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脑桥脑角(CPA)肿瘤脑电图(EEG)特征及其发生机理。方法:106例CPA肿瘤患者(男45例,女61例,15~64岁,平均42.9岁),以8或13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进行术前EEG描记,再分析其结果。结果:EEG未见异常47例(44.3%);弥漫性异常17例(16.1%),其中轻度10例,中度3例,重度4例;局灶性异常42例(39.6%)。结论:CPA肿瘤属良性肿瘤,病程早、中期,EEG多属正常;病程晚期,或累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则符合大脑中线深部肿瘤的EEG特征,呈弥漫性异常;EEG局灶性异常与瘤体直径无显著相关,与囊变显著相关,实质性肿瘤导致脑干移位,易引起局灶性异常;CPA肿瘤局灶性异常多反映在颞、顶、枕部,与皮质桥脑束的解剖走行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9年7月间诊治的1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颅神经功能改善9例,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后组颅神经损伤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注意对血管、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切除肿瘤的技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  相似文献   

4.
姚磊  王建军  李文生 《解剖学报》2009,40(4):666-670
目的 探索运用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的方法 研究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为该入路提供多种方式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 10具(20侧)头颅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观察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并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相关测量;磨除内听道后壁,暴露其内结构;5例患者薄层CT和MRI影像数据,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虚拟解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过程. 结果 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距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38.50±2.64)mm、(27.80±2.25)mm、(32.70±2.11)mm、(44.30±2.05)mm;内耳门距三叉神经、展神经、小脑幕、舌咽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5.68±1.55)mm、(13.80±1.81)mm、(5.00±0.66)mm、(6.34±1.24)mm.以面听神经复合体和舌咽神经为标志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在内听道后壁磨除后,该区结构层次充分显示.Dextroscope系统成功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可显示星点、横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内耳门、岩尖、基底动脉系统等结构及其空间关系. 结论 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有助于了解其内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层次特点;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测量,可量化结构间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各间隙深浅、空间大小;识别内听道内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手术时保护其内结构;通过Dextroscope系统能个体化显示局部结构,方便术前方案的设计.两种方法 各有优缺点,两者互补能提高对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时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与岩骨轴向垂直的小脑桥脑角区和岩斜区的断层解剖结构 ,为该区的手术显露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用 5具 (共 1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新鲜成人尸头 ,取与岩骨轴向相垂直的乳突内侧缘、茎突内侧缘、颈内动脉外口内侧缘和岩尖内侧缘等颅底外标记点 ,做成小脑桥脑角区和岩斜区的若干断面 ,然后在 8× 4 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观测其断面形态及毗邻结构。结果 :获得上述解剖标记处的小脑桥脑角区和岩斜区的断层照片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数据。结论 :此项解剖学研究联系临床实际 ,为临床手术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意义。方法:本组CPA肿瘤病人25例,均于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面神经、三又神经和对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观察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面神经功能保留15例。术中对侧BAEP变化最明显的是Ⅲ、Ⅴ峰波幅和峰间潜伏期。结论:在CPA肿瘤手术中,采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等实时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面神经、三叉神经和脑干等重要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Gas-CTC正常解剖。方法:选择因怀疑内听道病变而行Gas-CIC检查,其中22例患者30只正常耳为研究对象。结果:桥小脑角区的主要解剖结构为内听道、面神经、听神经、三叉神经、小脑前下动脉柈、CPA池、小脑绒球。内听道前后径为4.96±0.85mm,面-听神经束直径为2.28±0.41mm,三叉神经束直径为1.86±0.37mm。结论:Gas-CTC检查能清晰显示桥小脑角区细微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选择手术入路和术式提供了有价值的断层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新鲜成人头标本在内窥镜下分别模拟PSRL与RS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PSRL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RS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0±2.40)mm、(33.16±4.80)mm。内镜与岩锥后面的角度在PSRL入路接近平行,在RS入路大于25°。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结论:(1)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PSRL入路较RS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2)在内镜下PSRL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或中颅窝入路联合。(3)RS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桥小脑角区肿瘤(CPA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CPAT患者24例行BAEP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听力异常18例(75%),其中听神经鞘瘤16例(100%)异常,脑膜瘤3例中2例(67%)异常;5例胆脂瘤患者均无听力改变。BAEP异常21例(88%),主要为患侧Ⅰ、Ⅲ、Ⅴ波消失(67%),患侧Ⅰ、Ⅲ、Ⅴ波潜伏期(PL)延长(57%),对侧Ⅲ-Ⅴ波间期(IPL)大于Ⅰ-ⅢIPL(76%)。异常者中,听神经鞘瘤16例(100%)异常,胆脂瘤5例中2例(40%)异常,脑膜瘤3例中2例(67%)异常。结论:BAEP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方法,在CPA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桥脑小脑角的临床解剖及在前庭蜗神经瘤切除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在前庭蜗神经瘤(VN)手术中提高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功能保留率。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52例前庭蜗神经瘤病人的桥脑小脑角(CPA)解剖结构及VN与周围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结果:在VN包膜外两层蛛网膜间粘连最少,容易解剖分离,有利于术中保留面、前庭蜗神经功能。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能更清晰地辨清VN周围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减少面、前庭蜗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