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现将我院内科10年来收治共230例作一临床分析。材料分析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及阳性血培养者102例(占44.4%);2.临床症状及有肯定诊断价值的肥达氏反应者107例(占46.5%);3.典型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证实者21例(占9.1%)。伤寒、副伤寒的比例:230例中199例为伤寒,占86.5%;17例为副伤寒甲,占7.4%;13例为副伤寒乙,占5.7%;1例为 C 群沙门氏菌(因设备条件未能进一步确定为付伤寒丙或其他沙门氏菌)占0.4%。此种分布情况与国内戴氏报告者大致相同。性别、年龄及职业:伤寒、付伤寒男女之比例为  相似文献   

2.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元谋县2006-2015年10年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元谋县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1例,年均发病率30.68/10万。其中伤寒病例562例,占85.02%;副伤寒病例99例,占14.98%。主要分布于元马镇、黄瓜园镇和老城乡,占发病总数的64.90%;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82.91%;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不同月份均有散发,并有上升趋势。结论元谋县伤寒副伤寒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针对流行特征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4.
本院1959~1979年收治伤寒、副伤寒959例。伤寒931例,其中364例(39.1%)细菌培养阳性,567例(60.9%)肥达氏反应阳性(即“0”滴度>1∶100;“H”滴度>1∶200),且具有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副伤寒28例均经细菌培养阳性。 流行病学特点:931例伤寒中,男515例,女416例。副伤寒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发病年  相似文献   

5.
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间在我局管区因水源污染引起伤寒暴发流行,我院共收治伤寒250例,现进行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次流行以伤寒为主,包括副伤寒甲2例,副伤寒乙16例及副伤寒丙11例。男124例(49.6%),女126(50.4%),职工27例(10.8%),  相似文献   

6.
<正> 肥达反应作为伤寒,副伤寒的一项诊断措施,已数十年之久,对其评价素有分歧。作者对我院历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的有关血清学资料加以统计,试图通过分析肥达反应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客观地估计其诊断价值。资料分析1951至1979年收治伤寒、副伤寒患者673例,得到细菌学证实者411例,占61.0%。我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第一部分(1)曾将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伤寒与副伤寒病例进行分析。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16.9%)病例,在入院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有把其他疾病的病例误诊为伤寒的情况。例如在败血症中,可有2.96%(2)-7.75%(3)的病例误诊为伤寒;在传染性肝炎中,可有0.8%(4)误诊为伤寒等。为了进一步提高伤寒与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水平,特将我院最近7年来其他疾病误诊为伤寒的情况分析于下。病例的选择这一部分病例是1957年1月-1963年12月在中山医学院第—附属医院住院,入院诊断为伤寒,而最后确诊为其他疾病者,共141例。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第一部分1,044例中,入院诊断为伤寒,最后确诊亦为伤寒或副伤寒的867例,亦采用作为比较。  相似文献   

8.
163例伤寒,副伤寒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燕 《浙江医学》1996,18(6):345-346
临床常遇不典型伤寒、副伤寒,有的甚至以并发症为主诉而就诊。我院1988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收冶伤寒、副伤寒16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103例(63%),误诊27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发热待查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东  刘勋 《四川医学》2006,27(6):603-604
目的探讨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思维方式。方法对我院呼吸、消化内科2004年8月至2005年9月期间住院的100例发热待查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各种检查最后明确诊断者有92例,确诊率为92%。病因:感染性疾病78例,占78%,其中伤寒、副伤寒16例,占感染性疾病的20.5%;败血症12例,占感染性疾病的15.4%:结核10例,占12.8%;恙虫病8例,占感染性疾病的10.3%。自身免疽性疾病3例,占3%。肿瘤性疾病5例,占5%。原因仍未明者8例,占8%。结论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病因。本组中伤寒及副伤寒发病率较高,占20.5%,败血症、结核病也占相当比例。本组中艾滋病4例,在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中应高度警惕AIDS。大多数FUO通过仔细检查和分析最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03-2005年伤寒、副伤寒在临沂市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市2003-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共发生伤寒、副伤寒21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96/10万,发病集中在6~11个月,占85.88%;年龄主要集中在10-54岁,占69.70%;农民和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80.15%。结论查源、灭源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雷静静  周力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2):177-177,179
伤寒、副伤寒合并肝炎在临床上多见,但伤寒和副伤寒合并胰腺炎却罕有报道。2000~2003年收治伤寒、副伤寒320例(伤寒140例,副伤寒甲147例,副伤寒乙33例),其中10例并发急性胰腺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副伤寒罕见的临床类型(247100)安徽省池州地区医院内科刘明彦1临床资料我院自1980~1987年收治伤寒176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者81例,非典型伤寒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5~46岁,夏秋季发病62例。占77%。误诊病毒肝炎3例、急...  相似文献   

13.
34例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34例,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这与以住的以伤寒为主,副伤寒少见不同。为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现将其临床特点、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南宁市报告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及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0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2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2/10万、副伤寒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54.54%。结论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采取对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实验室检测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3419例,年均发病率30.79/10万,年均病死率0.09%,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全国发病率的4.38倍。报告伤寒病例占73.54%。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其次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全年均可发病,5~9月发病占62.30%。男女病例之比为1.28∶1,5~55岁发病占88.31%。农民发病占33.43%,学生占25.53%。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423起,报告病例20214例占19.55%,暴发疫情呈逐年减少趋势;暴发地点多在贫困农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水型暴发起数占50.57%,食物型18.39%。流行菌型79.87%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19.31%。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6.44%、11.49%、8.05%、4.6%、2.3%及1.15%;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敏感,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2.27%及1.62%;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明显降低,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日益严重,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流行菌型及药敏监测势在必行,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控制措施,保证"洁净的饮用水、卫生的食物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16.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1978年7月至1979年10月共收治临床诊断为伤寒、副伤寒的患者200余例,对其中61例经细菌学证实者作了肥达氏反应的观察,同时随机选择非伤寒性发热及无发热人群,作为双盲试验的对照.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分组:共分三组。1.伤寒组(A 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其中伤寒58例,副伤寒乙1例,副伤寒丙2例。全部病例除有临床症状、体征外,均在病程2~28天中找到病原菌。2.非伤寒发热组(B 组):31例.男17例,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理地区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3年来,本院分离出的96株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标本来源、菌型分布、耐药状况。结果96株感染菌株中,有84株来自于血液培养标本,12株来自粪便培养标本。菌型分布以甲型副伤寒杆菌为主,占85.42%;其次为伤寒杆菌和乙型副伤寒杆菌,分别占11.45%和3.12%;未检出丙型副伤寒杆菌。分离出的96例感染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零;对所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菌素的耐药率均小于1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为39.58%。结论大理地区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杆菌为主。除氨苄西林外,感染菌株对其它所选抗菌素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较低。为防止耐药菌株增加,建议临床医生依据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正确诊断及使用敏感抗菌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腹泻儿童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为食品安全控制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腹泻儿童72株肠道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培养5934份粪便标本只检出伤寒沙门菌、乙型副沙门菌、丙型副沙门菌三种血清型72例(检出率1.2%),伤寒沙门菌、乙型副沙门菌、丙型副沙门菌检出率分别25%(17/72)、69.4%(50/72)、5.6%(4/72)。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乙型副伤寒从2014年开始上升,伤寒从2016年开始上升。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全年除1月和2月份外均有检出,主要分布在5~11月占91.7%(66/72),6~9月是检出高峰占65.3%(47/72)。0~6个月患儿感染率低于7月~6岁患儿(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岁以下是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占88.9%(64/72)。感染数男孩∶女孩=1.3∶1。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84.7%(61/72)、29.2%(21/72)、8.3%(6/72)、2.8%(2/72)。结论成都市儿童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3岁以下为高发;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其次为伤寒沙门菌;头孢噻肟敏感性较高,经验性用药首选头孢三代;临床医生应规范用药,改善卫生条件和习惯是目前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合并肝损害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副伤寒引起肝大、黄疸的体征早被注意,近年来由于肝功能检查和肝活检的应用,对伤寒、副伤寒所致的肝损害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称为伤寒性肝炎。现将我院1972~1980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292例中,经化验肝功能者113例,对有肝损害者81例进行分析,并与经肝功能化验正常的伤寒32例对比,探讨其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