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目的 初步总结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例颅内梭形动脉瘤及12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继续填塞GDC。结果 13例动脉瘤致密填塞,3例大部分填塞,1例支架未能送入颅内而单用弹簧圈部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7例动脉瘤致密堵塞,2例大部堵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前循环78例,后循环27例),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GDC,术后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4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24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98例临床随访3~32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62例(随访期6~12个月),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2例明显缩小,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促进瘤内血栓形成,防止动脉瘤复发,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式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可解脱微弹簧圈(GDC)栓塞相结合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与GDC结合栓塞治疗30例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6例、基底动脉千9例、基底动脉起始部5例),30例后交通宽颈动脉瘤,5例椎动脉宽颈动脉瘤。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以GDC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GDC栓塞,支架均顺利通过载瘤动脉,覆盖瘤颈,其中60例致密栓塞,5例部分栓塞。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42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39例致街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方便、安全,适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GDC栓塞。  相似文献   

5.
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 ,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 3~ 6个月 ,无支架内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支架覆盖重要动脉开口并不影响血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治疗护理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20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介入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中17例致密栓塞。3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护理配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经历了球囊、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卸弹簧圈(MDS)的发展,特别近10年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之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梭形及体/颈大于1/2的宽颈动脉瘤,则无法使弹簧圈稳定在动脉瘤内,容易发生载瘤动脉阻塞。随着安全有效的支架输送系统的研制成功,血管内支架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可作为血管腔内隔绝物,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弹簧圈在瘤内达到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9.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5例难治性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10例发生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支架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7例多发宽颈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与同期采用开颅夹闭术1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夹闭36个动脉瘤,平均住院日、瘤颈残余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致密或近致密栓塞,与采用夹闭术患者瘤颈残余率无明显差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于开颅夹闭患者,平均住院日低于开颅夹闭患者。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 ,5 6例成功 ,均达到 90 %以上栓塞 ,载瘤动脉通畅 ,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技术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宽颈动脉瘤28例,梭形动脉瘤3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结果 31例共置入支架32枚,其中Enterprise支架24枚,LEO支架5枚,Solitaire AB支架3枚。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此2例微小动脉瘤术后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29例,其中支架先释放技术7例,支架后释放技术22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按改良的Raymond分级:动脉瘤体完全栓塞20例(Ⅰ级),瘤颈残留7例(Ⅱ级),瘤体显影2例(Ⅲ级)。随访1~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使绝大多数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影像学治愈。  相似文献   

14.
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9例患者,32个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分析栓塞效果.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0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3天予以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5天抗凝治疗.术后复查21例.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除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其他均致密栓塞.其中1枚支架覆盖2个动脉瘤并栓塞3例,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3例,支架置入行二期动脉瘤颈残留弹簧圈再栓塞2例,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3年复发再以支架辅助栓塞1例.急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狭窄堵塞.复查21例中,除1例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其余20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 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有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性期可以使用支架,但在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的前提下,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微导丝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微导丝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技术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本组包括25例小型宽颈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微导管成功超选动脉瘤囊内,将撤出的微导丝再塑形后跨瘤颈部位放置。通过微导管内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25例均获得成功,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效果满意。短期影像随访16例,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微导丝瘤颈成形术作为小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技术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and severe vasospasm is subject to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We intended to describe herein an endovascular technique for the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aneurysms and vasospasm.ResultsThis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11 ruptured aneurysms accompanied by vasospasm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6 patient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2 patient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1 patient each). Aneurysmal occlusion by coils and nimodipine-induced angioplasty were simultaneously achieved, resulting in excellent outcomes for all patients, and there were no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Eight patients required repeated nimodipine infusions.ConclusionOur small series of patients suggests that the simultaneous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and vasospasm is a viable approach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severe vasospa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