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马铃薯配合仙人掌外敷治疗肌内注射致局部硬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因肌内注射出现硬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马铃薯配合仙人掌外敷,对照组采用温湿毛巾外敷。结果:治疗一周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马铃薯配合仙人掌外敷可有效治疗因肌内注射引起的局部硬结及疼痛。 相似文献
3.
改进新生儿肌内注射配合热敷预防硬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寅芬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1):1295-1295
在基层医院里 ,新生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止血剂经常采用肌内注射。新生儿的臀部肌肉尚未充分发育 ,肌内注射不易吸收 ,极易形成硬结。对成人肌内注射硬结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多[1-4] ,但对新生儿肌内注射的方法及硬结预防方面研究较少[5] 。 2 0 0 2年 8~ 12月 ,本科通过对 4 6例新生儿肌内注射方法进行改进配合热敷 ,并与以往用传统肌内注射方法对照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2年 8~ 12月新生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止血剂采用肌内注射的 4 6人为观察组 ,同时回顾性选择 2 0 0 2年 1~ 7月新生儿肌内注射的 4 1… 相似文献
4.
5.
6.
《吉林医学》2018,(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硫酸镁外敷对肌内注射罂粟碱所致硬结(红肿)的作用。方法:将80例肌内注射罂粟碱出现皮肤硬结(红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0例给予50%硫酸镁外敷4次/d,30 min/次,对照组40例给予30%硫酸镁4次/d,30 min/次。在治疗1 d、2 d、4 d、6 d末对硬结(红肿)减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在1 d、2 d、4 d、6 d末硬结减小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8,P=0.002;z=-2.762,P=0.006;z=-3.276,P=0.001;z=-3.438,P=0.001)。结论:对肌内注射罂粟碱所致硬结(红肿)的外敷治疗,50%硫酸镁强于30%。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观察J48A型高级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性治疗久卧病床患者肌内注射所致皮下硬结的效果。方法筛选我科住院及门诊120例长期肌肉注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在肌肉注射前后不做任何特别处理,治疗组在肌内注射后20分钟,用J48A型高级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10—20分钟,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结果1个月后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是预防外卧病床患者肌内注射后皮下硬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麦粒肿后.睑缘部残留的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硬结,既影响视功能,又有碍美容.其治疗主要靠手术疗法。近年来,应用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睑板腺囊肿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此启发下.我们应用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麦粒肿残留硬结.也收到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马铃薯片贴敷防治因肌内注射黄体酮所引起局部硬结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需肌内注射黄体酮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温开水热敷,观察组采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比较两组皮下局部硬结的防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铃薯片贴敷防治因肌内注射黄体酮所引起局部硬结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戴汝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20(2):313-314
肌注后局部硬结的防治广西大新县人民医院戴汝明(大新532300)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注射部位常易形成硬结,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国内对硬结产生的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笔者就近年来的... 相似文献
16.
注射后硬结(以下简称硬结)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对硬结的预防及治疗文献报道较少。自1998年以来,作者采用外敷马铃薯对长期肌注免疫制剂的患者进行预防及治疗注射硬结的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药物肌肉注射与局部硬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 ,但有产生硬结、引起疼痛的缺点 ,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 ,研究、探讨药物肌肉注射引起硬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很有必要。1 注射技术不佳可引起硬结药物肌注后吸收的快慢 ,主要取决于注射部位血管的分布 ,当患者皮下脂肪较厚 ,注射进针深度又不够时———特别是妊娠妇女 (脂肪层在 3cm以上 ) ,7~ 8号的注射针较难达到肌层深部。由于脂肪层血管较少 ,药物注入脂肪层中 ,其弥散受到影响 ,吸收缓慢 ,加上连续多次注射和多种药物交替于同一部位 ,注射时间间隔较短 ,导致尚…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