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静点;对照组: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如血塞通、丹参等静脉滴注。连续应用7天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血塞通、丹参等活血化瘀类中药。  相似文献   

2.
李冉冉  戚观树  侯群 《江西医药》2010,45(5):488-49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后循环又称椎基底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20%。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缺血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  相似文献   

4.
<正>后循环缺血(PCI)或椎-基底动脉缺血(VBI)是椎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降低导致脑干或小脑缺血的综合性神经系统病变。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前循环[1]。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是诱发PCI及后循环系统梗死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5.
纤溶酶与盐酸法舒地尔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缺血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可产生  相似文献   

6.
<正>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提供全部脑干的血液供应,而老年人大部分眩晕症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不及时诊治后果严重,若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发作时间长可演变为脑血栓,因此,尽快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意义重大。现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的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和CPR图像寻找斑块,探讨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数量、成分、性质、动脉狭窄程度。结果53例中,共发现83处斑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三段、二段、起始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别35处、9处、4处、16处、16处、3处。软斑块41处(49.4%),混合斑块18处(21.7%),钙化斑块24处(28.9%)。轻、中、重度狭窄、闭塞分别29处,51处、15处、10处。斑块表面不规则15处,斑块溃疡9处。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动脉狭窄程度,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医药》2012,38(1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和CPR图像寻找斑块,探讨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数量、成分、性质、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53例中,共发现83处斑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三段、二段、起始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别35处、9处、4处、16处、16处、3处.软斑块41处(49.4%),混合斑块18处(21.7%),钙化斑块24处(28.9%).轻、中、重度狭窄、闭塞分别29处,51处、15处、10处.斑块表面不规则15处,斑块溃疡9处.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动脉狭窄程度,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丘脑和上段脊髓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0.
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20%[1]。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或预后差[2]。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改变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直接原因,采用DSA检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变化,以评估DSA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在MRA诊断后7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2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为金标准,90例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67%,符合率为95%(Kappa值=0.967,P〈0.01);MSCTA对有临床意义的椎基底动脉狭窄分级对比,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轻度狭窄:100%、97.22%、97.14%、83.33%、100%;中度狭窄:100%、97.22%、97.67%、87.50%、100%;重度狭窄:100%、91.49%、92.85%、69.23%、100%;闭塞:100%、100%、100%、100%、100%。结论 MSCTA对后循环缺血中椎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卓嘎 《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541-154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CD检测3 10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记录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形态、血流方向等。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及颈肩部肌肉劳损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Vs降低2 049例;脑动脉硬化和(或)伴椎基底动脉硬化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Vs降低的同时伴脑动脉硬化多普勒特征64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除有脑动脉硬化多普勒特征外,同时伴收缩期Vs增快,有湍流和涡流存在206例;椎基底动脉梗死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一侧VA血流信号缺如或BA血流信号逆转9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征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Vs降低且血流方向产生逆转107例。结论 TCD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在健康管理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2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笔者采用奥扎格雷钠(丹奥)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及分组选择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6年5月住院治疗72例符合WHO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温胆汤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后循环缺血患者87例,随机分为温胆汤组4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温胆汤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胆汤口服,14 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温胆汤组临床有效率91.1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8.57%,温胆汤组优于对照组;温胆汤组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温胆汤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温胆汤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后循环灌注,改善脑组织供血,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魏欣  邵杰敏  李丽  王贺波 《中国药房》2011,(42):3992-3994
目的:探讨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非梗死性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盐酸法舒地尔对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TIA非梗死性后循环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和丁咯地尔注射液,疗程14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同时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法舒地尔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8%(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法舒地尔组较对照组相应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明显(P<0.05)。结论:非TIA非梗死性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颅内微血管痉挛所致阻力增高可能是其病因之一;盐酸法舒地尔能缓解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孙和顺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0,32(16):2199-22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20例患者狭窄病变42处,其中18例患者各2处病变,2例患者各3处病变。18例患者共植入血管内支架38枚;2例各2处狭窄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未成功。血管平均狭窄率由治疗前82.6%降至治疗后8.4%。支架植入后12个月时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5例患者未见狭窄复发,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未见新发脑梗死;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6枚支架),支架再狭窄率15.8%,其中2例患者有明显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和脑梗死。全组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的缺血状况,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对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随机分为丁咯地尔组(46例)和盐酸培他啶组(46例),逐日观察疗效。结果:丁咯地尔组临床效果显,用药治疗72h后总有效率96.6%。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疗效好,起效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缺血(PC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眩晕/头晕是PCI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共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四型。口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或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  相似文献   

20.
陈樱红 《中国医药指南》2005,3(10):1213-1214
TCD检测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并且能动态或实时了解椎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将我院近3年来161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及同期78例健康体检者椎基动脉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