150 cm/s≤PSV≤210 cm/s或90 cm/s≤MFV≤135 cm/s。重度狭窄为PSVBA≥210 cm/s或PSVBA/PSVVA≥3.5。 结论TCD或TCCS联合评估基底动脉狭窄,选择PSV、MFV及PSVBA/PSVVA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准确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并与颈椎牵引作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1999-09/2001-01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按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30,男10例,女20例)和对照组(n=30,男12例,女18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隔2d行1次手法,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隔2d日牵引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AUS-128DP深圳产)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右侧椎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较治疗前加快(P〈0.05)。结论:仰旋按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且其作用效果强于单纯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颈椎病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TCD对10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患者均有颈椎X片结果异常,并排除脑动脉硬化,对椎-基底动脉收缩峰流速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峰流速正常29.4%(32例);异常率70.6%(77例):流速降低44.0%(48例),升高26.6%(29例),其中椎动脉异常33.8%(26例),基底动脉异常16.9%(13例),椎-基底动脉合并异常49.4%(38例)。结论 TCD检测与颈椎X片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对颈椎病诊断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总体疗效、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体征改善率评价除项背部的手法操作外,配合头面部推拿的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04—06/2006—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采用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分为益脑推拿组和常规推拿组,各80例。益脑推拿组:除常规推拿外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循经推拿,按揉印堂、太阳、四白、百会等穴,以得气为度;右手拇指端桡侧和其余四指指端从前方向后下方扫散两侧胆经,左右各10遍;从前发际向后拿五经,操作6遍。再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176;~20&;#176;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遍;然后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常规推拿组:常规取穴推拿如益脑推拿组,然后实施颈椎拔伸法。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25min,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王楚怀等所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对两组的总体疗效、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体征改善率进行评估。 结果:参与实验的颈椎病患者160例都进入结果分析。①益脑推拿组、常规推拿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1%,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分析,u=7.4193,P<0.05)。②治疗后两组症状与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8.44&;#177;1.52,13.93&;#177;2.14;26.34&;#177;2.20,14.07&;#177;2.19:t=49.4428.35.3540,P<0.05),且益脑推拿组优于常规推拿组(t=6.0832,P<0.05)。③益脑推拿组棘突移位和生理曲度方面的体征改善率显著高于常规推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3.82%,68.66%;46.67%.37.18%:P<0.05),但两组在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方面的体征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显效率、提高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改善棘突移位和生理曲度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方法,是临床颈椎病治疗的一项有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3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除外心衰、心律不齐、低血压等,进行颅外段椎动脉(674条)超声参数测量:椎动脉内径(D)、收缩峰值流速(SPV)、平均流速(TAVM)、血流量(Q)。结果:337例VBI患者,年龄小于40岁有32例,40~60岁有129例,大于60岁有176例。单侧椎动脉D≤2mm有14例,单侧D<3.0mm有228例,双侧D<3.0mm有6例。椎动脉内径比值(较粗侧与细侧比)DR=1.4±0.1;较细侧椎动脉平均内径D=(2.6±0.4)mm,平均速度TAVM=(15.2±3.1)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Q=(176.5±26.8)ml/min。结论:随年龄增长,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逐渐减少。当一侧椎动脉内径小于3.0mm,与对侧椎动脉内径之比小于1.5,平均流速小于18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小于200ml/min,可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记忆障碍特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记忆障碍表现调查,总结其规律性。方法:2002-08/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或住院的7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患者组)在治疗前分别接受了修订后的韦氏记忆量表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以及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并与71例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韦氏记忆量表测评分项比较中,患者组的短时记忆指标中的再认(7.5&;#177;2.2)、回忆(8.9&;#177;2.6)、视察再生(8.2&;#177;3.1)、联想学习(7.3&;#177;2.3)、触觉记忆(8.2&;#177;2.1)、逻辑记忆(7.9&;#177;1.8).瞬间记忆中的背数(9.2&;#177;2.8)和记忆商(85.3&;#177;2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16~3.420;P&;lt;0.05~0.01)。但两组长时记忆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韦氏记忆量表测评结果比较中,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短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多数分测验评分以及记忆商均明显低于无供血不足患者(t=2.237~2.906;P&;lt;0.05-0.01)。不同记忆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中.低记忆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白天独自出门、夜间户外散步、做较重的家务、外出活动、上床和起床、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和担心病情等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高记忆商组(t=1.882-2.976;P&;lt;0.05-0.01)。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明确的短、瞬时记忆损害特征,原因可能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病情轻重常决定记忆商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检测颅外段椎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应用双功能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颅外段椎动脉,评价椎动脉闭塞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报告日益增多,作者于1992年曾对检测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行了初步评价。综合当前学者的观点,总的认为超声揎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阻塞以及倒血,可提供可靠依据,但对多普勒检测计算血流量,至今还存在许多理论和检测技术可题。以往国内部分学者采用血管截面积和时间平均流速方法计算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俯卧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7例,经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愈显效率78.54%。其中165例行经颅多普勒复查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最小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报告了104例颈椎病推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椎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的表现。男88例,女16例,分为三组:41~50岁(A)组,11例;51~60岁(B)组,53例;>60岁(C)组27例。与各组年龄相似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每组22例。采用ACUSON-128型超声仪,探头5MHz,探得推动脉二维图像,测内径并观察形态,显示彩色血流,取样测脉冲多普勒血流图之收缩期流速峰值(Vs)、舒张末期流速峰值(VD)及阻力指数(RI)。各组内径及阻力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B组及C组之Vs、VD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均<0.001。我们认为VS可以作为推动脉供血不足的灵敏指标,VD为血管阻力增高的指标。A组仅Vs有差异,P<0.05,VD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这组患者年轻颈椎病多不严重,所以仅有Vs的轻度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14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临床采取保守治疗,3个月后复查,依据交感神经症状临床分为:优、良、中、差,同时观察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115(82.1%)例患者椎动脉血流没有变化,临床疗效,68例优、24例良(良以上有效率80.0%)、10例中、13例差;25(17.9%)例患者椎动脉血流有变化,临床疗效,2例优、7例良(良以上有效率36.0%)、16例差,两组人数及疗效优、良、差人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疗效为中的人数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患者头颈部活动时不易引起椎动脉血流变化;(2)椎动脉血流有无变化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椎动脉病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测定30例正常人3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椎动脉的内径、峰值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压力降半时间、阻力指数及窗口指数。结果示正常人椎动脉内径左侧占优势(P〈0.05)。患者患侧与健侧,正常人与患者患侧相比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判定颅外脑血管的病理及机能状态,特别是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年颈椎病伴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5.0~7.5MHz,检测141例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VA),观察形态与结构变化,获取收缩期峰值流速(MAX)、舒张末期流速(MIN)、时间平均流速(TAMX)、内径(D),并与200例健康老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变组椎动脉弯曲显著增多。D、MAX、MIN、TAMX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左右差增大。结论:颈椎病所致VA形态与结构改变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解剖学基础,而左右椎动脉流速的失衡状态则导致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瘢痕子宫早孕者均经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检查,与临床病理及超声跟踪结果作对比。 [结果](1)瘢痕子宫妊娠分为:正常妊娠、难免妊娠、宫颈妊娠及瘢痕妊娠(CSP)4种类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0%、100%、77.8%、 85.3%,早孕诊断符合率90.6%;(2)正常妊娠组滋养动脉RI值与异常妊娠组RI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组间RI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异位妊娠发生率与剖宫产次数成正比。[结论]彩色多普勒对瘢痕子宫不同妊娠类型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对动物模型颈椎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兔动物模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彩色血流信号和多普勒频谱参数的变化。方法:应用ALT公司的超9HDI检测11只正常成年兔和13只动物模型兔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果:兔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程度不同,双侧椎动脉的血流参数发生相应不同的变化,以RI变化最为灵敏,椎动脉狭窄严重时,血流峰值速度和血流量均减低。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可做为临床诊断可靠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对动物模型颈椎病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测兔动物模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彩色血流信号和多普勒频谱参数的变化。方法:应用ALT公司的超9HDI检测11只正常成年兔和13只动物模型兔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果:兔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程度不同,双侧椎动脉的血流参数发生相应不同的变化,以RI变化最为灵敏,椎动脉狭窄严重时,血流峰值速度和血流量均减低。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可做为临床诊断可靠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确诊为宫颈癌的病例92例为观察组(宫颈原位癌35例、宫颈癌Ⅰ期29例、宫颈癌Ⅱ期28例),选取同期经检查宫颈均无异常的45例就诊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声像学特征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正常对照组宫颈径线均表现正常,观察组宫颈增大诊断宫颈浸润癌的灵敏度为89.47%,特异度为93.7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宫颈主要表现为等回声,宫颈癌主要表现为低回声病灶,观察组宫颈低回声病灶在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为71.93%,特异度为93.7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Ⅰ、Ⅱ期CDFI呈现丰富的树枝状血流分布特点,树枝状血流分布仅存在于宫颈癌中,对诊断宫颈癌有较强的特异度为100%,与宫颈原位癌、正常对照组患者相比,不同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类型的RI值呈现:正常对照组宫颈原位癌宫颈癌Ⅰ期宫颈癌Ⅱ期,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宫颈癌时,有较多特征性声像学改变,其诊断可信度较高,可作为宫颈癌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目的:探索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125例颈椎病患者的检测,共诊断了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从中筛选出34例单侧椎动脉内径<2.8mm之狭窄患者,对其狭窄侧和健侧椎动脉血流参数(PSV.Vm.EDV.PI.RI)作了统计学检查。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在超声的特征性表现为:(1)二维图像:椎动脉“匀称性”狭窄,内径<3mm;椎动脉椎骨段走行弯曲;(2)频谱多普勒:PI、RI增高:颈段PI>1.50,RI>0.74;椎骨段PI>1.30,RI>0.72。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在狭窄的基础上流速降低:椎骨段PSV<35cm/s,Vm<20cm/s,EDV<10cm/s;及其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3)彩色多普勒:椎动脉血流束变细,供血不足时调低彩色增益才能显示血流束。结论:结果证明二维声像图加CFM及PW对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确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阴道三维彩色多普勒诊断早期宫颈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彩超检查诊断早期宫颈癌(Ⅰb期~Ⅱa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和其他150例患者作经阴道三维彩超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在9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Ⅰb1期67例,Ⅰb2期18例,Ⅱa期11例,其中鳞癌73例,腺癌19例,腺鳞癌4例。肿块大小:5mm×6mm×9mm~32mm×35mm×46mm。在150例对照组中,子宫颈正常组50例,宫颈肌瘤23例,宫颈粘膜下子宫肌瘤16例,颈管息肉11例,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3例,宫颈纳氏囊肿27例。经阴道三维彩超显示宫颈癌宫颈肿块处血管形态分布可分成4型。早期宫颈癌三维阴道彩超诊断符合率为86.5%。结论:经阴道三维彩超能显示宫颈及宫旁组织的立体图像,宫颈处显示的4种血管形态分布对鉴别宫颈肿瘤的良恶性质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