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份输血先将血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然后根据受血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输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它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和节约血液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因成份输血的种类较多的加工方法不同,所以护士输血应了解其不同适应症及使用中注意事项并熟悉受血者病情,便于针对性的观察与护理。成份输血的操作要求与静脉输注全血基本相同,但视其成分内容护理要点与注明事项有所不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输血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 ,现代输血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成分血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液中各种成分分离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成分输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 ,需要什么成分就输什么成分的输血治疗方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除医生要掌握科学合理用血的适应证 ,并正确使用血液成分制品外 ,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 ,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已成为医疗护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护理人员掌握成分输血的适应证、输注要求及输注护理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1] 。1 成分输血护理的要求  当今…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分析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血护理提供安全保障。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5年1~12月2 112例需要输注血液制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 056例和研究组1 056例,对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和心理分析等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两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5.82%(123/2 112),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7.39%(78/1 05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26%(45/1 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两组患者间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输注血小板、红细胞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中洗涤红细胞输血风险明显低于悬浮红细胞(P0.05);不同病种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风险较高(11.24%)。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成分输血(特别是血小板和红细胞)治疗时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同时输血治疗也应考虑患者的病种等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成分输血是指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多种成分加以分离、加工、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的血液成分。其优点是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也广泛应用于产科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因此要求临床护士掌握成分输血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贮存期血液K^+的改变与临床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贮存期血液K^ 浓度变化的观察,探讨在临床大量输血及对心肾功能不全患者输血时,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在血液的有效保存期内,以5天为间隔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测定贮存血液K 浓度改变。结果 血K^ 浓度的变化,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贮存时间达5天后,血液K^ 浓度平均达到10.27mmol/L,大大高于人体生理水平(3.5-5.5mmol/L)。结论 在临床大量输血及对心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避免输注贮存期长的全血。若不得已输注贮存期超过5天以上的全血时,应进行血液K^ 浓度的检测观察,同时应大力提倡输注成份血,避免输血后引起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成分血的性质、种类、适用范围、掌握其输注与护理。方法通过对168例患者输注不同成分血的护理。结果163例患者无不良反应,5例患者输注血浆出现全身皮疹。结论掌握每种血液成分的特点及输注方法,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26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藤县妇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0例经临床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发生660例次输血情况,对260例患者的660例次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 DIC 的有效率为91.67%,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注冷沉淀治疗妇产科大量失血有效率100%,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8.7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为100.00%,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0.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含血浆成分的血液成分制剂比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提示对于血液病患者尽可能不输血含血浆或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剂,以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为提高输血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市血液病研究所2018年1—10月2 366例需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2018年6—10月输血治疗)和对照组(2018年1—5月输血治疗),每组1 183例,对研究组实施输血前心理辅导、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分别对不同血液疾病,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为7.27%(172/2 366),研究组为3.63%(43/1 183),对照组为10.90%(129/1 18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对不同疾病的比较中,除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其它血液系统疾病接受输血治疗患者中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液成分的比较中,两组输注冷沉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血液成分输注后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减少血液疾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成分输血观念的普及,人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血小板制剂的输注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的严重出血,降低死亡率。因此,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对不同病因反复输血的儿童血液病患者分别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以下简称机采血小板),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以下简称手工血小板)的有效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输血护理的关键环节和过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输血是护理工作中较常用的一项操作技术,在抢救和治疗患者时起着关键作用,临床输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是输血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输血的护理过程包括标本的采集、血液的领取和保存、血液的输注、输血的观察记录、证据的保存等,某一个环节把关不严,都将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输血量对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出院前结局的影响,为推行患者血液管理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住院期间进行输血治疗患者数据资料,回顾性分析输血量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前结局的影响。结果不同输血量患者之间的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及扣除术前待床日住院天数(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输血量与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7、0.497、0.290(P0.01);与红细胞制剂输注量相比,血浆类制剂输注量与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住院天数的相关性更强(P0.05);死亡病例的输血总量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病例输血总量(P0.01),其血浆和冷沉淀的输注量也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病例(P0.01)。结论输血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结局有影响,血浆类制剂的输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本院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患者输血及时性与每袋血液输注时间的调查,提高输血护理的质量及输血安全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本院780名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患者病案查阅输血护记,调查从血液接收至开始输注的时间及每袋血液从开始输注至输注结束的时间,分析影响血液输注及时性及每袋血液完成输注时间的因素。结果 780例输血患者中,血液接收至开始输注时间在30 min内的占696例(89.2%),30 min后输注的占84例(10.8%)。血液延迟输注因素主要是患者发热的占29例(34.5%);同时间输血患者太多的占25例(29.8%);患者在接受其他检查、治疗的占18例(21.4%);护士安排不合理的占12例(14.3%)。每袋血4 h内输完的占726例(93.1%),超过4 h输完的占54例(6.9%)。导致血液输注时间超过4 h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发热17例(31.5%);心、肺功能不全14例(25.9%);高龄、体质弱12例(22.2%);输血器堵塞5例(9.3%);静脉通道不畅4例(7.4%);出现过敏反应2例(3.7%)。结论通过全院输血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士对输血护理的执行力,输血科加强对到达用血科室血液的管控,确保离库血液及时输注并在4 h内输注完毕,提高安全输血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成分输血     
现代输血疗法和成分输血,是当代输血的方向,做为临床护士,不仅要掌握输血技术和观察血液质量等知识,还应进一步了解血液各种成分的不同作用,以适应临床需要,保证输血疗法的确切疗效。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根据血液各种成分比重不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制品,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的输血疗法。现将常用的血液主要成分应用及输注时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安全输血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按所在病区将160例行单一输注红细胞的普通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接受安全输血系统进行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流程进行临床输血操作。分别调查2组血液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及血液取回后4 h完成输注率、统计护理输血质量考核评分及护士备血所用时间,同时进行护士工作压力测量。结果 试验组血液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97.5%)及4 h完成输注率(95%)均高于对照组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77.5%)及4 h完成输注率(76.25%)(P0.01);试验组护理输血质量考核评分(97.18±3.24)分优于对照组质量考核评分(92.27±2.06)分(P0.01);试验组护士工作压力(8.67±3.56)分小于对照组护士工作压力(16.93±4.25)分(P0.01)。结论 安全输血系统能够提高输血内涵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护士效率,减轻护士心理压力,促进临床输血护理管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致的严重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剂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注具有生理功能的机采血小板制剂.作为成分输血的一种.其重要性已被认识。我们拟研究输注丙种球蛋白对血小板输注后的上升值、临床止血效果及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时间的影响,观察能否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减少输注次数,从而减少输注无效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甘建玲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6):685-685,678
对于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致的严重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剂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注具有生理功能的机采血小板制剂.作为成分输血的一种.其重要性已被认识。我们拟研究输注丙种球蛋白对血小板输注后的上升值、临床止血效果及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时间的影响,观察能否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减少输注次数,从而减少输注无效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作为血液细胞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在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侵入等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制剂对于白细胞极度低下的严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特殊患者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但在输血过程中,血液中非治疗成分如白细胞是一种“污染物”。大量的亲细胞病毒存在于人类白细胞中,通过白细胞输注而传播给受血者,诱发免疫反应,因此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趋势。本文主要对白细胞的性质及在血制品中的分布、白细胞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少白细胞血液的制备)以及去除白细胞的标准及影响因素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有效的血液成分,目的是治病救人,全血输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输血观念的改变,全血的直接输注已经越来越少,逐步被输成分血所代替,成分输血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合理利用血液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输血^[1]。  相似文献   

19.
输注全血的护理程序,普通教科书、临床手册均有介绍,但成分输血中的注意事项及护理程序介绍却不尽周详。然而成分输血在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展,外省大中城市已高达8095%,因此,掌握成分输血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现将成分输血护理及有关事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10784例输血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最常见的疾病为肿瘤(约占28%)。本院平均每年输注红细胞24936.5 U,血小板3795治疗量,血浆2455500 ml,冷沉淀3461.5 U。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输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液制剂,其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辐照红细胞悬液(76.4%)、血小板(67.8%)和悬浮红细胞(59.9%),肝硬化患者使用最多的是悬浮红细胞(64.2%)和新鲜冰冻血浆(59.4%)。创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血液制剂为悬浮红细胞(分别为95.7%和91.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辐照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创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创伤和肝硬化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或)血浆的比例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且均更倾向于只输注红细胞。结论:同一种疾病中,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输注血液制剂的情况存在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只输注红细胞的可能性更大,纠正缺氧是临床的主要考量,应根据患者人群制定用血计划,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