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造成临床治疗失败,甚至导致接受输血患者的死亡及医疗纠纷,因此,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ⅱ生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输血或注射血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血液的细菌污染是指血液和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以及细菌污染血液输注后引起患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输血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输血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的采集及成分分离等,已使血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显著减少。但有些血液制品的制备开放性的,细菌污染难以绝对避免,特别是血小板是在22℃保存,细菌污染问题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F0002-F0002
成都市血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建于1962年,隶属于成都市卫生局,是省内唯一一家集采供血工作、输血研究、安全血液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血液中心。中心年采集血液近30吨,为成都市1080万人口、200多家医院提供着优质血液制品,解决临床输血中的疑难问题,承担着医疗供血、疑难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规定,检测血液制品中AIDS病毒抗体的存在作为一项常规试验。至1989年1月5日,所有用于血液制品和体外诊断的血液和血液成分均必须检测AIDS病毒抗体。尽管这条规定只要求检测AIDS病毒抗体,但是,FDA强调,直接检测AIDS病毒的试验一旦获得批准,即可采用。新规定允许在紧急情况和自体输血时可免做试验。最后,新规定对血液制品(尤其是那些发现含有AIDS病毒抗体的血液制品)的标签和保管制定了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炜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530-531
观察451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滤除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可以减少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以满足临床需要是医院输血科的主要任务。血液及其制品经血站到达医院后,易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造成报废。我们对2011年我院输血科造成血液报废的不同原因作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血液库存量的相关因素,对血液库存计划实施动态管理,准确制定各种血液制品的最低库存量和最佳库存量。方法通过因果关系图对影响血液库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血液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血、采供血能力、应急事件的处理、输血方法、库存计划等。结论掌握影响血液库存的相关因素,储备适应不同时期临床医疗的库存血量,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控制血液的过期报废,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治疗和医疗救护中不可少的手段,采供血机构一方面担负着给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保证满足正常用血;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意外因素(如突发事件、人为灾害、重大疫情发生等)所造成的血液短缺和供应困难。意外因素可导致下列结果:①短时间内用血需求量比平时大幅增加;②血站的血液采集和供应能力暂时受到限制;③为了满足急救用血采取紧急社会动员而产生的短时间内献血人数增加、血站工作人员的组织能力、耗材数量是否能满足。  相似文献   

9.
沈莉  李建民  梁晓虎  张爱红 《河北医药》2006,28(11):1103-1104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对临床用血液及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是杜绝血源性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分析了人类细小病毒B19的特征及其对血液制品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国外对B19的风险控制策略。为建立我国相关技术要求和指南,保障血液/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ELISA法对采浆站提供的10766袋用于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进行HBsAg,抗-HCV复检,结果HBsAg阳性率为0.17%;抗-HCV阳性率为4.16%,因此,加强原料血浆病毒的检测,对提高血液制品的质量,防止临床上输血后肝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分析围手术期患者需要输血原因,采取综合措施予以纠正。如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最佳麻醉状态;术中彻底止血;开展无输血手术;术前药物替代输血;自体输血;免输血医学。科学合理输注各种血液制品;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降低输血风险;科学合理用血,促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缓解目前的血液供应紧张,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3.
翟振娟 《中国新医药》2003,2(8):117-118
血液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是广大输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市临床用血基本得到了保障,成分输血比率已上升到80%,血液质量明显提高,血液管理工作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就我站从血液管理、来源、检测、采集、分离、储存及临床输血等方面探讨血液安全的质量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威  杨超 《淮海医药》2014,(1):103-104
心内直视手术由于体外循环、低温、肝素化等因素对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等造成损害,导致患者术中及术后血液的大量丢失。术中及术后异体输血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及输血相关并发症,而且血液制品在临床依然紧缺。因此保护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大量异体输血越来越得到临床重视。近年来,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以下就取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李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396-397
<正>输血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迄今为止,通过研究发现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人类嗜淋巴细胞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而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最常见的为HBV、HCV和HIV。现就近来研究较多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简要介绍。1输血传播病毒的主要原因造成血液传播病毒的主要原因:①窗口期献血;②病毒变异;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我国现行《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导原则》[国药监注(2002)160号]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南》,旨在推动我国血液制品病毒风险控制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及血液制品的合理应用。方法:从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常用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生产工艺去除/灭活病毒能力、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再验证、临床试验、输血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正在开发的新型病毒灭活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对血浆及其制品生产工艺中病毒灭活/去除的相关方法及其验证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我国现行《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导原则》与WHO《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南》总体要求基本一致,对我国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与验证工作仍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核酸检测技术(NAT)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是一种灵敏度、特异性高和检测通量大的血液病毒检测方法,可明显缩短血液病毒检测窗口期并能检测出因病毒变异而漏检的血液,显著提高输血安全。本文对血液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血站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在方法选择、检测系统选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检测模式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血液质量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某些发达国家,公众已提出要使血液供应的危险达到零,即完全消除因输血而传染病毒的危险.为了适应新时代人们对血液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血站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纳入采供血管理中,吸取国内外在血液管理上的先进经验,起草了一系列文件,规范了各项操作,为我站的采供血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层医院供血库的安全输血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层供血库建设和管理是安全输血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采供血机构除更好地做好血液采集和检测。提供充足、安全、便利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及成分,保证输血安全外,对临床能否合理正确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应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在加强基层医院供血库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制定策略促进开展有效的临床输血方面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输血是临床救治疾病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巨细胞病毒和疟疾等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为防止输血传播疾病,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加强血液监控,提高血液质量,对献血者进行抗-HIV、HBsAg、抗-HCV、梅毒抗体检测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笔者于2012年1月至11月对16431名无偿献血者HIV相关行为、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