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中药可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逐渐被阐释。该文通过归纳总结近5年来的文献,以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线索,从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及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中药在肠道菌群调节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不管是从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调整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总结单味中药对肠道微生态调节的研究,从健脾化湿药、补益药、清热解毒药、泻下药、消食药及理气药等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95-198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复方及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无论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是中药复方均能有效调节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间接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结直肠黏膜的修复。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加强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紊乱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已成为疾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同时,肠道微生态很可能也是理解中医学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传统中药大多以口服为主,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其发挥药效的关键。中药可以通过促进有益菌增殖或抑制病原菌,增加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生成的方式,恢复疾病条件下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肠道菌的代谢转化是影响中药药效和毒性产生的重要途径。针对中药及其复方、人体及肠道微生态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三种模式假说,即菌群响应模式、菌群依赖模式和菌群代谢模式,并探讨了当前肠道微生态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也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肠道菌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的失调引起的各种因素的发生改变可能促进或加重肝硬化,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出现。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肠道菌群的失调,目前对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肝硬化的文献较少,缺乏系统性的总结,笔者就目前研究现状做单味中药、中药复方治疗肝硬化微生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齐  高霞  耿婷  黄文哲  刘丽芳  王振中 《中草药》2017,48(17):3629-3635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一旦失调,将会引发各种疾病。中药对肠道菌群的稳态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具有代谢转化作用,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作为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由大量不同的细菌组成,一旦出现生态失调,将会诱发多种疾病。与此同时,肠道菌群所产生的代谢物在构建微生物群体响应与代谢信号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许多中草药对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具有调节作用,集中表现在调控菌群的组成以及代谢产物。随着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物种组成与代谢物的表征取得了巨大进展,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技术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并且呈现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与AD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调节肠道微生态对AD症状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干预AD的目标之一.部分中药复方已被实证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提示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可望对AD起到防治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结肠透析对于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也能加速慢性肾脏病的恶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中药结肠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在理论上有互通性,其常用灌肠药物被证实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中药结肠透析由中药灌肠发展而来,有研究表明中药灌肠亦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中药结肠透析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治疗慢性肾脏病,为其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肠道微生态特别是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就是导致NAFLD的重要因素之一。NAFLD中医病证溯源、病因病机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NAFLD治疗获益有赖脾胃升降。肠道是中医脾胃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位,肠道菌群是饮食影响宿主代谢状态的调节因子,符合中医学脾胃升降原理的生物学内涵。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表现的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时表现的症状具有一致性,故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升降有着密切联系。该文基于现代肠道微生态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胃升降关系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提出了NAFLD的组方用药思路,主要包括健脾益气升清、行气和胃降浊、化痰活血消积,突出脾胃升降与肠道微生态协调在NAFLD论治中的主导作用;疏肝理气、宣降肺气、升清降浊、温肾助阳,顾及NAFLD发病协同因素,助力脾胃升降,从肠道微生态靶点考量治疗效应;中药保留灌肠激活大肠传导功能而助力胃气通降、协调脾胃气机升降,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从16s r DNA基因路径关注中药肠道给药途径干预NAFLD的肠道微生态机制。随着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深入推进,其与脾胃升降和NAFLD的关系将进一步揭示,既承接了我国从古至今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肝病的悠久历史,也将拓展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产丁酸菌是以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一类肠道细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厚壁菌门,产丁酸菌能够利用膳食中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合成丁酸,进而通过给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宿主免疫等生物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靶向调控成为防治多种人体疾病的潜在重要方法。中药经口服后进入体内首先和胃肠道接触,其与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已得到证实,且中药由于组分复杂、成分众多可以以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发挥干预作用。其对产丁酸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进入肠道后可起到"益生元"作用,富集有益的产丁酸菌,且中药多糖可作为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的合成,进而实现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有效调节。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产丁酸菌及丁酸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并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产丁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性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健康的肠道环境是人体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内在环境,肠道菌群稳态失调伴随着机体的生理代谢紊乱,如诱发体内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紊乱和短链脂肪酸(SCFA)生成减少,导致机体慢性低度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药一直被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目前关于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研究十分广泛。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的关系,肠道菌群可将中医药转化为多酚、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同时这些活性成分可逆转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可见肠道菌群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桥梁,这可能是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之一。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药物及治疗方法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大肠癌作为世界上发病率第三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辅助治疗大肠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从手术、放化疗、中药单体和复方对大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作用进行概述,为大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和总结1995—2016年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用药规律,并根据用药规律对新方做出预测。方法:收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效的中医药方剂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方剂148篇,分析得到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32味常用药物,7种常用药对用药模式,16个新方核心组合以及8个新处方。结论:分析显示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药物主要以补气健脾、渗湿利水类药物为常见。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新方,与临床上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和健脾渗湿汤等有相似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又参以理气疏肝之药物,以达到舒达肝气、健补脾胃的作用。配伍组合符合补气健脾、渗湿止泻等临床主要治疗思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