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丛的动脉来源、分布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显影法观察骶丛的动脉分布.(2)选择15具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骶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骶丛根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骶髂腰动脉系统(sacral Iliac lumbar artery system,SILAS)、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各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L4根部血供以第4腰动脉为主;L5根部血供以髂腰动脉为主,L5 ~S3,由骶外侧动脉分支供应,血管平均为(2.2±1.4)支(1~4支).坐骨神经臀段出骨盆处,以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以及梨状肌肌支供血为主,营养支动脉有(5.3±1.2)支(3~7支).结论骶丛的血供主要来自于SILAS,每一个动脉分支从不同方向进入骶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在骶丛内相互吻合.相邻血管区域的血供可以代偿,为骶丛损伤的外科救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骨盆骨折出血动脉栓塞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骨盆动脉侧枝吻合特点,探讨骨盆骨折损伤血管的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20具新鲜成人骨盆,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各动脉间的侧枝吻合情况。结果: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小于3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骨盆动脉起点口径3~5mm的血管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大于5mm的血管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距骨壁距离大于10mm的血管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距骨壁距离小于10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骨盆骨折动脉损伤应栓塞损伤的动脉及其主要的侧枝循环。  相似文献   

3.
<正>在制作一男性右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见髂内动脉发出一异常分支,查相关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髂内动脉自右髂总动脉发出后,沿盆腔壁向内下走行4.36cm后发出一异常壁支。该变异支以28°角起于髂内动脉,外径2.60mm,走行于臀上动脉与臀下阴部干之间。主干下行0.53cm,在第二骶椎水  相似文献   

4.
髂内动脉的分支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解剖学书籍中,没有提到髂内动脉的分支类型,仅将髂内动脉分为前干和后干。由前干分出臀下动脉和阴部内动脉两大分支,后干则直接移行力臀上动脉。但前、后干并非经常存在,因此Гиртль和Зернов等氏认为把髂内动脉分成前、后干是不必要的。多数作者同意把髂内动脉的三主支(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和阴部内动脉)及脐动脉的起始状况作为髂内动脉分支类型的分型原则。如Adachi把髂内动脉的分支状况  相似文献   

5.
儿童和新生儿输尿管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本文调查了50具童尸及婴尸(男29、女21)的输尿管的动脉的来源、数目、进入管壁的方向以及分支的形式和吻合。二、输尿管的动脉来源广泛,计有肾动脉、肾包囊动脉、肾下极动脉、腹主动脉、骶中动脉、第一腰动脉、精索内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髂内动脉发出的除闭孔动脉以外的所有其它分支,总共20个来源。三、本文调查的100侧输尿管,共接受517条动脉(腹段297条,盆段220条)。单侧输尿管全长接受的动脉数为3—9条,以接受5条者为最多。输尿管腹段接受的动脉数为1—5条,以接受3条者为最多。盆段接受的动脉数为1-6条,以接受2条者为最多。四、在输尿管腹段,输尿管动脉进入管壁的方向以内侧最多(占57.24±2.87%),外侧次之(占22.89±2.44%),后面再次之(占10.44±1.77%).前面最少(占9.43±1.70%)。在输尿管盆段,输尿管动脉进入管壁的方向亦以内侧为最多(占48.64±3.37%),外侧次之(占40.0±3.30%)前面再次之(占8.63±1.89%),后面最少(占2.73±1.10%)。五、输尿管的长动脉在达输尿管壁或距管壁以前数毫米处,在输尿管的结缔组织包囊内分为升、降二支,此为一级分支,与上方及下方其它输尿管动脉的一级分支相吻合,一级分支发出很多二级分支,在输尿管外膜内围绕输尿管前、后面互相吻合成网,上达肾盂,下至膀胱。由网发出三级分支穿入输尿管壁深层。输尿管的短动脉分支细小,形式简单,供应输尿管的上、下二端。  相似文献   

6.
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26具成年尸体(男84,女42)髂嵴前部的血管,主要结果如下: 1.旋髂浅动脉外径平均为1.45±0.41毫米,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区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下结构。 2.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外径平均为2.62±0.51毫米,主要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及髂前上棘外侧缘。 3.臀上动脉(深)上支外径平均为2.87±0.56毫米,主要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髂嵴前部外侧缘。 4.旋髂深动脉外径平均为2.77±0.47毫米,分别在腹股沟韧带上方(18.0%)、深面(41.5%)及下方(40.5%)发出,主要分布于髂嵴前部内侧缘及其相连的肌肉。本文还着重观察了旋髂深动脉的行径、分支、吻合及其与髂嵴之间的血供关系。 5.根据本文研究所见,提示旋髂深血管适于作髂骨显微血管游离移植的营养血管蒂。  相似文献   

7.
有关髂总静脉的变异,文献记载甚少.而报道左侧缺如者迄今未见到.故将教学标本中发现的一例成人女尸静脉变异报道如下:本例的左髂外静脉行于动脉的后内侧,经同侧髂内动脉的后方至髂总动脉的的内侧,斜过第4腰椎体前方抵达第4腰椎体上缘右前方,与右髂总静脉汇合形成下腔静脉.左髂内静脉于左骶髂关节的前外侧接受三支骶外侧静脉.然后,经小骨盆上口斜行至第5腰椎体上缘右侧,汇入右髂总静脉.该静脉在左骶髂关节的上方.左腰大肌的内侧,有一交通支与左髂外静脉相连.右髂总静脉在接纳左髂内静脉前的宽度为14mm,其后为18mm.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转位修复腰椎峡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骶外侧动脉上支经第1骶前孔出骶后孔,终末支行向外上,沿髂后上棘走行并分出髂骨膜支。骶外侧动脉上支外径1.2±0.3mm,髂骨膜支外径0.4±0.2mm,长度1.5±0.6mm;第5腰动脉背侧支穿经第4、5腰椎横突间浅出,发出吻合支向下行经肌间隔与骶外侧动脉上支吻合,外径0.5±0.2mm,长度2.5±0.9cm。结论:以骶外侧血管上支为蒂髂骨(膜)瓣转位可用于修复腰椎峡部骨缺损、骨不连。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臀上动脉骨盆外分支的走行与经骶1(S1)骶髂螺钉进钉点区域的关系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置钉时避免损伤臀上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和技术参考。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8月,以128层螺旋CT对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74例可疑腹盆部血管病变的成人患者(男女各37例)进行CTA检查,并对臀上动脉进行成像。使用CT自带测量软件确定骨盆标准侧位观上S1节段的骨性安全进钉区域(简称安全区)。观察臀上动脉盆外各分支与安全区之间的关系,统计动脉与安全区相交的样本数量,对臀上动脉分支未与安全区相交的样本,测量最接近安全区的臀上动脉分支与安全区的最近距离。结果 74例中3例没有S1水平方向置钉的骨性通道,被排除在本研究范围之外。余71例中有32例臀上动脉深上支穿经S1进钉点安全区 (45.1%)。臀上动脉深上支与安全区无明显的重叠特征和规律。臀上动脉与进钉点不相交的39例中,臀上动脉深上支是距离安全区最近的动脉分支,其走行最接近安全区的部分位于安全区最宽部分的前方。安全区与臀上动脉深上支的最近距离为(0.86±0.84)cm。结论 S1骶髂螺钉置钉过程中误伤臀上动脉深上支的风险高。即使进钉点位于骨性安全区,也无法保证置钉的安全。因此,临床置钉术前应制定周密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1.
闭孔动脉吻合支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为骨盆创伤止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个防腐固定的成年骨盆标本 ,仔细解剖观察双侧闭孔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其吻合情况。同时通过 5个盆部血管铸型标本 ,观察闭孔动脉与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系统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闭孔动脉起源分散 ,可分为盆内段和盆外段 ,其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和骨盆。 86.7%的闭孔动脉与旋股内动脉浅支间存在直径 ( 1.2 8± 0 .2 2 )mm的血管吻合 ,3 6.7%与对侧闭孔动脉间存在直径 ( 1.12± 0 .0 8)mm的血管吻合 ,2 6.7%与腹壁下动脉 (或髂外动脉 )间有直径( 1.0 2± 0 .3 2 )mm的吻合血管 ,11.7%与旋股内动脉深支有直径 ( 1.5 6± 0 .3 4)mm的血管吻合。此外 ,闭孔动脉分支的终末毛细血管与髂腰动脉、旋髂深动脉、第四腰动脉、阴部内动脉、膀胱上、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 (或子宫动脉 )等动脉之间存在广泛、固定的毛细血管吻合网。结论 :闭孔动脉与髂内动脉其他分支及髂外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 ,主要吻合类型为终末支直接吻合和终末支网状血管吻合。在骨盆创伤骨折需阻断出血动脉时 ,应特别注意终末支直接吻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解剖一男性尸体标本盆会阴部时 ,见髂内动脉发阴茎动脉及其他分支变异 (附图 ) ,报道如下 :1 阴茎动脉变异变异的阴茎动脉起于髂内动脉前干 ,其起始处管径为 1.6mm ,发出后于盆腔侧壁与直肠下段和前列腺之间行向前下方 ,沿途依次发支至直肠和前列腺 ,发支后的动脉主干管径为 1.2mm ,此于在耻骨联合的后下方 ,经盆膈裂孔进入尿生殖区 ,分出尿道球动脉后再进一步分为阴茎深动脉 (管径 1.18mm)、阴茎背深动脉 (管径 1.4 6mm)两终支。阴茎深动脉经阴茎脚后端进入阴茎海绵体 ,阴茎背深动脉行于深阴茎筋膜和阴茎白膜之间。本例的阴部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4.
股深动脉起始于髂外动脉 ,实属罕见。教学过程中 ,在一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女尸上 ,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高位起始 ,并分支异常动脉。现报道如下 :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 1.2cm处起自髂外动脉 (附图 ) ,其外径 9mm ,总干长 5.3cm ,伴股动脉外侧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1.5cm处 ,股深动脉向内侧发出阴部外动脉 ,外径 1.0mm ,穿筛筋膜内侧行 ,分布于阴阜 ,大阴唇 ;同时向外侧发出旋髂浅动脉 ,外径 1.2mm ,向外上斜行至髂前上棘附近 ,分布于皮肤和浅筋膜。距髂前上棘 9.9cm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5.5cm处 ,旋股内 ,…  相似文献   

15.
为临床带血管蒂修复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和幼儿巨大型脐疝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 30侧经髂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臀上、下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走行、分布及外径。结果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 ,占 76 .75 % ,其次是升支和横支者占 81.6 5 %。结论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丰富、来源广泛 ;旋股外侧动脉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分支营养阔筋膜张肌。臀上、下动脉深支的终未分支也参与营养该肌  相似文献   

16.
本例尸体为男性 ,体长 166cm,年龄约 30岁 ,外观发育正常。1 右髂总动脉高位分支 腹主动脉走行于脊柱的左前方 ,长 2 0 .1cm,外径 1.5cm,在第五腰椎体上缘分左、右髂总动脉。右髂总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 ,走行于右下方 ,长 2 .2 cm,外径 1.2 cm,在第五腰椎体下缘即分为右髂内、髂外动脉。右髂内动脉外径 0 .5cm,沿骨盆后壁走行进入骨盆腔后分为数支。右髂外动脉外径 0 .7cm,走行至右下 ,距发出右侧腹壁下动脉处有 11.6cm。左髂总动脉外径 1.0 cm,在左侧骶髂关节高度、距腹主动脉分叉 4 .0 cm处 ,分为左髂内、髂外动脉。左髂外动脉外径 0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 0具共 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 ,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 ,测量有关数据 ;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 ,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 :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 63 .3 % ,起于股动脉者占 3 6.7%。起点外径 ( 2 .6± 0 .4)mm ,腹壁肌支外径 ( 1.4± 0 .4)mm ,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 ,外径 ( 1.8± 0 .4)mm ,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 ,以最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 10 .7± 0 .7)cm ,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 ( 11.2± 0 .7)cm ,至L5~S1椎间距离为 ( 10 .1±0 .5 )cm ,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 ( 9.7± 0 .6)cm ,向内旋转角度为 ( 63 .5± 3 .5 )°。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用解剖、透明、X线摄片和腐蚀铸型等方法研究了56例不同年龄新鲜尸体的骶尾骨骨外动脉的配布。骶骨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骶外侧动脉、骶中动脉、髂腰动脉和腰最下动脉。骶中动脉、骶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在骶骨腹侧面相互吻合形成骶前格子状动脉吻合网。椎管前支在椎间孔内侧分为升降二支,相邻升降支间在椎体背面相互吻合,两侧升降支间呈横形吻合。在骶椎椎体背侧形成菱形的骶管腹侧动脉网。椎管后支在椎板腹侧面亦分为升降二支,同侧及两侧升降支间在椎板腹侧形成梯状的骶管背侧吻合网。骶外侧动脉的背侧支出骶后孔即分为内侧支、肌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在骶中嵴两侧分为上下二支,相邻上下支之间形成骶中嵴动脉网。外侧支在骶骨外侧部分为升降二支,亦形成吻合。尾骨腹侧面的动脉来自骶中动脉和骶外侧动脉,背侧面主要由骶外侧动脉的终支供应。尾骨表面的动脉吻合稀少。  相似文献   

19.
有关骶外侧动脉解剖的资料甚少、且不完整,大多仅限于起点部位及支数调查。为此,我们选用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尸体56具(男38女18),其年龄分布为:7月以上胎儿12具、新生儿11具、婴儿8具、1岁以上儿童11具、成人14具。先经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填充剂(天然橡胶12具、硫酸钡32具、ABS树脂3具、淀粉9具)。常规固定后置于放大镜或双目显微镜下解剖,部分标本脱水后二甲苯—冬青油透明,灌注ABS树脂标本腐蚀制成血管铸型。结果如下:1.骶外侧动脉支数对55例(110侧)标本统计,以2支者为多见,共74侧(67.27±4.47%),3支者也不少见,占23.64±4.05%,1支及4支者较少见,(表1)。2.骶外侧动脉的发出部位对两侧242支骶外侧动脉进行观察,以直接发自髂内动脉的最多见,125支(51.65±3.25%);发自臀下、臀上动脉者次之,分别为53支(21.90±2.66%、48支(19.83±2.56%)(表2)。对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解剖一78岁男性尸体时,观察到右侧髂外动脉分支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髂外动脉走行于髂腰肌、腰大肌和髂肌的表面,从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出移行为股动脉,到达大腿前内侧至大收肌,髂外动脉发出腹壁下动脉和变异支。腹壁下动脉与变异支根部距离1.81mm,变异支从髂外动脉发出下行1.15mm后发出第1分支,外径0.03mm,第1分支行向阴囊。主干继续下行4.06mm后发出第2分支,外径0.20mm,第2分支又分别向内侧和下内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