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溃烂故名。历代医家对口疮的命名繁多,如口疮以唇、龈,舌、颊、上腭等部位粘膜溃烂故名。口糜以满口糜烂如粥样为特征。鹅口疮以口内生白屑形似鹅口而命名。又有口疳、喉疳等名称,均为口腔科常见病。病因与诊断口齿唇舌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胃为水谷之海,其脉络脾进入上齿,环绕口唇;心开窍于舌,其脉络小肠,上沿食道通咽部;肾为阴阳之宅,其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到舌根两侧。说明了口腔与脾胃心肾四经的关系甚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依赖,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若过食辛辣,脾胃积火,情志之火内发,心火亢盛,房劳伤肾,  相似文献   

2.
口腔与脾胃等多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口腔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胃等多脏腑经络的滋养。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可致口腔溃疡、扁平苔癣、灼口综合征等多种口腔疾病,而望唇、望舌有利于诊断脏腑病变。临床上,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治疗口腔科常见病、疑难病,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介绍作者遵循经旨,阐述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赖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文中并列举低热、口疾、尿血、癃闭、崩漏诸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口腔疾病,包括口、齿、舌、唇、咽喉、面颊、腮及软腭等部位的病变。口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一、口腔与脏腑经络关系口经云:“诸经皆循经于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冲、任两脉等都交会于口,其中以脾经为主。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乃运化津液、而后润养喉咙、口腔及五脏,故口腔得此而华,脾胃得此而和,水谷得此而化。《灵枢·脉度篇》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所以,心脾和则口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脾健运则水谷之精微得化。以营养各脏腑及其各开窍的器官。古人认为:肝热口酸而苦,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有很大比例,中医学从整体论治,以脾胃为重论治胸痹,取得较好效果。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1.中医理论:1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网络系统。心与脾、胃经络关系密切,如《灵枢·脉经》曰:"脾足  相似文献   

6.
苏健  刘学  张伟  杨诗媛 《山东中医杂志》2024,(4):343-347+356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口咽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本病病机演变中的核心脏腑。然脾胃升降喜恶各有不同,在温补脾气的同时,亦要强调顾护胃阴的重要性。胃阴与本病的相关性表现在:肺胃经络相同,气机同降,喜恶相似,同气相求,故干燥综合征常累及至肺;胃主通降,胃阴亏损,胃气不降大肠失濡而易见便秘;起初多为肺胃津伤,病久多累及肾液,且因女子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易耗伤津血,故多发于绝经前后妇女;胃阴衰则阳明经无以滋养筋骨关节而见关节屈伸不利。根据胃阴耗伤程度及分期特点,早期甘凉濡润,中期甘寒滋养,晚期滋肾增液。  相似文献   

7.
周勤 《西部中医药》2002,15(1):41-41
梅核气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隶属六郁之痰郁。其临床表现以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喘急为特点。在治疗上多数医家首推《金匮要略》之半夏厚朴汤。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病程较长,并伴有胃部疾患者,收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咽喉为胃系之口,与食道、胃相通,经络相联,共同完成水谷之摄入及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地气通于嗌”。嗌即咽和食道。《医贯》“咽系柔腔,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胃为根本,咽为苗窍,本有病而上见于苗窍。纵观半夏厚朴汤在其组成中,以…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的基础上的。这里分别从其经络、脏腑、气化三者略加讨论。一、三阳三阴的经络问题从《伤寒论》中的经络病象如太阳病的项背腰强痛、阳明病的面赤面垢口不仁、少阳病的目眩耳聋胸胁满痛、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咽干舌燥和厥阴病的巅顶头痛  相似文献   

9.
论咽胃同病──附157例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454150)马汴梁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454151)伍关键词:咽胃同病咽与食道、胃合称胃系。根据咽与胃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以及临床和病理所见,我们认为咽既为脾胃之关隘,又是脾胃病证外在反映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口咽癌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 病势凶险、病位特殊, 放射性疗法临床获益明显, 但易损伤口咽部黏膜及腺体造成口咽干燥症, 由此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阻碍治疗进程。故口咽干燥症病机: 先有正气亏虚、癌毒内生、蕴结弥漫阻滞于口咽经络, 后有热毒侵袭、伤津耗气、伏邪内藏以致脉络枯萎。因此以“三焦辨证”法为基础, 通过分期论治达到明确病程分期、辨析疾病病机、灵活用药、燥湿相济、攻补兼施、升降相宜, 其疗效颇佳。现将临证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总结如下, 并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 以兹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络属和内外沟通,与机体的苗窍存在某些特有的联系:如目为肝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等,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用以有效地指导临证治疗的生动范例,古今医家于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即脏腑气血学说出发,试以“后天之本”脾胃为主,探讨从脾胃一脏一腑与它脏的密切关系及其同九窍病证的内在联系,文中错谬或不周,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从脾胃与其它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阐释五脏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意义,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同时,五脏生理、病理之间按照五行生克秩序维持着动态平衡,而五脏之中尤以脾胃为重,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为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虚实口疮辨治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口疮”,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泛指发生于唇、舌、胯、顿等处,表现为口腔糜烂或破清红肿疼痛的病症。祖国医学有“目疮”、“目糜”、口店”之记载,现代医学中属于口腔粘膜疾患。如各种日炎、口腔溃疡等,如疮疹性口炎、复发性目疮、腺周口疮等,皆属于“口疮”之类。临床群治,以辨虚实为要点,从征中辨虚实,联系脏腑经络,方能立法处方、治则从焉。!座火D癌多因素体阴虚,或劳伤过度,阴液亏耗,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蒸灼于口,久则肌膜破溃而发。症见日燥咽干,渴不欲饮,面热唇红,头晕耳鸣,乏力心悸,手足心热,腹…  相似文献   

14.
宋建平  陶士忠 《河南中医》1993,13(5):209-210
笔者认为胸痹虽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上焦症状为主,但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注重中焦是<<金匮>>治疗胸痹特点之一。其理由有如下几点:脾胃与上焦部位相邻,经络沟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机能失常是胸痹的重要成因:从西医观点看,许多食管、胃及肠道疾病亦可引起胸背痛或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5.
口咽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以发生于口咽内许多部位,口咽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3%。口咽腔解剖结构复杂,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发口咽癌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口咽为位于硬腭与舌骨水平之间的咽部,上接鼻咽腔,下通喉咽腔,口咽癌常发生于腭扁桃体区、舌根、软腭及相邻的咽后壁区域。CT扫描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特别是深部侵犯,以及有无淋巴转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赵琪  张佳佳  王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09-2311
一氧化氮(NO)属于中医学气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的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均由元气所派生。脏腑之气如心主血脉、脾胃升降、肾主生长发育、肺主气、肝主疏泄;经络之气如穴位经气的激发、针灸疗病和保健、以及太极拳、气功运气,均与N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口腔诸疾,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口为脾之外窍,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胃经食道、咽直通口齿,肝经支脉环唇内,其经脉络于舌本。多数经脉均循行于口腔。因此,在中医看来,口腔疾病绝非局部的病变,其治疗最能体现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兹结合病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黄元御、彭子益三医家都以脾胃中气为中心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然而其理论视角却有所不同。李东垣侧重于探讨内伤脾胃而引起的脏腑功能的失常,黄元御侧重于探讨脾胃中气与肝心肺肾之间气机及功能的和调,彭子益则侧重于探讨脾胃中气与其它脏腑、经络在生理功能上相互的影响。把三医家的特色理论加以互参、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各医家的理论特色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气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输至脏腑经络。病后调护脾胃,乃是东垣《脾胃论》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中结合经络治疗的成效。方法:120例脾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中药治疗,实验组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经络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药效温和平稳,能够究其根源进行调理救治。根据经络来按摩锤打足阳明胃经通顺理平经络,增强脾胃功能,将脾胃的病态情况纠正,再配以中药,双管齐下,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