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司法精神病鉴定特点。结果 精神发育迟滞占同期鉴定案例的16%,以年龄在15—29a女性为多见。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性自卫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部分责任能力和无责任能力为主;中度和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无责任能力、无性自卫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为主。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涉及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有一定特点,其责任能力和性自卫能力评定分歧较大,鉴定时应掌握全部材料作综合分析,并重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我院1983~1992年间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692例中筛选出精神发育迟滞78例分析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作案组:42例,占鉴定案例的53.85%。其中男性38例、女性4例。 相似文献
3.
汪红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996,(4)
15例精神发育迟滞性犯罪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占我院鉴定案例数的8.47%,而占精神发育迟滞犯罪案例的46.88%。均为男性,农民,未婚,25岁以下者12例占80%,小学以下者13例。分析了作案特点及责任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涉案特征.方法 对185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涉案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案例以性犯罪为主(58.9%).男性发案率较分散,依次为盗窃、强奸、伤害、抢劫、纵火等,以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和边缘智力为主,司法鉴定结果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女性案例以被性侵害突出,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为主,多为无性防卫能力;其次为少数的杀人和伤害等暴力犯罪.民事案件主要为民事赔偿、离婚,以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为主.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以刑事案件为主,男性与女性患者各有其不同的涉案特点. 相似文献
5.
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被强奸司法鉴定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明军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6):537-538,567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被强奸案例特征及性防卫能力等相关因素,为更好地保护女性精神病的合法权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统计表对97例女性精神发育迟滞被强奸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精神发育迟滞被强奸案例的年龄呈明显偏态分布,〈35a者占83.2%,以20a左右年龄段比例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文化程度低(89.7%、农民(80%),无业人员(12.6%)、有既往疾病史(37.8%)、有阳性家族史(21.2%)为多。结论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由于其性防卫能力丧失或减弱,更容易出现性受害,且性受害后不易暴露。 相似文献
6.
章镭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F0003-F0003
目的 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症状与脑电图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76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分析.结果 76例患儿中,6.58%脑电图正常(均为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11.84%边缘状态,26.32%轻度异常,31.58%中度异常,23.68%重度异常,异常率为93.42%;31例伴精神障碍症状患儿中,6.45%脑电图正常,19.35%轻度异常,51.61%中度异常,22.58%重度异常,异常率为93.55%.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脑电图异常与智力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病情越严重脑电图异常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性侵害时性防卫能力评定的有关因素。方法对193例女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性侵害患者性防卫能力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分别占女性性侵害鉴定案件的12.2%、82.0%,两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精神病家族史、有无躯体疾病合并症及脑电图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本组患者性防卫能力鉴定为丧失占88.1%,削弱占7.3%,存在占4.7%;不同性防卫能力患者案件特征、性自我防卫能力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精神分裂症及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多无性防卫能力,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中性防卫能力丧失占51.1%,削弱占28.9%,存在占20.0%。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及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多无性防卫能力,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性防卫能力的评定是目前司法鉴定的难点,性侵害时的特点、案件特征、性自我防卫能力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是评定女性性防卫能力的因素,对评定女性性防卫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刘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999,(1)
对24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伴发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发育迟滞,多见于轻度患者,其症状以行为和情绪改变为主,思维障碍、幻觉为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涉案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0年经河南省刑事诉讼医学鉴定委员会鉴定为精神发育迟滞涉案的69例案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岁以下51例(73.9%);农民62例(89.9%),文盲47例(68.1 %);未婚41例(59.4%);性被害案46例(66.7%);精神发育迟滞轻度15例(21.7%),轻-中度14例(20.3%),中度31例(44.9%),中-重度2例(2.9%),重度7例(10.1%).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象的主体多为文化程度极低、未婚的青壮年农民,中度以下智障者是该类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主要人群,精神发育迟滞者作为案件受害人多于作为涉案嫌疑人,其中作为性被害人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1981—1983年司法精神疾病鉴定的刑事案件中,选择资料较完整的108例精神发育迟滞的病例,占同期鉴定案例的7.3%,仅次于精神分裂症,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78例,女性30例,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头型、头围、鼻翼宽和低位耳人体测量方法及WISC—R测验和询问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方法共调查贵阳市各区精神发育迟滞学生280例,抽取5所普通小学儿童按年龄性别配对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异常、神经精神疾病率明显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发育迟滞(mentai retardation,MR)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确诊为MR的620例患儿进行病因学探讨,是否可减少或防治MR患儿。 相似文献
15.
例1:患儿男,9岁10个月,因好动、课堂纪律差、学习成绩差于2005年8月21日来本院就诊。该患儿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及注意力差,不合群,交往困难,易烦躁。经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试(龚耀先修订):语言智商(VIQ)73,操作智商(PIQ)68,总智商(FIQ)66,为智力低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姚树桥等编订)测定: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能力商(ADQ)75为边界水平。诊断: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伴交往困难。 相似文献
16.
于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30):6746
背景:精神发育迟滞(mentairetardation,MR)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确诊为MR的620例患儿进行病因学探讨,是否可减少或防治MR患儿。目的:对620例MR患儿的病因进行分类比较,并针对MR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提出早期干预措施。设计:随机抽样法,病例对照研究。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对象:研究组为2000-02/2004-01辽宁省锦州市儿童医院儿保门诊就诊的6320例患者中确诊为MR的620例为对象,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现代儿童精神医学》诊断标准,故18岁以下就诊者均为探讨对象进行病因学探讨。方法:根据不同年龄选… 相似文献
17.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康复训练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倪永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3,7(5):860
INTRODUCTION
53 mentally relarded children(MRC)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since 1982, significant effect was observed suggesting these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运动发育特点。方法 6~36月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430例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和Gesll发育量表(GDS)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商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及总体发育水平均落后,且轻、中、重度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DMS-2各项标准分均与GDS适应性发育商明显相关(P<0.01);不同智力发育水平患儿的粗大运动项标准分与精细运动发育商明显相关(P<0.01),精细运动项标准分与粗大运动发育商明显相关(P<0.01)。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均落后,智力发育水平与运动发育水平相关,智力发育迟缓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王淑荣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6):153-154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完成其相关治疗与综合康复护理,记录其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智力变化情况。结果23例患者经相应药物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其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及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护入院前,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给予合理的治疗及综合康复护理可以使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康复学报》2019,(5)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证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收集1996年6月—2018年7月期间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中文文献。干预方式包括针刺、推拿、耳穴、敷药和电刺激等,结果形式为有效率、发育商(DQ)值、智商(IQ)值或量表评分。由2名研究员共同筛选后,用Review Manager 5.2进行数据分析,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手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连续性资料采用平均差(MD)作为指标,计数资料由于事件发生率20%,选用数值较小的RR值(Risk Ratio)作为指标。采用Jadad评分表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用Cochrane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结果:最终纳入15个RCT试验,共计1 129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体表刺激后有效率更高[RR=1.21,95%CI(1.10,1.34),P=0.000 10.05];加入体表刺激后DQ值提高明显[MD=4.42,95%CI(1.85,7.00),P=0.000 80.05];而在言语DQ的分析中,纳入的3项研究因异质性过大(I2=92%75%)而作亚组分析,提示造成异质性的原因可能与患儿的年龄有关;加入体表刺激后IQ值提高明显[MD=8.10,95%CI(3.77,12.43),P=0.000 20.05]。结论:中医外治法能够促进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发育,但绝对疗效不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早治疗的疗效或许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