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经外科手术确诊的6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范围以及是否累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等。结果 6例腹主动脉瘤中,3例患者累及左肾动脉下至髂血管分叉水平,出现管壁多发钙化,管腔呈瘤样扩张,腔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其余3例患者累及髂总动脉及髂股动脉,出现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管壁多发混合斑块,管腔呈瘤样扩张,腔内见环形充盈缺损,相应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结论 CTA能够清晰显示腹主动脉瘤的病理解剖改变,是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临床评价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肝动脉成像质量有无差异.方法 对32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先后行肝动脉MSCTA和DSA检查,两者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对比分析MSCTA与DSA对肝动脉的解剖类型、肝动脉各级分支显示能力.结果 与DSA相比,MSCTA对肝动脉解剖类型诊断符合率达96.9%例(31/32),正常型肝动脉为71.9%(23/32),变异型肝动脉28.1% (9/32);MSCTA与DSA在肝固有动脉、一级肝动脉的显示能力上无明显差别,在二级、三级肝动脉的显示能力上有统计学差异,DSA优于MSCTA(Wilcoxon法,P<0.0125),在四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上,MSCTA的显示率为0,远远不如DSA.结论 尽管MSCTA和DSA在显示二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上存在差异,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重组.结果 CT显示腹主动脉呈囊状扩张7例、梭形扩张23例、囊梭形扩张10例.其中多发性腹主动脉瘤3例,并发假性动脉瘤1例.MPR准确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瘤腔内附壁血栓,MIP较好地显示瘤壁或附壁血栓内的钙化,VR以三维形式精确显示瘤体与邻近腹主动脉及其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是腹主动脉瘤诊断、随诊观察和术后随访最理想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脊髓DSA及手术对比,初步探讨256层MSCT全脊髓血管成像(CTA)及3.0TMR脊髓血管动态增强扫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7例临床表现及MR平扫疑诊为脊髓血管病的患者,全部行CTA检查,其中10例行MRA检查,15例在CT或MR检查3~5d后行DSA检查,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将其CTA、MRA、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CTA检查的17例患者中,16例较好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其中7例诊断为硬脊膜 动静脉瘘,7例为髓周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1例无法做出诊断.其中12例准确判定供血动脉,12例准确显示瘘口位置.行MRA检查的10例患者中,7例准确诊断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与DSA或手术结果一致;其余3例DSA检查阴性.结论 256层MSCT全脊髓CTA及3.0T MR CE-MRA能安全、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血管成像对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筛查价值.方法 分析30例临床疑似下肢缺血患者的CTA图像,与DSA对比.每例下肢动脉分13节段,狭窄程度分四级.双盲法对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分析.以DSA为标准,评价CTA准确性.Kappa检验评价CTA与DS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一致性.配对卡方检验验证二者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 腹部巨大肿物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少见,常因肿物巨大,供血动脉复杂多样,术中往往出血多,并常常推压周围结构,引起邻近脏器和重要大血管移位,术中容易损伤受牵拉移位的血管,特别是存在血管变异、畸形的病例,更容易引起误伤。因此,寻找一种在术前对肿瘤的血供和血管毗邻关系进行准确评估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MSCT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除能了解肿  相似文献   

7.
3.0T及1.5T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进  黄凡衡  杨建明  全显跃   《放射学实践》2009,24(5):469-471
目的:分析烟雾病1.5T及3.0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两者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烟雾病患者MRA及DSA表现,其中9例行1.5TMRA检查、13例行3.0TMRA检查,22例均行DSA检查,对两者显示的基底区侧支血管行4级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例1.5TMRA显示侧支血管3分1例、2分4例、1分3例、0分1例,13例3.0TMRA显示侧支血管3分7例、2分6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3.0TMRA与DSA间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3.0T较1.5TMRA可以更好显示基底节侧支血管,但仍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的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资料,记录病变特征与供血动脉的来源。结果:12例(13个病变)中,叶内型12个,叶外型1个,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位于左肺下叶8个,右肺下叶5个;病灶表现为实性4个,囊实性5个,囊性3个;仅见增粗血管结构1个。肺隔离症供血动脉均来源于体循环动脉,10个病灶起源于胸降主动脉,2个源于腹主动脉,1个源于腹腔干(叶外型,左下肺);9个为1支供血动脉,3个2支供血动脉,1个3支供血动脉。13个病变均引流至肺静脉。结论:MSCTA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的病变特征及供血动脉来源,对该病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38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行全腹部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诊断为胃肠道血管畸形的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1例患者进一步行DSA及动脉栓塞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5例血管畸形位于胃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回肠7例,结直肠8例和阑尾1例.21例行DSA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中,MSCT血管成像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均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100%),2例行手术治疗也证实了MSCT血管成像诊断.参照DSA检查结果,MSCT血管成像对21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6.2%和42.9%,对动静脉瘘的显示率为80.0%.结论 MSCT血管成像能对胃肠道血管畸形作出准确的诊断,可作为血管畸形所致隐匿性胃肠道出血的常规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 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 CT血管造影 (SCTA)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螺旋 CT增强扫描 ,后进行各种重建 :表面阴影显示 (SSD)、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结果 :SSD明确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 ;MPR对瘤体内附壁血栓范围的显示较佳 ;而 MIP对瘤壁的钙化及对管腔各段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结论 :螺旋 CT血管造影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 ,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可取代 DSA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诊断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2例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主动脉瘤13例,主动脉夹层19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MSCTA技术对主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主动脉缩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缩窄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薄层MIP重组,分段诊断法分析心内外结构.结果 8例患者均诊断为主动脉缩窄,MSCT不仅全部显示缩窄的程度、形态,而且还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和未闭动脉导管的关系.其中7例为局限性狭窄,1例为管状狭窄.合并畸形包括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例房间隔缺损、1例卵圆孔未闭漏诊.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缩窄的无创、快速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前后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玲  甘万崇   《放射学实践》2009,24(9):994-99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颅内动脉瘤治疗且治疗前后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CTA检查,其中2例术后CTA复查两次。32例手术前后CTA检查相隔在10天之内,6例在11~27天之内。术前全部病例均DSA检查。结果:38例病例中颅内动脉瘤46个,其中行动脉瘤夹闭术34例,夹闭动脉瘤40个;介入栓塞术4例,栓塞动脉瘤4例;另有2个未作处理。46个动脉瘤CTA明确诊断40个,可疑5个,漏诊1个。术后CTA见夹闭不全2例,瘤颈残留1例。结论:MSCTA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不仅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法上具有优势,而且可成为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灿  周运锋  韩萍  史河水  刘永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480-483
目的:探讨MSCT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SCT血管成像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能辨别真假腔;除6例假腔完全血栓化或表现为壁内血肿的病例外,其余42例均能显示破口,40例显示多发破口;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均受累及的有6例,腹腔干受累及的有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及的有10例,右肾动脉受累及的有8例,左肾动脉受累及的有15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及的有18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及的有13例,双侧均受累及的有8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的有10例,合并粥样硬化的有20例。结论:MSCT可无创性准确诊断各种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离断和缩窄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弓离断(IAA)和缩窄(CoA)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检查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临床疑诊IAA和CoA患者的MSCTA和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1例中IAA3例,CoA7例,主动脉折曲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结果:11例中MSCTA诊断IAA3例,疑诊1例;诊断CoA6例、假性主动脉缩窄1例。超声检出IAA2例,其中1例为疑诊,漏诊IAA1例;诊断CoA8例,其中1例为误诊。MSCTA检出VSD2例,PDA3例;超声检出VSD5例,PDA6例。MSCTA可较好显示主动脉离断和缩窄的部位、程度及其合并的心内外畸形和侧支循环的情况。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离断和缩窄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提供直观参考,结合超声检查可提高对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源CTA检查,分别对双能量去骨法与常规法获得的重建图像按0~5级进行质量评分并记录后处理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DSA为标准,,评估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共检出动脉瘤30个.双能量法平均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法(6.85±1.38min vs 13.20±2.02min,P<0.0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5±0.50和3.23±0,36,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与DSA对照,双能量法和常规法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5.7%.按动脉瘤个数计算,DSCTA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100%.结论:双源CT的双能量CTA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可替代DSA而成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术后复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34例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漫游技术(VR)、SSD及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23例,血管搭桥术后7例,同时行腔内隔绝术及血管搭桥术后4例;2例出现渗漏,VR均能显示,SSD、MIP显示1例。VR图像能清晰显示内支架的位置及形态,对搭桥血管的位置、形态、吻合口及远侧段血管情况显示良好,明显优于SSD及MIP。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大血管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情况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