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 26岁,因下腹部隐痛不适伴肿物 1年于 2004年 6月 9日入院。该患者 1年前无明诱因出现下腹部隐痛不适,并自己发现有肿物,呈渐进生长,于当地县医院行CT检查示“腹膜后肿瘤”,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健康。查体:下腹正中可触及约 5cm×6cm肿物,表面光滑,质韧,边界清晰,有轻度压痛,活动度差。B超检查示脐下脊柱前探及 5. 7cm×3. 5cm的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内回声均匀,血流信号丰富,提示腹膜后实性占位。CT平扫加强化:于腹膜后腹主动脉分叉前方见一 3. 7cm×5. 9cm的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 43Hu,密度均匀,增强后可见动脉期…  相似文献   

2.
后腹膜神经鞘瘤极其少见,查1966年至2004年1月PubMed献,国外仅有4例报道,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治疗以开腹手术切除为主,腹腔镜切除尚罕见报道。我们于2004年1月14日成功进行了1例腹腔镜后腹膜神经鞘瘤切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联合特殊仪器切除肝肿瘤的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是腹腔镜手术中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易发生出血和胆漏.我院1995年8月~2004年6月施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17例,均获成功.现将其手术的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反复右上腹痛2年,加重5 h入院。查体: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部CT平面加增强扫描示:纵隔居中,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右侧胸腔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约83 mm×60 mm大小,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两侧胸膜无增厚,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术前临床诊断:右后纵隔神经源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肝肿瘤切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电视腹腔镜手术是九十年代外科学的巨大变革。自1987年法国人首创腹腔镜胆囊切除以来,短短几年中就已发展到腹部各种脏器的切除,深受患者的好评。我科自1995年8月份起开展腹腔镜肝肿瘤切除,在气腹和非气腹状态下进行,采用缝切和微波凝固切肝方法,切除肝癌2例,肝血管瘤2例。我们体会到腹腔镜肝肿瘤切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边缘型肝肿瘤可选用。在非气腹状态下加用小切口使用常规手术器械,可大大降低手术费用。但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手术难度大,费时,需具有肝脏切除的丰富经验才可实施。国内外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手术较少见。随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更新发明和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肝切除一定会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间质性肿瘤的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肾上腺间质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肾上腺囊肿10例,肾上极囊肿2例,髓性脂肪瘤7例,神经鞘瘤3例,嗜铬细胞瘤2例,肾上腺占位3例(其中错构瘤1例)。27例均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采用超声刀游离瘤体及肾上腺组织,行肾上腺切除时采用Hem-o-lock结扎中央静脉。结果:2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2例血压出现波动,最高升至178/118mmHg(1mmHg=0.133kPa),降压处理后恢复正常。平均手术时间75(50~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10~50)ml。术后1~3d肠功能恢复,2~3d拔除引流管,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平均7d出院。切除肿瘤2.0cm×2.0cm×2.5cm~10.0cm×10.0cm×13.0cm,病理诊断为肾上腺囊肿12例,髓性脂肪瘤9例,神经鞘瘤5例,错构瘤1例。25例术后随访0.5~4年,复查彩超和CT未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间质性肿瘤安全可靠,且创伤小、恢复快,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07年11月~2011年8月20例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和20例标准开胸手术(标准开胸组)行纵隔肿瘤切除的开胸时间、开胸出血量、实际手术时间、关胸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肺部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VATS组1例胸腔粘连较重,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minithoracomoty,VAMT)。与开胸组相比,VATS组开胸时间短[(12.1±2.0)rainVS.(18.1±2.4)rain,t=-8.589,P=0.000],关胸时间短[(11.4±1.7)min vs.(21.4±2.7)min,t=-14.017,P=0.000],开胸出血量少[(13.2±4.3)mlVS.(25.2±11.4)ml,t=-4.405,P=0.000],术后引流量少[(355.6±110.8)ml VS.(655.6±135.8)ml,t=-7.655,P=0.000],带管时间短[(3.2±0.5)dVS.(4.5±1.1)d,t=-4.812,P=0.000]。2组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5%(1/20)VS.25%(5/20),P=0.182]。40例随访8~1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VATS对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特别是大部分囊性病变及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较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LH)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微创性。方法在2003年11月至2009年3月期间,选择78例患者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其中原发性肝癌39例、继发性肝癌10例、肝脏良性肿瘤2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肝切除手术在腔镜下全部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病灶分别位于Ⅱ(16例)、Ⅲ(24例)、Ⅳ(11例)、Ⅴ(11例)、Ⅵ(9例)、Ⅷ(4例)、Ⅰ(3例)等肝;病灶大小范围0.8~15cm;3个病灶4例、2个病灶8例、其余66例均为单病灶。术前肝功能Child‘A级者52例、Child’B级22例、Child’C级4例。术式包括:左半肝切除7例、左外叶切除14例、肝段切除11例、局部切除39例、腹腔镜直肠癌切除同时行肝转移灶切除7例。断肝方式为超声刀+LigaSure联合分离法,结合内镜下切割缝合器,不阻断第1肝门。仅4例患者需要输血(400~800ml)。术后无创面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术后肝功能多在1周左右恢复至手术前水平,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1)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技术难度大,手术适应证应严格选择,病灶大小和位置是主要的参考指标;(2)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对结直肠癌合并局部肝转移和肝功能Child’C级的病例具有较好的微创优势;(3)超声刀+Ligasure联合断肝方法具有止血效果好、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创面渗出少、肝功能损害轻的优点;(4)手术者应具有丰富的开腹肝切除的经验和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巧,同时应具备处理肝切除后各种并发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纵隔镜下食管癌切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纵隔镜切除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行纵隔镜食管癌切除18例,其中纵隔镜联合腹腔镜组8例;纵隔镜联合开腹组10例.结果 18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纵隔镜手术时间(102.2±14.4)min,术中出血(182.2±35.9)ml,术后纵隔引流量(123.3±25.4)ml;术后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2例,乳糜胸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疼痛1.5±0.5(数字评分法);纵隔淋巴结切除(9.8±2.3)枚/例,纵隔镜联合腹腔镜组和纵隔镜联合开腹组下肺韧带组淋巴结切除分别为1.8±0.6、0.结论 纵隔镜联合腹腔镜或纵隔镜联合开腹切除食管癌安全可行,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纵隔镜仅可切除上段食管床淋巴结,腹腔镜可行下肺韧带组淋巴结切除.  相似文献   

10.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ang Z  Zhou Y  Cui Y  Li S  Zhang H  Li L  Li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76-678
目的: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110例(良性102例,恶性8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住院死亡2例;8例出现合并症,主要为霍纳综合征和喉返神经麻痹。随诊良性肿瘤2例复发,4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3年内死亡。结论:绝大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良性肿瘤;经胸部X线平片或CT可明确诊断;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方法不同;微创外科技术和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在部分病例有其特殊治疗价值;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完整切除后极少复发,恶性神经源性肿瘤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中纵隔肿瘤的病理特点和手术经验。方法 2018~2022年我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中纵隔肿瘤病人9例,8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1例行纵隔肿瘤活检术。其中5例行胸腔镜手术,4例行开放手术。结果 9例病人的病理类型中,2例为纵隔囊肿,1例为Castleman病,1例为下咽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为神经鞘瘤,1例为神经纤维瘤,1例为副神经节瘤,1例为血管脂肪瘤,1例为未分化癌。所有人均康复出院。结论 手术切除是中纵隔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既要追求切除的彻底性,还要注重器官保护。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5岁。2个月前晨起时突发性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四肢无抽搐,持续1 h后清醒,感觉轻微头晕、心慌,无头育。之后每天晨起均有发作,有时伴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进食后缓解,以胰岛素瘤收入院。CT示胰尾处圆形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退,中心呈点状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13.
完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完全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45例。全麻,双腔或单腔插管。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体位采用健侧卧位或患侧抬高30°卧位。后纵隔肿瘤镜孔位置位于第7、8肋间腋中线,操作孔在第3、4或5肋间腋前线和腋后线。前纵隔肿瘤镜孔位于第5肋间腋后线,操作孔位于第3肋间以及第5肋间腋前线。手术孔的长度约1.5cm。首先做一镜孔,插入30°腔镜探查,根据肿瘤位置,分别做一主操作孔和一辅助操作孔,3个手术孔成一个三角形。经操作孔分离胸腔内粘连,钝性加锐性分离肿瘤,滋养血管镜下丝线结扎或钛夹夹闭。肿瘤置于标本袋内取出胸腔。结果 45例均在完全胸腔镜下完成纵隔肿瘤切除术,不需要辅助小切口,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20~230min,平均110.4min。39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18~94h,平均26.7h;其余6例未放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12d,平均4.5d。无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术后病理:神经源性肿瘤18例,胸腺瘤12例,畸胎类肿瘤5例,淋巴性肿瘤4例,囊肿4例,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1例。30例随访3~23个月,平均11个月,复发1例。结论完全胸腔镜下可以对纵隔肿瘤完成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操作,安全可行,纵隔肿瘤应首选完全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4.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张逊,严嘉顺,陈东鸿,姚计方,王增林,陈宇我们自1965年1月至1993年6月,手术治疗各类纵隔肿瘤407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92例,占22.6%。现对后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9例,女43例。年龄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6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1.8岁。其中9例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17例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累及椎管的哑铃型肿瘤5例,4例经后路椎管和侧胸两切口完成切除手术,1例直接经后胸径路手术。结果肿瘤位于纵隔右侧15例,左侧11例。肿瘤平均直径4.9 cm。神经鞘瘤19例(73%),其中包括1例神经纤维瘤病,节细胞神经瘤6例(23%),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4%)。无手术死亡,其中2例哑铃型肿瘤患者因有轻微脑脊液漏,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2例患者因损伤一侧T4以上交感神经干,出现一侧上肢无汗。随访2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无不适,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多数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经胸腔镜辅助完整切除,但对累及椎管内和胸廓出口处肿瘤应注意术前仔细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6.
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比较经腹腔镜与开腹两组标本的直肠系膜完整性和肠旁 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结果①两组各 2 0例直肠癌切除标本的直肠系膜均完整无破损。②腹腔镜组与开腹组N1的淋巴结数分别为 8 5± 3 6与10 6± 6 2 (P =0 334 ) ;N2 的淋巴结数分别为 3 7± 2 2与 2 4± 2 1(P =0 32 8) ;N3 的淋巴结数分别为2 4± 1 7与 2 0± 1 8(P =0 5 90 )。③直肠远切端均无癌细胞浸润。结论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胸腔镜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方法1995年6月~2002年12月对34例纵隔肿瘤病人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16岁~74岁,平均43.9岁。胸腺瘤14例(良性胸腺瘤9例,恶性5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支气管源性囊肿5例,畸胎类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转移癌、淋巴瘤、蔓状血管瘤各1例。肿瘤最大径3.5cm~6cm,平均45cm。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侧肺通气,健侧卧位,胸腔镜trocar位于腋中线6或7肋间,2个操作trocar根据肿瘤位置而定。结果34例纵隔肿瘤中,25例完成胸腔镜肿瘤切除,9例小切口辅助完成。3例仅行肿瘤活检。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纵隔良性肿瘤,特别是中、后纵隔肿瘤,是胸腔镜手术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78年1月-2003年11月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9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将手术治疗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纵隔肿瘤的胸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的可行性。 方法 本组 39例 ,男 2 0例 ,女 19例。年龄(2 5~ 75 )岁 ,平均 4 4 9岁。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 13例 ,浸润性胸腺瘤 2例 ,神经源肿瘤 10例 ,食管囊肿3例 ,支气管囊肿 3例 ,心包囊肿 2例 ,成熟畸胎瘤 1例 ,其它 5例。全麻双腔插管 ,侧卧位 ,健侧单肺通气。通常胸腔镜Trocar置于腋前线至腋后线的第 6、7肋间 ,操作套管 2个~ 3个 ,如术中探查肿瘤直径过大 ,切下后难以经Trocar取出 ,或因粘连严重显露困难等原因 ,可以辅以小切口完成肿物切除。 结果  36例经胸腔镜完成肿物切除 ,3例附加 8cm小切口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好 ,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结论 胸腔镜手术创伤小 ,安全有效 ,适合于多数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尤其是对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的切除较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大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行大肠肿瘤切除术19例。结果:息肉肠段切除术4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直肠前切除术5例,Miles术5例。中转手术1例。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漏病例。伤口液化1例。平均手术时间19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35mL,平均术后住院日9.5d。17例大肠肿瘤患者术后随访4~36个月.无术后复发。结论:只要严格掌握腹腔镜的手术指征、无瘤原则,熟练地掌握腹腔镜的操作技术,熟悉腹腔镜下的解剖层次.经腹腔镜大肠肿瘤切除完全能达到与传统开腹术相同的根治效果,而且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视野更广、损伤更小、病人恢复更快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